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部的電影的意義極其重大,它標誌着馮小剛真正的走入了電影圈,也鍛煉出了馮小剛創作劇本的能力,而把馮小剛折磨的死去活來的夏鋼也不得不承認他是一位對電影藝術充滿着熱情、極其執着,創造力非凡的電影人。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王朔的小說開始大量的被搬上大銀幕,因合作了電影《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王朔和北影廠的第五代導演夏鋼成爲了惺惺相惜的好朋友。

今天的馮小剛成爲了第五代導演的佼佼者,在中國當今的著名導演中,他的地位數一數二,是全國老百姓家喻戶曉的大人物。

瞭解馮小剛的朋友們都知道,他既沒有姜文、王朔那樣強大的社會關係與家庭背景,又不像張藝謀、陳凱歌那樣有着“北電”導演系科班出身的履歷。

能夠躋身到中國頂尖導演的地位,馮小剛的成功除了離不開自身不懈的努力之外,更離不開他通往成功道路上那些扶持過他的貴人們。

馮小剛與王朔

馬未都曾如此形容:“馮小剛最大的聰明在於他善於利用那些比他更聰明的人”。此話自然意有所指,大家都心照不宣,瞭解過馮小剛成長背景的人都清楚王朔是他事業當中真正的明燈。馮導也承認,自己能有今天,和王朔對自己的影響有着重大的關係。

馮小剛曾在回憶錄當中用“抬頭望見北斗星”來形容他和王朔的第一次相識,可見王朔之於馮小剛是怎樣一個存在。

然而,除了王朔之外,真正讓馮小剛能夠獨當一面,躋身電影圈的卻另有其人,但這個人能夠扶持提攜馮小剛,自然也離不開王朔對他不惜餘力的引薦。

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王朔的小說開始大量的被搬上大銀幕,因合作了電影《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王朔和北影廠的第五代導演夏鋼成爲了惺惺相惜的好朋友。

兩人常常在一起促膝長談,大有相見恨晚的一種態勢,那時候的王朔對夏鋼非常信任,在自己創作小說的時候常常拿出那些“半成品”到夏鋼家裏去進行探討。而夏鋼對王朔也非常器重,凡是他創作的小說,夏鋼都有着很高的評價。

在《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取得了成功之後,夏鋼正在準備籌劃下一部電影的創作方向,他本想找王朔一起商議,而王朔卻主動拿着一個劇本找上了門。

陳凱歌與夏鋼

這部叫做《遭遇戰》的劇本很厚,從名字上來看一度讓夏鋼以爲這是一部戰爭片,而大體的故事卻有些科幻,有些前衛,講的是一個關於夢境的內容。簡單的讀過之後,精明的夏鋼一下就看出來,這不是出自王朔的手筆。

“劇本太長,而且很多語言也不是電影的敘述方式,一看就是個新手,這顯然不是你寫的”夏鋼肯定的說。

王朔答:“是我朋友寫的,費了很大心力,但一直無人問津,你就當給他幫個忙吧”

夏鋼又翻了翻,對王朔說:“這個故事的想法倒是挺有創意的,這樣吧,讓他拿回去改改”

夏鋼與妻子孟朱

王朔一聽高興了,“過幾天改好了我讓作者請咱們喫頓飯,地方你挑,咱們再好好聊聊這個劇本”

這個不太成熟的劇本不是別人寫的,它的作者正是馮小剛。過了一個禮拜,按照之前的約定,王朔帶着馮小剛在公主墳附近的一家飯店與夏鋼見了面。

跟着馮小剛一行的還有他的領導鄭曉龍,這個劇本嚴格意義上來說是馮小剛和鄭曉龍一起合作寫出來的,酒過三巡,菜過五味。酒桌上的馮小剛從來不會讓人失望,幾個人聊的投機,一直到飯館下班,他們幾個又轉戰到馮小剛的家中,繼續暢談到深夜。

電影《遭遇激情》

最終,導演夏鋼建議,除了劇本最後的五十行字,其餘的全部刪除從寫。這幾乎相當於全盤否定了這部劇本,放在一般人可能早就泄了氣,認爲導演可能根本就沒瞧上這部作品,但馮小剛不這麼想,他二話沒說,拿着筆來就又開始了創作,一個禮拜之後,他就帶着一副全新的劇本登門拜訪。

前前後後,這個劇本在夏鋼的修改意見之下,改了整整七稿,而在這個過程當中,馮小剛沒有過任何的不滿和抱怨,他幾乎每個禮拜都改一稿,然後第一時間送到夏鋼手裏。最終這個劇本被改編爲電影《遭遇激情》,從而搬上了大銀幕。

電影《大撒把》

這部的電影的意義極其重大,它標誌着馮小剛真正的走入了電影圈,也鍛煉出了馮小剛創作劇本的能力,而把馮小剛折磨的死去活來的夏鋼也不得不承認他是一位對電影藝術充滿着熱情、極其執着,創造力非凡的電影人。而後來馮小剛的表現也證實了夏鋼的說法,他最終成爲了一位擁有巨大成就的導演。

而那些曾經提攜過馮小剛的人也都或多或少喫到了這位潛力股的紅利,1992年夏鋼憑藉着拍攝馮小剛執筆編劇的電影《大撒把》而獲得了中國電影金雞獎最佳導演的殊榮。從而走上了個人導演生涯的巔峯。

馮小剛與徐帆

一個人的成功自然有着一些偶然的因素,但是在這些偶然的背後,卻蘊藏着一種必然的,這便是馮小剛能夠在這個行業內脫穎而出的重要原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