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年,土地兼并严重,田赋收入锐减,国库空虚的同时,朝廷的开支包括军费支出却不断上升。外有虎视眈眈的辽东女真,内有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大厦将倾,风雨飘摇。

  关于这段乱世的书籍很多,音像制品却不太常见,良心之作更少。少却不代表没有,作者今天要讲的是两部背景设定在明末的电影,其中三位主人公的故事,折射出了那个动荡年代之下的人间悲喜。

  1. 孙传庭经略陕西

  崇祯九年(1636年),对于山西人孙传庭来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在此之前,这位万历年间的进士不是做着文职工作,就是在家赋闲,这一年他却主动向朝廷要求复出,而且指定要去农民军闹得最厉害的地方之一 —— 陕西。


图片来源网络电视剧中的 孙传庭

  陕西当时是个什么情况呢?先说说财政,当地的地方财政要支持延绥、甘肃、宁夏三个重镇的大部分军饷,还要养着陕西境内朱家的宗藩:秦王、韩王、肃王、庆王和瑞王,这还不算完,还有这几个藩王的子孙包括镇国、辅国、奉国三将军和三中尉,以及公主、郡主、县主、郡君、县君、乡君和她们同样光拿俸禄不干活的丈夫。明史用了一句话来概括陕西的窘境,“ 外供三镇,内给四王,民困已极”。

  这么个“民困已极”的地方,还是个自然灾害高发区,从崇祯元年到崇祯九年,陕西年年闹大小旱灾。灾害过后,便是饥荒和瘟疫。如果是诸位看官不小心穿越去了明末的陕西做官,你愿不愿意?我看多半是不愿意去的吧,跟明朝人想的一样,“府州县官居其地者皆思卸担求去,新选者多半闻风不来”。任上的官员都想走,新入选的官员不想来,勉强留下的,不是贪鄙暴戾,就是年迈昏聩。

  有了这些背景信息,看官们也就大致理解了为什么陕西是民变的重灾区,以及孙传庭接手的是个什么样的烂摊子。

  走马上任的陕西巡抚孙传庭,仅仅清屯练兵四个月,就靠着带出来的秦军,在陕西盩厔(音zhōuzhì,今陕西周至县)黑水峪,一举擒获闯王高迎祥。高迎祥在之前几年时间里把中原搅了个天翻地覆,还攻破凤阳并且刨了朱家的祖坟,成为崇祯恨不得挫骨扬灰的仇人。这么一个人物,却折在了初次带兵的文官孙传庭手里,随即被送往北京处以凌迟之刑。

图片来源网络电视剧中的 孙传庭

 

  如果说擒获高迎祥有可能是因为孙传庭运气太好,或者是仰仗着有尚武风气的秦人,那么我们可以看看他在陕西巡抚任上到底做了些什么。

  1. 靠着雷厉风行的手段,孙传庭在陕西整肃吏治、赈济灾民,并且在半年内四次向崇祯上书要求减免向陕西征收的钱粮,这一点有效缓解了曾经尖锐的社会矛盾。

  2. 疏通栈道、鼓励兵民贩运粮食,由官方收购,即让利于民,又部分解决了饥荒带来的粮食匮乏问题。

  3. 裁撤冗员、清理被当地豪绅私占的军屯。到崇祯十二年,“清屯一项,计三年共得折色银四十五万余两,本色米麦豆约五万石。”要知道孙传庭刚刚去陕西上任的时候,崇祯只给了他六万两军饷,只够维持少则半年多则一年的时间。

  光会练兵打仗还不够,在朝廷顾头不顾尾,经常发不下来粮饷的时候,能自己筹银维持军力和战果,才能凸显一个地方大员的真正实力。


图片来源网络电视剧中的 孙传庭

  

  这里还要说明的一点是,孙传庭在清屯的时候,为了尽可能地减少来自当地豪绅的阻力,默认了屯田被私占的事实,只是按照被占屯田的肥沃程度折银征收。饶是这样,也已经与陕西豪绅结怨,为他后来的结局埋下了隐患。

  4. 就地募兵,秦人卫秦。孙传庭认为“用兵者莫善于土著,莫不善于远调”。重塑久已废弛的军纪,经过严格训练,素来“人皆尚气力,喜射猎,多出名将”的秦军,没有让孙传庭失望。崇祯十一年,在潼关南原大战中,洪承畴、孙传庭合力大败李自成,李闯仅携18骑逃走。

  崇祯一朝,在孙传庭之前就任陕西巡抚的,有七任,在他之后有十任,没有一个,能象孙传庭那样,同时解决了兵与饷的问题。所以,他靠的不是运气。

  但是,有才能且行事果决的人通常也有脾气,容易得罪人。因为政见不同,孙传庭大大地得罪了兵部尚书杨嗣昌,后者在孙传庭部下论功行赏的过程中有意阻挠。杨嗣昌还力主将战斗力不俗的秦兵调入蓟辽对付女真,这对于坚持“秦人卫秦”的孙传庭来说,是最不可忍受的。毕竟秦军的亲人在陕西,所以才会在抵抗李自成进攻的时候拼命;要是真调去蓟辽,又不是保卫自己的家乡,战斗的决心就会大打折扣,若是再遇上粮饷不济,叛逃从贼,那可更要命。孙传庭郁闷之下称病闹辞官,又反复上书要求崇祯接见,想让自己的意见直达天听,但是他的上书都被杨嗣昌拦下了。孙、杨矛盾已不可调和,杨嗣昌甚至动了杀心,在这种情况下,崇祯十二年,孙传庭被收监下狱。

  他再次出山,是在三年后,老对头杨嗣昌死于战败的忧惧中,朝廷围剿农民军的前期成果,已经前功尽弃,双方实力,此消彼长。李自成、张献忠得到了喘息之机,迅速壮大,一个三次围攻开封并烹杀了洛阳的福王朱常洵(这个过程还挺恶心的,感兴趣的可以去查一查);另一个降而复叛,攻破襄阳并杀了襄王朱翊铭。农民军在中原腹地来去自如,兵锋离北京还远么?

  孙传庭复出的同一年,也就是崇祯十五年(1642年),江南吴县,一位民间医生吴又可,写下了一部非同一般的中医著作——《温疫论》。道理我都懂,但这跟重回战场的孙传庭有什么关系?

  2. 吴又可著《温疫论》

  这位吴大夫,其实叫吴有性,字又可,清史稿的记载中,其生卒年不可考,只知道是江南吴县人士(今属苏州),生活在明末清初。网上言之凿凿说吴有性生于1582年,卒于1652年的,只是基于一个无法给出确切史料来源的推测。


图片来源网络电视剧中的 孙传庭

  

  他在《温疫论》的序中说:“崇祯辛巳(1641年),疫气流行,山东、浙省、南北两直,感者尤多,至五六月益甚,或至阖门传染。”

  明朝末年确实常有大灾大疫,且与频繁的战乱互为因果。崇祯皇帝在位十七年,有瘟疫记载的年份就有十年。就拿1641年这场大瘟疫来说,10省79县遭遇严重疫情,从山东鱼台至河南南阳,“尸积水涯,河为不流”。各类地方志中关于这场瘟疫的描述,不乏“生瘟疫,死者过半”;“春大疫,死者枕藉”;“瘟疫大作,死者十九,灭绝者无数”;“春大疫,民死不隔户,三月路无人行”;“春大疫,抵秋方止,死者无数……至六月间,街少人迹,但闻蝇声莞芫而己”这样的记载。吴有性所在的吴江,其县志也云,在这场大瘟疫中“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仅存者”。

《温疫论》写成于这场大疫发生后的第二年,序中又说: “平日所用历验方法, 详述于下”,结合明末灾疫频发的情况来看,这本书不太可能是一年内的仓促之作,而是吴有性常年的经验总结。吴有性在书中区分了一般传染病与烈性染传病的不同,并论述了传染途径是从口鼻而入的特性。他还观察到某些病只传染于某种动物而不传染于人, 传染于人之病, 却不一定传染于动物;一些传染病具有不能直观观察的潜伏性。这些我们已经熟悉的医学常识,在那个没有显微镜、微生物学还无从谈起的年代,吴有性的发现,已经达到了肉眼观察、类比推理所能达到的最高限度。认真推敲起来,真实历史中的吴有性,应该和孙传庭没有交集。电影《大明劫》让两人相遇,并共同对抗军中瘟疫,算是一次艺术再加工。但在崇祯十四年瘟疫肆虐十省(甚至波及明朝军队)、崇祯十五年孙传庭复出、同年吴有性《温疫论》成书的大背景之下,这样的艺术再加工,堪称绝妙。

名满江南的吴江妓(今属苏州)柳如是,在结束了与两位华亭(今属上海)才子宋征舆、陈子龙的恋情之后,结识了晚明文坛领袖,常熟人钱谦益。

图片来源网络影视中的吴江妓柳如

柳如是好与江南名士结交,可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几任男朋友都有来头,宋征舆是清顺治年间进士,陈子龙是崇祯年间进士,钱谦益是万历年间探花。柳如是自己亦是书画双绝,诗词俱佳,著有《戊寅草》、《湖上草》、《尺牍》、以及与钱谦益等人的唱和之作《东山酬唱集》,现存诗159 首、词33 首、赋3首、尺牍31 通传世,其画作《月堤烟柳图》和《山水图》现分别收藏于故宫博物院和美国弗利尔博物馆。

柳如是素来洒脱,好着男装,有林下之风,亦有写就《男洛神赋》赠与情人陈子龙这样的不羁之举。碍于她的特殊出身,以及对名分的执念,她与年龄相仿的年轻才子谱写的恋曲,全都无疾而终;唯有老才子钱谦益,愿以匹嫡之礼迎娶柳如是。崇祯十四年,二人于松江完婚。但是江南文坛领袖以匹嫡之礼迎娶章台女子,不啻于是婉转丝竹声中响起的惊雷,“云间缙绅哗然攻讨,以为亵朝庭之名器,伤士大夫之体统”。好在钱谦益毕竟是老江湖,什么风浪没见过,竟“怡然自得也”。

  崇祯十五年(1642年)可谓多事之秋,孙传庭复出,吴又可著《温疫论》,钱谦益出让珍藏宋版《汉书》,为新夫人筑绛云楼。新夫人号河东君,夫妻二人诗文唱和,亦算美满。


影视中的孙传庭

注:标题用的是吴梅村《圆圆曲》里的两句话,感觉放在此处倒很不错。大家其实对明末这个时期的一些故事都比较熟悉,也都知道陈寅恪先生的《柳如是别传》。这里补充一些细节,试图部分还原一个明末的众生相,疏漏之处,还请看官宽恕则个。

陈寅恪先生用以诗证史的方法写《柳如是别传》,但这种方法并非陈先生首创,明史的修撰过程中,已经有过以诗证史的例子,比如孙传庭之死。

1.回首潼关废垒高,知公于此葬蓬蒿

同为万历年间进士,钱谦益在常熟为新夫人柳如是筑楼的时候,孙传庭起复任兵部右侍郎,正欲解救被李自成围困的开封。不料情势瞬息万变,开封之围已解,陕西总督汪乔年却在襄城被李自成杀了。孙传庭于崇祯十五年二月赴陕西代替汪乔年,总督三边军务。

他抵达陕西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清理门户,处死了跋扈的总兵贺人龙。有人把这件 事和袁崇焕诛杀毛文龙相提并论,认为贺人龙的死,是孙传庭临阵杀将、自毁长城,最终导致了潼关失守。但根据《明史》,贺人龙两次不战而走,弃两任陕西总督 傅宗龙、汪乔年于不顾,致使二人被农民军所杀。


影视剧中孙传庭

《甲申传信录》则更是直指贺人龙因与总督不睦,而私通敌寇。除此之外,贺人龙与李自成都是陕西米脂人,这一微妙的关系,无疑也是促使他被诛杀的因素之一。反观毛文龙,也就是骄恣、索饷、不听节制,总没有背弃两任总督致其死亡的罪过来的大吧。袁崇焕杀毛文龙,是先斩后奏,说难听点,算矫诏,崇祯听到这条消息的时候,他的反应是大吃一惊,“帝骤闻,意殊骇”;孙传庭杀贺人龙,是崇祯直接下的命令,“帝授以意”,此龙和彼龙不可同日而语。

  贺人龙:“孙传庭,你以为你杀得了我!”

  如果,孙传庭没有离开陕西三年之久;如果,当年麾下骁勇的秦军还在;如果,农民军的进攻步伐再慢一点,能让他有时间重振军威,不知道结果会不会不一样?历史从来没有如果。

  孙传庭入陕西备战并诛杀贺人龙的同时,李自成复围开封,六月庚申,崇祯诏令孙传庭出关,传庭上言:“兵新募,不堪用。”新兵蛋子,刚刚入伍,出关有什么用呢,送死吗?

  九月壬午,李自成决黄河灌开封,士民溺死者数十万人。关于决黄河灌开封这件事,《明史纪事本末》倒和《明史》观点相左,认为是镇守开封的官员高明衡和黄澍为了抵挡农民军而故意为之。

  九月己丑,孙传庭率师赴河南,在南阳以北与农民军展开了遭遇战,起初还颇占上风,“贼溃东 走,斩首千余”。秦兵追了三十里,到了郏县(今属河南平顶山市),农民军丢盔弃甲,财物散落于道,秦兵贪利把持不住,乱了阵型,被农民军反扑,诸军皆溃。 《明史》为这次战败做了个小结“是役也,天大雨,粮不至,士卒采青柿以食,冻且馁,故大败”。这场战役也因此被称为柿园之役。

  此役之后,孙传庭退守潼关,募兵积粮,加紧备战。因在处理募集兵源和粮饷的问题上 督工严苛,引起关中士绅的不满,再加上多年前清理被私占的军屯时结下的积怨,士绅们纷纷找朝中的门路拆孙传庭的台。说他“玩寇靡饷”,使“秦人日在汤火 中”,又顺着崇祯的意思在催战的柴禾上火上浇油,“秦督不出关,收者至矣”,再不出关迎战,小心朝廷再派人抓你!


影视剧 孙传庭

  崇祯十六年五月,孙传庭进兵部尚书,改称督师,赐尚方宝剑,兼督陕西、河南、四 川、山西、湖广、贵州、及江南江北军务。你以为加官进爵、管理明朝大半个疆土的军务是好事么?在清军和李自成的双面夹击下,大明王朝腹背受敌,京畿岌岌可 危,朝中能派出去打仗的人,死的死,降的降,已无人可用了。面对朝廷的催战,孙传庭顿足叹曰:“奈何乎!吾固知往而不返也。然大丈夫岂能再对狱吏乎!”明 知此时出关是个死,可是再有牢狱之灾的话,对已经一进宫的儒将孙传庭来说,是生不如死。

  八月,孙传庭出师潼关,而此时的李自成已据有河南、湖北十余郡。和柿园之役相似,孙传庭部一开始是占上风的,破了农民军占领下的宝丰、郏县(今属河南平顶山)和唐县(今属河南南阳),并直逼李自成的大本营襄城(今属河南许昌)。

  但因久雨道泞、粮草不济,而河南经过大灾大疫、农民军与官兵拉锯战的反复蹂躏,根 本不可能就地征粮,明军已出现哗变迹象。不得已,孙传庭回师迎粮,并命总兵陈永福殿后,怎奈饥饿焦虑的明军早已自乱阵脚、争相撤退,反而被农民军捻着跑。 就这样一路狂奔、且战且走,兵器辎重数十万都扔了,火炮和车也顾不上了,连孙传庭的帅气都一并落在了农民军手里。十月,李闯乘胜破潼关,大败官军;孙传庭 阵亡,时年五十一岁。这一仗,输得真冤枉。

  从此,农民军再无后顾之忧,如入无人之境,“传庭死而明亡矣”。

  西安城破后,孙夫人率二女三妾投井自尽。传庭一家只有长子世瑞、幼子世宁幸存。讽刺的是,孙传庭因死于乱军之中,遗骸一时未能确认,朝廷方面,还有人言传庭未死,崇祯亦疑之,并不予赠荫。


《大明劫》中孙传庭

明末清初的诗人吴梅村(吴伟业,号梅村,江苏昆山人)作《雁门尚书行》一诗,以纪念孙传庭。诗前有序, 概述了孙传庭的一生。有关学者将该序与《明史.孙传庭传》做过比对, 发现两者内容几乎完全一致。吴梅村生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卒于康熙十年(1671年),而《明史》正式修撰始于康熙十七年(1678年), 《明史.孙传庭传》无疑参照了吴梅村的这篇诗作。以诗证史这个方法,陈寅恪先生也用在了《柳如是别传》里。

  2.艳过六朝,情深班蔡

  孙传庭死后五个月,李自成破居庸关,京师陷落。崇祯遣出太子、定王与永王三子,自己在煤山自缢,遗言中有两句话耐人寻味:“诸臣误朕”,“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

皇帝在死前为免妻女受辱,令后妃自裁,周皇后于坤宁宫自尽身亡,袁贵妃自尽未死被崇祯用剑斫伤;六岁的昭仁公主被父亲所杀,十六岁的坤兴公主(长平公主)被父亲用剑斩断左臂之前,父女诀别之言竟是“汝何故生我家”。

吴梅村诗《萧史青门曲》中的两句,“明年铁骑烧宫阙,君后仓皇相决绝”,甚是戚然。

甲申之变后的江南,福王朱由崧于五月在南京继位,建立南明小朝廷,钱谦益在其中谋到了礼部尚书之职。可惜好景不长,次年清军南下,四月扬州失陷,史可法就义。扬州城破时清军的屠城行为起到了心理震慑的作用,五月的南京,南明众臣向多铎开城投降。

南京陷落之前,柳如是鼓动钱谦益投湖殉国的事流传甚广。柳如是意志坚定与钱谦益面有难色所形成的对照以及那句著名的“水太凉”,令人津津乐道。钱谦益之后的剃发易服,更遭骂名。可是细想一想,钱谦益真如人们印象中的那样不堪么?

陈寅恪先生云:“牧斋(钱谦益)降清,乃其一生污点。但亦由其素性怯懦,迫于事势所使然。若谓其必须始终心悦诚服,则甚不近情理。”

明季稗史《江南见闻录》记载了一件事,钱谦益引清朝官员从洪武门入城,即涕泣下跪四拜,北兵问其故,谦益曰: “我痛惜太祖高皇帝三百年王业一旦废坠,受国深恩,能不痛心乎?”此外,钱谦益并赵之龙等南明降臣向多铎谏止滥杀,称“吴下民风柔弱,飞檄可定,无须用兵”;又因“面启豫王,恳求禁戢抢杀”,不惧触怒多铎,数次抗辩,“抗论往复数四,王颇变色动容,众皆缩舌栗股”。

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固然值得赞颂,卑贱地活着,是不是要不分青红皂白地唾弃?

顺治二年(1645年),清兵押解被俘的南明弘光帝北上赴京,钱谦益随行,柳如是 仍留南京。次年,清廷授钱谦益礼部侍郎,五个月后他便告病南归,此后便暗中投入复明活动。可以肯定的是,在钱谦益联络和资助复明义士的问题上,柳如是起了 很大作用。黄宗羲《思旧录.钱谦益》云:“一夜余将睡,公提灯至榻前。袖七金赠余曰,此内人(柳如是)意也。”钱谦益诗《后秋兴之三》第三首云:“破除服 珥装罗汉”,自注:“姚神武有先装五百罗汉之议,内子尽橐以资之,始成一军。”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顺治四年(1647 年)钱谦益因资助黄毓旗图谋反清一案,被捕入狱,柳如是做为犯人家属“抱病蹶然起,冒死从行”,并“上书代死,否则从死”。经过斡旋,钱谦益在四十日的牢狱之灾后无罪开释,并作诗云 “恸哭临江无孝子,从行赴难有贤妻”。

  同年,柳如是的旧识陈子龙因参与反清起义,事败被捕,在押解途中投水自尽。柳如是的另一位旧识宋征舆,则在清廷江南科举中应试入选,授刑部主事。

  两年后,钱柳夫妇移居常熟红豆山庄。钱谦益依然“表面则共诸文士游宴,征歌选色”,实际“阴为复明活动”。他“与有志复明诸人相往还”、接应郑成功军事行动的活动,一直持续到康熙元年(1662年)永历帝死于吴三桂之手、郑成功病逝、复明无望之时。

康熙三年五月,钱谦益病逝,时年83岁;一个月后,在宗族债务纠纷中,柳如是自缢 身亡,年仅46岁。后人多叹息柳如是遇人不淑,竟嫁了一个猥琐老头,殊不知,这位被世人讥笑“雪白头发乌个肉”的钱牧斋,不但给了她名分和庇护,也给了她 包容与尊重。给予名分和庇护不难,难的是对柳如是个性的包容和人格的尊重。

柳如是留给女儿赵钱氏的遗言说:“我来汝家二十五年,从不曾受人之气,今竟当面凌辱。我不得不死,但我死之后,汝事兄嫂,如事父母。我之冤仇,汝当同哥哥出头露面,拜求汝父相知。我诉阴司,汝父决不轻放一人。”再看一看同时期江南名妓嫁给名士后的待遇,董小宛嫁冒辟疆,28岁便香消玉殒;李香君嫁侯方域,备受夫家歧视,郁郁而终;顾横波嫁龚鼎孳,丈夫将投降李自成的罪过赖到了她头上;而且,上述三人全是妾室地位。

柳如是临死前,不知会不会想起南京陷落前力主投水殉国的纵身一跃,会不会想起旧识陈子龙也是投水而亡。将近三百年后,两位大师王国维、老舍,也选择了同样的方式结束生命。或许,对每一位眷恋旧时代的名士来说,这个时代的落幕,便是“诗篇成尘,锦绣成灰”

注:小标题“回首潼关废垒高,知公于此葬蓬蒿”出自吴梅村为纪念孙传庭所作的《雁门尚书行》。“艳过六朝,情深班蔡”,是后人对柳如是才学及作品的评语,班指班昭,蔡指蔡文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