摘要:按照“一村一品、一鄉一業、一縣一主打品牌”的產業佈局,使喀什地區一批特色種植、設施蔬菜、特色林果、現代畜牧業基地得到了快速發展,確保每個貧困村、絕大多數貧困戶都有一項穩定增收產業。通過特色種植發展莎車的萬壽菊、嶽普湖的小茴香、伽師的伽師瓜等,因地制宜推進良繁中心、保鮮庫、合作社和種養基地的建設,通過“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方式,提升產業化水平,增加農民收入。

5月6日,工人在英吉沙縣一家紡織服裝有限公司車間內查看設備運行情況。該公司已吸納當地羣衆就業460人,其中貧困戶98人,人均月工資約3000元。 □本報全媒體記者 鄒 懿攝

□製作:新疆日報社視覺中心 艾克熱木江·依米提

■“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現代農業經營方式正在形成。

■通過深入實施科技興農戰略,抓農業科技隊伍建設、抓種苗工程、抓標準化生產,全面提升科技支撐能力,確保“管得好”。

■喀什農產品已先後在上海、青島、廣州等城市設立農產品展示展銷中心,目前正在抓緊入駐粵港澳大灣區農產品展銷中心,深入宣傳推介喀什特色農產品。

“發展產業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近年來,新疆深入推進產業扶貧,貧困地區紛紛亮出新名片,有力拉動了貧困戶脫貧增收,經濟活力和發展後勁明顯增強。作爲深度貧困地區之一的喀什,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貧困地區鄉村正發生深層次變化。爲此,記者圍繞喀什地區產業扶貧規劃及特色產業發展、市場銷售等內容採訪了喀什地區行署副祕書長、喀什地區扶貧辦黨組書記、副主任鄭根昌。

記者:發展產業是實現貧困人口穩定脫貧的主要途徑和長久之策。喀什地區怎樣規劃產業脫貧?

鄭根昌:扶貧扶長遠,長遠靠產業,沒有產業帶動,就難以徹底脫貧;缺乏產業支撐,更難以持續脫貧。

喀什地區持續夯實產業發展促進增收,產業發展上,我們按照

“一產上水平、二產抓重點、三產大發展”的工作思路,堅持“穩糧、優棉、增經、擴菜、強果、興牧”,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確保農業產業“種得好”。

脫貧攻堅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於精準。做好喀什地區產業扶貧大文章,關鍵也是要抓住“精準”二字。

“善弈者謀勢,不善弈者謀子。”早在2018年,喀什地區就聘請專業機構編制了《喀什地區脫貧攻堅產業規劃(2018—2020年)》,因地制宜,最大限度地將喀什資源稟賦轉化爲脫貧財富,做大做強扶貧產業。

按照“一村一品、一鄉一業、一縣一主打品牌”的產業佈局,使喀什地區一批特色種植、設施蔬菜、特色林果、現代畜牧業基地得到了快速發展,確保每個貧困村、絕大多數貧困戶都有一項穩定增收產業。

爲此,我們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產業內部結構、種養結構、品種結構,完善產前產中產後服務體系,打造一縣一主導產業、一縣一主打品牌。

目前,喀什地區特色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達120萬畝,特色林果種植面積582萬畝,已建成畜牧良種繁育中心41個。通過特色種植發展莎車的萬壽菊、嶽普湖的小茴香、伽師的伽師瓜等,因地制宜推進良繁中心、保鮮庫、合作社和種養基地的建設,通過“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的方式,提升產業化水平,增加農民收入。

記者:在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今天,喀什地區如何確保農業產業“種得好”?

鄭根昌:關鍵還是要抓住“精準”二字,精準抓產前調整,以市場爲導向、佈局“一村一品”,引導貧困戶發展59.7萬畝特色經濟作物,依託晨光天然色素有限公司、晨曦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種植14.92萬畝萬壽菊、7萬畝色素辣椒,實行訂單價格收購,畝均收益2000元以上;依託農民專業合作社,種植小茴香14.33萬畝,早熟土豆、中藥材等其他特色作物23.45萬畝。“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現代農業經營方式正在形成。

精準抓特色林果業提質增效,引導建立林果業合作社,落實統一管理措施,抓老果園、低產園改造。用好退耕還林政策,穩定現有乾果面積,適當擴大鮮果面積。在現有582萬畝特色林果基礎上,再增加60萬畝特色林果種植。隨着特色林果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大,貧困戶人均種地收入達到1000元以上。

精準抓畜牧業增收,堅持規模化養殖、農戶飼養並重,良繁、育肥同步,畜牧業逐步成爲農民增收的重要產業。對已建成的471個養殖小區,引入企業、合作社進行規模化養殖。幫扶貧困戶購置牲畜66.4萬頭(只)、家禽749.2萬隻(羽),補齊家庭經營性收入短板。建成40座畜禽良繁中心,引進多胎多羔種羊與本地良種羊雜交,良種羊擴繁能力明顯提升。大力推進“四良一規範”,培育了一批畜牧養殖合作社和養殖大戶,人均畜牧業收入500元以上。

精準抓蔬菜種植業增收,針對喀什冬春兩季蔬菜大部分需要外調的實際,把蔬菜種植業作爲農民增收的主導產業,大力發展蔬菜產業。建設縣市蔬菜育苗中心,按照“一村一品”“一鄉一特色”,將全地區“春提早”“夏排開”“秋延後”“冬生產”蔬菜種植面積擴大到100萬畝,完善村收村購鄉淨菜中心、縣配送中心,通過保鮮庫實現錯峯上市,解決銷售問題,增加貧困羣衆收入。

爲此,我們重點發展14.6萬座大拱棚建設,其中,貧困戶種植4.4萬座大拱棚。同時,加強庭院整治和復墾利用,24.6萬戶具備條件的貧困戶均增加1畝耕地。切實把“小庭院做出大文章”,貧困家庭人均庭院經濟收入達到500元以上。

記者:有了好的產業,如何做到“管得好”?

鄭根昌:爲了確保“管得好”,做好產中抓服務。通過深入實施科技興農戰略,抓農業科技隊伍建設、抓種苗工程、抓標準化生產,全面提升科技支撐能力,確保“管得好”。

依託山東援疆力量,發揮山東農業科技援疆優勢,深化與自治區農科院、畜科院等自治區農業院校合作,組建鄉村林果技術服務隊和牲畜防疫隊,隨着技術服務體系建設完善,已形成“地區抓引進示範、縣市抓技術推廣、鄉鎮抓技術落地”的技術服務格局。

記者:有了讓貧困羣衆獲得持續發展的機會,怎樣才能確保農產品“賣得好”?

鄭根昌:我們始終把農產品銷售作爲促農增收的關鍵之舉,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冷鏈物流業,確保農產品“賣得好”。我們頒佈15項地方標準化栽培技術規程,實施“三品一標”生產53萬畝,其中澤普縣認定10萬畝有機紅棗基地,標準化生產水平不斷提高。

通過招商引資,引進170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自治區級以上龍頭企業38家),其中果品加工企業56家。認定扶貧龍頭企業60家,農產品加工轉化率接近13%,附加值逐步提升。通過完善“村有合作社、鄉有分揀淨菜中心、縣有配送中心、地區有集散分流中心”的銷售平臺,依託對口援疆省市和新疆果業銷售渠道,進一步拓寬特色農產品銷售渠道。我們已先後在上海、青島、廣州等城市設立農產品展示展銷中心,目前正在抓緊入駐粵港澳大灣區農產品展銷中心,深入宣傳推介喀什特色農產品。

發展一個產業、帶動一方經濟、富裕一方百姓,做好產業扶貧大文章,喀什地區全面打贏脫貧攻堅戰就有了可靠保障。

通過產業振興促增收,不斷提升脫貧成色,我們有決心,把產業扶貧推向新高度,讓貧困羣衆獲得持續發展的機會,過上更美好的生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