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莫高窟壁畫的工藝早已失傳,至今再也無人能畫出盛唐時期的那種奢華極致的美感。後來,英國探險者斯坦因來到莫高窟,採取“糖衣炮彈”的方式,用金銀誘騙王道士,拿起了藏經洞裏的絕大部分經書,至今仍保存在大英博物館內,成了中國人心中永遠的痛。

敦煌莫高窟可以稱之爲中國的盧浮宮,歷史悠久。莫高窟共有735個洞窟,現在對外開放的不到70個,其中的經歷可以用多災多難來形容。

相傳前秦時期,有一位得道高僧,爲了普及佛法而云遊四方。公元366年,他來到敦煌,看見山上發出萬丈金光,認爲是佛祖在召喚他,於是他開始架梯子鑿巖,開鑿了一個佛窟,以示供養。

多年以後,又有一位高僧來到了這裏,看到了佛窟後,他也鑿了一個,於是開啓了莫高建窟的歷史。隨後歷經北魏、隋、唐、北宋、西夏不斷擴大修建。然而,到了元代以後,莫高窟漸漸衰敗而被廢棄。

莫高窟最珍貴的地方,其實並不是那千座雕塑、萬本經書,而是莫高窟壁畫。

創造莫高窟壁畫的古代畫師,顯然是耗盡了畢生的精力,爲後世留下了人類輝煌的絲路文明的影像。

莫高窟壁畫的工藝早已失傳,至今再也無人能畫出盛唐時期的那種奢華極致的美感。更令人稱奇的是,在莫高窟你可以找到很多傳說事物的真實原型,形如嫦娥一般婀娜的飛天,造福衆生的九色神鹿、最後竟然還有陪伴玄奘西天取經的孫悟空。

孫悟空最早出現的地方其實並不是吳承恩的《西遊記》,而是敦煌榆林窟的壁畫上。

這幅壁畫右下角就是玄奘和悟空。師徒二人正隔水遙禮觀音,它比吳承恩寫《西遊記》的時間早了三百年。

相傳,玄奘取經路上碰到一個殺人越貨的強盜——胡人石磐陀,經過玄奘的教化終於迷途知返,成爲了他的第一個弟子,並且幫助玄奘成功穿越荒漠躲避官府的通緝。

他希望玄奘能爲他受戒,玄奘答應了並收他爲徒。胡人由於生理上的特徵,有一些長得尖嘴猴腮,毛髮發達。而“胡僧”二字的發音久而久之就被訛傳爲了“猢猻”。

然而,莫高窟經過元明兩朝的廢棄,到清朝末年20世紀初被發現的時,莫高窟可謂殘不忍睹,原來期間經歷了很多劫難。

第一:藏經洞浩劫。

莫高窟第17號洞窟雖然小,但卻是“藏經洞”。在西夏王朝時期爲了躲避戰亂保護文獻資料,僧侶們將上萬經卷掩藏在此,直到1900年時,才被一個住持在莫高窟的道士發現。

後來,英國探險者斯坦因來到莫高窟,採取“糖衣炮彈”的方式,用金銀誘騙王道士,拿起了藏經洞裏的絕大部分經書,至今仍保存在大英博物館內,成了中國人心中永遠的痛。

第二:雕像切割劫。

當英國人幾乎把經文搬空之後,美國人華爾納不甘落後地來到了莫高窟。他見沒有東西可拿,竟然殘忍地將大量的雕像切割下來偷運回國。導致莫高窟的雕像幾乎都遭遇到了浩劫。

現在,莫高窟可以看到的雕像基本都是清朝和民國時期重新修復的,其風格和修復痕跡還是很明顯。

第三:壁畫破壞劫。

1920年,蘇聯十月革命爆發,革命的結果是數百名沙俄白匪在陸軍少校阿連闊夫的帶領下,逃出國門,從新疆逃到中國後被捕獲,幾經輾轉被安置在莫高窟長達半年之久。

匪軍在關押是,把怒火都發在了洞窟壁畫上,他們不僅在壁畫上亂塗亂抹,他們在洞窟角落生火做飯,不少壁畫被人爲地破壞掉。

獨無有偶, 1941年,一代國畫大師張大千到敦煌莫高窟進行長期實地考察,一待就是近三年。期間,爲了臨摹不同朝代的壁畫,提升藝術手法,張大千竟將壁畫一層層地剝去,結果造成了無法挽回的巨大損失。

就這樣,歷衆多磨難,莫高窟依舊被保留了下來。而敦煌研究院爲了讓壁畫更有趣,運用現代科技手段,讓壁畫上的人物風景都“活了起來”。接下來,如果更好地保護這些文物,依然任重而道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