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起义以来,几起几落,终于高歌猛进、势如破竹,几乎是兵不血刃,就攻下北京城。但是进入北京城没有多久,他就急转直下、仓皇而逃,真可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说李自成部队进入北京后迅速腐败、军纪败坏,这是事实,但不是兵败的根本原因。难道明朝官员不腐败?而李自成的部队,还是从前的人马,难道他们从前不腐败,一进北京城就腐败了?几十万大军,从上到下的由“清”转“腐”,就像开水龙头似的那么方便?

根本原因是管理。李自成没有管理大城市的经验,更不用说管理国家了。

李自成征战多年,一直是打游击战,基本没有建立根据地。游击战是明末农民起义的一个共同特别。所以,整个闯军上下,都缺乏治理国家的经验。而从友军那里,也打不到可借鉴的经验。

在李岩投靠李自成的时候,曾提出过“以宛、洛为后距”的建议,就是把河南作为根据地来经营。

从长远考虑,这个建议是非常英明的:河南是当时灾荒最严重的地区,灾民众多,为起义军提供了充足的兵源,和良好的舆论基础;河南地理位置正在中原腹地,进可攻退可守;河南的明朝藩王众多,而且富裕,民怨深重,人民对起义军怀有良好的预期心理……

李自成没有接受这个好建议。最直接的原因是,李自成的嫡系都是陕西籍,而李岩是河南人,地域观念产生了派系矛盾。

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当时起义军众多,没有完成整合,彼此之间有很深的矛盾。比如号称“曹操”的罗汝才部队,比如后来建立了“大西国”的张献忠部队,都是实力强大,不可小觑。

曹军、西军与闯军是合作关系,但彼此虎视眈眈、跃跃欲试。闯军实力强大,别人只能臣服合作。如果闯军的实力一旦下降,罗汝才等人势必会有异动:分裂,或者干脆内讧,进而吞并闯军。

闯军的发展壮大很快,但是真正的战斗人员并不多,因为包括着大量的眷属。《东邪西毒》里有一句话:“谁说不能带着老婆孩子闯江湖?”在李自成这里得到了最好的印证。不光李自成,明末大部分起义军,都是带着老婆孩子、三亲六故甚至乡里乡亲一起的。

要以“宛、洛为后距”,就要分出一部分实力强劲的军事人员,驻守当地,进行行政管理。这当然是长久之策,但是在当下,不可避免地消弱了闯军的战斗实力。

李自成没有找到妥善的解决办法,结果就是东奔西走、声势浩大,却没有稳固的大后方,也没有治理国家与地区的经验。

等他来到北京,从上到下的腐败自不必提,更重要的是没有管理经验、也没有有效的行政执行力。面对这样大规模的行政体系,李自成不愿意任用从前的明朝官吏,因为他们是他一向痛恨的贪官污吏;又没有自己的干部队伍,做不到及时把军事人才转为行政管理人员,导致内外交困,左右失措。

传说中的严刑追赃,除了部分将领的变态心理、血腥口味之外,也有缺乏管理经验的因素:除了打砸抢,李自成部下不知道如何能够聚敛财富。通过国家机器来收税?没听说过!

东征山海关,本来就是冒险之举。失败的原因之一,是多尔衮部队逼近山海关,给李自成造成了威胁。偶然中含有必然:李自成在如此重要的战役之前,居然没有弄清敌军的动向!是国家情报机关失职?还是根本就没有成立情报机构?

战役的失败,是压在骆驼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彻底摧毁了本已岌岌可危的信念。从此,闯军在失败的道路上一溃千里,再也无法形成有效的抵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