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咱們先從刑天開始說起,在《山海經》中記載,刑天是炎帝的臣子,因爲與黃帝爭奪神位,與應龍大戰於逐鹿,被黃帝偷襲斬首,但刑天仍然未死,以雙乳爲眼,肚臍爲口,拿着斧頭和盾牌繼續戰鬥。這場反擊打得斷斷續續,最後是因爲共工先後被自己的父親祝融、黃帝的後裔顓頊(zhuān xū)、帝嚳(kù)等人鎮壓,才逐漸消停。

我們都是炎黃子孫,但是大家知道黃帝和炎帝的真實關係究竟如何嗎?咱們先從刑天開始說起,在《山海經》中記載,刑天是炎帝的臣子,因爲與黃帝爭奪神位,與應龍大戰於逐鹿,被黃帝偷襲斬首,但刑天仍然未死,以雙乳爲眼,肚臍爲口,拿着斧頭和盾牌繼續戰鬥。後因爲九天玄女一句話,這才倒下,葬於常羊山。

說到這,大家仔細思考一下,作爲炎帝的臣子,刑天有什麼資格去與黃帝爭奪神位呢?很有可能是刑天一直因黃帝對炎帝一脈的打壓而心懷不滿,再從給刑天的安的罪名“與帝爭神”來看,黃帝很有可能是怕了,非常擔心炎帝奪走他的天帝之位。故而把刑天殺掉,從此估計就埋下了仇恨的種子。一段時間以後,又一位大能忍受不住,發起了反抗,那就是共工。

共工是祝融的兒子,而祝融則是炎帝的三世孫。據記載,共工作亂,黃帝命祝融前去鎮壓。我們知道祝融是共工的老子,這豈不是老子打兒子了嗎?不過祝融也毫不含糊,直接領命前去攻打。祝融作爲共工的老子,絲毫沒有放水,最後共工攝於祝融的氣勢,一路敗退到不周山。後來發生的事情我們也就知道了,共工一怒之下撞斷了天柱——不周山。使得天空往西北的方向傾斜,導致日月星辰都改變運轉軌跡,開始往西北方向移動。大地也往東南下沉,所以江河湖水都開始流向東南方。

所謂“共工之亂”無疑是炎帝一脈對黃帝一脈掀起的聲勢浩大的反擊。這場反擊打得斷斷續續,最後是因爲共工先後被自己的父親祝融、黃帝的後裔顓頊(zhuān xū)、帝嚳(kù)等人鎮壓,才逐漸消停。

後來共工的一位臣子繼承了他的遺志繼續鬥爭,這位就是傳說中擁有九個頭顱的相柳氏,後來被大禹擊殺,相柳死後,血流之處腥臭沖天,五穀不生。大禹派人填埋了三次也沒能奏效,只能就地建造天帝祭臺進行鎮壓。

相信大家心裏肯定有一個大大疑問,祝融他身爲炎帝的三世孫,爲何如此堅定的站在了黃帝的立場上?爲黃帝的天帝之位衝鋒陷陣,甚至不惜與自己的兒子反目?據《山海經》另一記載:顓頊生老童,老童生祝融。這本應是《山海經》中前後矛盾一處,但是若假設祝融判處炎帝轉投黃帝,那這一切好像就解釋得過去了。祝融成爲黃帝的部下,將自己的兒子共工做爲“投名狀”,付出這樣的代價,他終於得到黃帝一脈的承認,從而被收入麾下,成爲了黃帝后裔老童的兒子。在這之後,祝融便成了天帝的頭號戰將。

說完了祝融,炎帝一脈過了很多年以後,終於又出現一位大能,這個人就是夸父。夸父是炎帝的八世孫,他追日的悲情傳說我們大家都耳熟能詳。有關他的記載《山海經》裏也有兩條,在海外北經: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爲鄧林。

大荒北經中記載:應龍已殺蚩尤,又殺夸父,乃去南方處之,故南方多雨。一種說夸父是被渴死的,一種說是被應龍殺死的。這兩種死法看似無關,但仔細分析後卻可以發現不少的蛛絲馬跡。應龍他又是誰呢?就是當年在逐鹿之戰與刑天大戰,爲黃帝立下汗馬功勞的那位應龍。他最擅長就是行雲布雨,操縱水汽。我們完全有理由可以相信夸父之死,除了自身因素以外,應龍應該也在背後算計了很多。

夸父之後,有智慧有能力的炎帝后裔少之又少,再也無法對黃帝一脈形成強有力的反抗。也無法對天帝的位置進行爭奪。從此,堯、舜、禹乃至歷代帝王,均是黃帝后人。而炎帝,只留下一個空洞的名號。
上古時期諸多大能,早已再無炎帝一脈,唯獨留下幾絲血脈在人間傳承。其餘諸般,多以消逝於歷史長河之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