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朝最初是由清祖努尔哈赤建立起来的,历史上的记载是努尔哈赤仅仅凭借十三副甲起兵,统一了天下。努尔哈赤从决定开始起兵,一直到报仇只用了差不多三年的时间,这几年时间晚明陷入了动荡之中,也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明朝政府请求努尔哈赤派兵驱逐敌人,这也使得努尔哈赤的势力逐渐变得越来越强大,最终建立了清朝,统一了女真各部,也成为后金第一位大汗。

《清史稿》对于努尔哈赤有着这样的评价,“太祖天锡智勇,神武绝伦。蒙难艰贞,明夷用晦。”可见其对于后世来说完全是令人尊重敬仰的神一样的存在,这不仅是对于清太祖的功绩作出的评价,其中也是努尔哈赤本人个人魅力的体现和表述。

但是就是这样的努尔哈赤,后世总有人将其与播州的杨氏进行比较,大致也是因为他们处于同一个时代,同样的政治环境和社会背景。

事实上,播州杨氏也是名极一时的大强者,否则也不会引起万历皇帝的重视,那时候的一场避免不了的战役,其成败绝对不只是在于努尔哈赤和播州杨氏这两个人个体上,其背后的势力以及当时复杂的社会环境都是最终胜败角逐的重要因素。

一、播州杨氏的“起复”准备

1.关于播州——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要说播州杨氏为何有这样的底气,敢和万历皇帝叫板,首先要说的就是播州这个地方,不管怎么说,想要起兵夺取天下,至少要先有自己的根据地,播州就是当时杨氏占据的主要势力。播州,按照现在的方位来说,位于现在贵州遵义市,而遵义市的地势条件我们也可以从红军长征的时候窥出一二。

播州最初是在唐代宗时期因为播州土著的叛乱,因为罗氏平定了叛乱,唐代宗就下旨平定叛乱之后,罗荣被代宗“即其地分封,命世侯播土”,封播州侯,自此播州成为罗氏的世袭封地。

其后将近一百年的时间,播州都是在罗氏后人的统治之下,自此之后一直到明朝建立之后,杨氏后人一直成为了播州的守卫者,掌控了播州二十多代。

杨氏后人与明朝政府相安无事的经过了几十年的时间之后,一直到万历二十八年,杨氏地二十九代土地杨应龙和朝廷的矛盾激化,开始了叛乱,万历皇帝对这一股势力相当重视,派遣了二十万余名大军,分兵八路压下了播州的反动势力。

2.播州杨氏对于“起兵”所做的准备

何明朝政府为何会如此重视杨氏的这一股势力,万历皇帝甚至派遣了二十多万名大军前去镇压。一方面自然是其在播州的势力和根基已经扎稳了,因此一旦反叛对于天下格局将会造成难以预计的后果,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杨氏后人在播州统治了很长的时间,并且对于这次反叛自然也做好了万全的准备。

杨应龙旗下的军队士兵不过数万名,却需要明朝政府二十万的大军下境,自然是其认为做好的准备:首先是播州易守难攻的地势,贵州省周围大山、高原、河流都很多,山川深阻,地势险要,并不容易攻下。

这也是为什么从唐朝一直到明朝政府,对于播州的态度一直都是选“软化”而不是“硬攻”的态度,他们愿意归顺,朝廷自然就不愿意损耗可以避免的兵力。其次,播州所处的地方区位,也决定了其物质资源的丰厚,这是行军作战最需要具备的条件。

因此即使杨应龙没有足够与明朝廷抗衡的士兵数量,但是这些条件综合在一起,单单是一个播州就已经赢了一半了,明朝想要获胜绝非易事。

然而,努尔哈赤也只是凭借了十三副甲就起兵夺取了天下,真的比较起来,努尔哈赤拥有的势力可能都比不上杨氏拥有的先天条件,十三副甲的威力和播州易守难攻、资源丰富的先天条件比起来,杨氏的势力应该不在努尔哈赤之下。

但事实确是,杨氏的叛乱被明朝政府的二十万军队镇压成功了,杨应龙的后果就是被杀害身亡,而努尔哈赤却成功夺取了天下,成为了新王朝的帝王,而这其中的差异究竟是在哪里呢?其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二、为什么凭借努尔哈赤可以十三副甲起兵夺天下,而播州杨氏做不到?

1.努尔哈赤和播州杨氏背后的势力所代表的立场不同

我们首先需要知道的就是努尔哈赤起兵和播州杨氏起兵的前因后果是完全不同的,不仅如此,其代表的立场,拥有的实力,甚至于起兵的缘由都是完全不相同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两个实际上是没有什么可比性的。

首先,努尔哈赤最初是为了报自己父亲的仇恨,才开始拥兵自立的,而也许是机缘巧合,努尔哈赤开始变得强大的这一段时间,明朝末年的局势也变得十分混乱,天下各方势力蠢蠢欲动,这是努尔哈赤起兵时期的社会背景,可见他至少还没有威胁到皇帝和明朝政府和利益。

但是对于播州杨氏来说,他们一直占据着播州这样优越的地方,自己养兵,虽然归顺了朝廷,但是无论是对唐朝政府还是对明朝政府,播州杨氏至少对王朝和皇帝没有献上百分之百的真心,否则也不会跨越唐朝到明朝还是自己统治,可见虽然短期可以互相相安无事,时间长了难免会有矛盾和冲突、摩擦。

2.努尔哈赤代表的“正义”和播州杨氏身上的“反叛”标签

明朝动荡后期,还是明朝政府出面请求努尔哈赤镇压下去反叛势力,因此从努尔哈赤拥兵自立开始一直到他报仇、夺取天下,都没有和反叛两个字沾上边,这一点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最后努尔哈赤的胜利,毕竟得民心者得天下,其雄厚的实力和民心的拥护都是最后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而播州杨氏和明朝政府却是一直在互相猜忌中“相安无事”的,明朝政府猜忌播州杨氏的野心,而播州杨氏也担心朝廷不会轻易放过他们,说不好什么时候就会出兵彻底血洗播州,将整个局势重新洗牌,毕竟无论是唐朝还是明朝。

都是中国历史上发展的比较繁荣的时期,持续时间也相当长,皇权的更迭意味着权力的变更,也导致之前的承诺都不再作数。

但是无论是为了自保还是为了谋反,“叛乱”的帽子已经扣到了播州杨氏的头上,一旦担上了谋反的由头,首先百姓们就不会拥护,再者说当时明朝的局势还算明朗,万历皇帝还可以派出二十万名大军出面镇压,所以,也可以说是双方出手起兵的时机不同,导致了最后结果的差异。

三、反明政府:努尔哈赤和播州杨氏起兵夺天下的一个交叉点

事实上,努尔哈赤本来只想要报了自己父亲的死仇,甚至还曾经帮助明王朝镇压反动势力,而对于夺取天下,努尔哈赤本来是没有这样大的野心的。

一方面是因为努尔哈赤从拥兵自立开始一直到夺取了魏州,战争发兵都十分顺利,而他所用欧的十三副铠甲确实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还不至于到仅仅凭借着这十三副铠甲就能够获得天下的势力这种程度。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南方明王朝的势力一直在压制努尔哈赤的势力,因此最终,为了自己的妻儿和族人,努尔哈赤决定拼一把,况且努尔哈赤和明朝政府之间本身就是存在说不清楚的恩怨的,只是双方在天下混乱的局势当时选择了人民和百姓。

此外,对于播州杨氏来说,和明王朝的矛盾也暗潮汹涌,尤其是在明王朝若有若无的威胁中,守护了播州二十几代的杨氏后人,或许一开始还是有野心的,但是既然选择了归顺,就是选择了停战。

无奈的是明王朝从来没有放心过播州的势力,明里暗里的威胁和压制使得杨氏后人开始反叛,但是无论杨氏后人究竟是不是想要谋反,播州杨氏和明朝政府的矛盾都是最为主要的一个因素。

四、结论

明朝中后期社会局势日渐混乱起来,其实还是因为明朝政府的不作为,做错了事情,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势力露头,努尔哈赤是,播州杨氏也是如此。

然而,时势造英雄就是这样的道理吧,双方选择的时机不同,代表的含义和势力利益不同,最后势必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因为努尔哈赤不一定就比播州杨氏的实力强,但是在很多外界因素上努尔哈赤比起明朝政府都站在了优势的一方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