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白帝城託孤之後,君臣兩人天地兩隔,而諸葛亮爲了蜀國的未來,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病死五丈原回應了白帝城的對劉備的承諾,“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劉備掙扎了下身子,咳嗽了兩聲,望着諸葛亮說:“先生可怪我。

劉備白帝城託孤,君臣兩相悲,一個臥在牀上垂淚,金戈鐵馬的聲音遠去了;一個跪在地上心傷,蜀國大將傷的傷亡的亡,如今主心骨也病入膏肓。一句“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在白帝城迴盪,是試探諸葛亮奪位之心,還是讓諸葛亮定奪後人方向?只有一聲“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成爲絕唱!

白帝城病危,劉備惶惶

關羽被殺,劉備恨死孫權了,“你斬我手足,我就扒你的衣服”,大兵直壓夷陵,哪知卻被陸遜一把火燒得魂飛魄外,殘留着一口氣退回到白帝城,病倒在牀上。

接應的趙雲一看情況不對,七進七出眼都不眨的漢子愣是傷感了:春風吹,戰鼓擂,歲月淘過英雄還剩誰?連緊寫信給諸葛亮:“軍師快來!”

諸葛亮接信後心急火燎趕到白帝城,一見劉備的模樣,情不自禁想起了過往。

那年,你正青春,我也年少,你第一次來我家,帶着你兩兄弟,卻兩手空空,叫我如何見你?

你又來了,還是兩手空空,我的好兄弟呀,阿醜不留白食客,你還帶倆,我只好遠遁!

事不過三,你還來,我只好相見,因爲阿醜說了,管他窮不窮,忽悠他當個皇帝,你就能當個軍師。

我一琢磨,還真有道理,於是我爲你劃了個天下三分的宏圖,你信了,我也信了,結果我把後半生全搭進去了。

看你如今樣子,我都不用掐指一算,大凶之兆啊!關大俠把荊州水兵打殘了,張猛人又損兵折將,如今主公又把蜀兵葬送了一大半,這個爛攤子還怎麼玩?

主公啊,你這是要累死亮的節奏啊!

劉備一見諸葛亮,老淚涕零,腦中跑馬觀花映着那搖扇的英俊少年。

我一個賣草鞋的,結拜了兩兄弟,販棗的關羽,殺豬的張飛,我以爲混個衣食無憂就好,誰知被你哄上了爭帝之路。先生啊,你不牛這世間都該改喫豬肉了!

你借來荊州,我纔有了安身之地。

你舌戰羣儒,我才傍上了東吳這棵大樹。

你鬼話連篇,孫權妹子才入了我的家門。

你巧借東風,又燒得那曹混混屁滾尿流。

我在馬上衝鋒,你在身後輕搖羽扇,別人道你成足在胸,我知你在扇打秋風,輸不起啊!

陶謙說我能治徐州;陳登說我該興兵起家;孔融說我該自成一霸,只有軍師你,給我劃了個大餅要三分天下。

我真的服呀!牆都不扶就服你!

白帝城託孤,君臣交心

兩人神思過後,片刻無言,都在思忖蜀國的以後該怎麼辦。

劉備掙扎了下身子,咳嗽了兩聲,望着諸葛亮說:“先生可怪我?”

“此話怎講?”諸葛亮扇子也不扇了,天氣雖還有些燥熱,這堂內倒是陰森得很。

劉備嘆息了一聲道:“你苦心經營多年,卻被我一日敗光,這可是我自己的基業啊!先生,對不住了!”

諸葛亮也嘆息了一聲,搖了搖頭,只望着劉備沉痛的臉有些恍然。

“二弟走了,孫權那狗賊居然想私了,我那二弟可不是碰瓷,項上熱血那是實打實地染紅了孫權的劊子手,我怒,我恨,我苦,我不幹翻那小兒,怎麼對得起與二弟上鋪兄弟那些年的情分?”劉備有些喘息,擺手止住了諸葛亮的起身。

“三弟也走了,當初三弟在徐州扔下我婆娘跑路,我都沒怪罪他,聽到三弟被屬下所殺,我真的生氣,這三弟怎麼就跟孩子似的長不大,任着性子來?我記得當時說的“噫!飛死矣”,真的是痛心至麻木。我要不弄死孫權那小兒,下一個就該輪到我了,這一仗遲早要打,只是我輸了,輸了就得認,以後只能辛苦先生了。”

諸葛亮正欲張口,又覺得不知該從何說起,只好抓了把鬍子,乾咳了兩聲。

劉備嘆息了一聲道:“禪兒尚幼,在長坂坡被趙雲所救,也算是天意。禪兒身爲太子,排斥兄弟也算應該,但始終未經戰火洗禮,少了一些獨斷的毅力,我終歸是不放心啊!”

諸葛亮覺得牙齒有點冷痛,攤上一堆的事有點上火,只好說道:“主公放心,亮必將窮其一生精力,助太子登上大位,不讓曹賊吳奸踏上蜀國寸步!”

劉備搖了搖頭說:“禪兒如果沒有魄力,面對曹丕肯定無還手之力,而先生才能勝曹丕十倍有餘,還望先生鼎立支撐,可自決蜀國大事。若禪兒聽先生的話,守成有餘,不阻先生外事決策,先生可以輔佐之;若禪兒昏庸無能,多行喪權辱國之事,先生可廢其位,擇我子劉永、劉理上位。

話說到這份上,諸葛亮心裏不禁嘆息道:“主公,還是不懂我啊,我興漢室,一身才華賣與劉家,不過是爲了不使漢室落幕,這乃我輩本份,終歸不過是圖個清名而已。”

諸葛亮跪下,言出如山道:“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劉備再將內政託與李嚴,讓諸葛亮專攻外事,並詔敕囑託劉禪軍國大事必尊諸葛亮號令,有如父言,不可違背。夏四月癸巳,安然而逝。

《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記載劉備託孤時對諸葛亮說:“三國志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守“禮”,成就國士無雙!

白帝城託孤之後,君臣兩人天地兩隔,而諸葛亮爲了蜀國的未來,真正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病死五丈原回應了白帝城的對劉備的承諾,“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在歷代對諸葛亮的評價中,傅玄說得最中肯,也最貼合諸葛亮的一生,“治國有分,御軍有法,積功興業,事得其機,入無餘力,出有餘糧,知蜀本弱而危。故持重以鎮之。

王通評價諸葛亮我覺得點出了本質,“若諸葛亮不死,則禮樂大興。”禮,是諸葛亮無怨無悔爲蜀國事業操勞一生的根本原因——“禮者,天地之序也”。

漢朝進入衰退期,羣雄割據,分崩的大勢已經不可逆轉,諸葛亮選擇勢力最差的劉備出山,原因僅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後的這個正統身份,是“禮”觀念的必然,所以在爲蜀國打拼的年代裏,諸葛亮至始至終沒有“自取”的想法,用臣子的身份完成了對“禮”最好的詮釋。

三國後期,不打出去只能加速蜀國的滅亡,諸葛亮靠着北伐支撐着蜀國最後的榮譽,明知道迴天乏力,也甘願日落在巴蜀大地上。爲劉備而出,爲蜀國而亡,一曲無悔的哀歌,永遠在巴蜀人心中迴盪!

國士無雙,也不過如此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