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第七筆畫

來源|博望財經

在中國人工智能領域,寒武紀稱不上是品牌知名度最高的公司,已經上市的虹軟科技,正在籌劃港股上市的曠視科技,以及安防巨頭——海康威視、大華股份均不遜於寒武紀。

寒武紀也不是唯一一個計劃登陸科創板的AI企業,雲從科技、雲知聲、優必選都在積極申請科創板上市。

在賺錢能力上,寒武紀2019年營收是4.4億元,不及商湯科技同年營收的十分之一。

讀到這裏,可能有讀者會問:既然寒武紀沒什麼特別,《博望財經》爲什麼還要專門做一期選題?

評價一家企業的價值不只要看它所創造的經濟價值,還要看所創造的商業模式的價值;不只要看它現在所處的位置,還要看它未來可能處於的位置。

從這兩個角度來看,寒武紀是一個非常值得探討且有趣的商業案例。

01

新的可能

首先,寒武紀驗證了一種新的商業模式的可行性——不依賴燒錢搶奪市場,憑藉強大的技術或者產品實力,僅依賴大客戶或者少量客戶,同樣可以存活、壯大。

初創科技企業或者互聯網公司在與同行競爭、謀求發展的時候,往往會陷入慣性思維,即通過燒錢的方式(免費、補貼)提高市場佔有率(客戶數量),將大多數競品熬死後,再通過提高產品或者服務的價格,來提高營收。

百團大戰、共享單車、經歷了付費——免費——付費的紛享銷客,以及最近提出付費的蜂巢走的都是這種路線。其背後的競爭,並不是產品和服務的競爭,而是資本厚度的競爭。

這種大量燒錢鋪市場的模式確實能讓一家公司迅速崛起,但它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

一方面,它讓一些本來擁有優質產品、技術或服務,但沒有融到鉅額資金的創業者不敢參與競爭,因爲在過往的思維裏能不能擠上牌桌是你能燒多少錢拿下多少市場決定的,最後只能尋求收購,或者倒閉,進而加重巨頭壟斷的格局。

另一方面,這種模式非常容易降低客戶體驗、傷害客戶。把Uber擠出中國後,縮減司機補貼、提高乘車費用的滴滴,以及這兩天鬧得沸沸揚揚的豐巢都是很典型的例子。

而寒武紀至今成立有四年,市場佔有率不值一提,客戶寥寥無幾,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它成爲AI獨角獸。

2017年和2018年,寒武紀的營收主要來自與華爲的合作,分別爲0.077億元和1.14億元,佔總營收比爲98.33%、99.66%。合作內容是上圖中寒武紀主營業務的第一項,終端智能處理器IP。

2019年,因爲華爲開始使用自己研發的達芬奇架構NPU,無意與寒武紀續簽合同,業內許多人士開始唱衰寒武紀,認爲寒武紀沒有了華爲這條大腿,業績將大幅下滑。然而,寒武紀卻找到了新的大客戶——珠海橫琴項目和西安灃東項目。

2019年4月25日,中科院計算機所與珠海橫琴新區管委會達成合作,幫其建設橫琴先進智能計算中心項目。橫琴項目一共有三期。一期,寒武紀主要負責爲中科曙光的服務器提供算力;二期,寒武紀直接負責承建,預計將給寒武紀帶來2億元的“智能計算集羣系統”業務收入。三期,將在2022年進行。

2019年6月26日,寒武紀又與西安市政府達成合作,負責西鹹新區灃東人工智能計算創新中心的項目,建立西北地區首個“AI領域的新型基礎設施”。

珠海橫琴項目和西安灃東項目爲寒武紀創造了超過3億的營收。

依靠華爲、珠海橫琴項目和西安沛東項目,在國內AI行業融資比例大幅下降,哀鴻遍野的大環境下,寒武紀不但沒有掉隊,還成爲了國內AI頭部玩家。

當然,寒武紀的模式並不一定適合所有公司,或者說只適用於一部分公司,但它讓創業者看到了一種可能。創業公司拼技術和服務,不燒錢鋪市場,同樣能崛起。

02

IPO?

任何一種商業模式都有其不安全之處,寒武紀模式的不安全之處在於,一旦不能持續找到大項目、大客戶,公司最晚在三年後將遇到資金困難。雖然憑藉已有的成功合作案例,這種情況發生的概率微乎其微。

爲了杜絕風險,IPO就成了最好的選擇。至於爲什麼選擇科創板上市,而不衝刺A股,最可能的原因是寒武紀急需資金投入到研發之中。

寒武紀副總裁劉道福在演講中曾說道:我們希望在人工智能的寒武紀時代,做一個偉大的芯片公司,支撐上層的人工智能應用。

偉大的芯片公司必然需要“偉大”的技術實力。A股上市門檻高,如果像曠世一樣,拖很久都未能上市,寒武紀在研發上的投入,或將喫緊。作爲一家有絕對野心的技術型企業,這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

在回覆科創板上市審覈問詢函中,寒武紀也曾表示:除募投項目所涉及三款芯片產品外,公司預計未來3年內將有除募投項目所涉及三款芯片產品外,其他5~6款芯片產品需要進行研發投入。除募集資金以外,仍需30億~36億元資金投入該等研發項目。

另外,除了芯片研發,公司還將加強IC工藝、芯片、硬件相關的公共組件技術和模塊建設,未來三年計劃投入資金3~4億元;同時還將進一步加強跨芯片的基礎系統軟件公共平臺建設,未來三年計劃投入資金3~4億元。

能否在今年登陸科創板對寒武紀來說,至關重要。如果此次成功上市,寒武紀或將在三年之後,成爲芯片領域的佼佼者。如果不能成功上市,三年後,寒武紀或許不能保住國內頭部AI公司的位置。

但科創板終究不是救命稻草,馬太效應纔是金融界一直遵循的原理。除了手上有幾個大客戶外,寒武紀的價值高地在哪裏?

寒武紀主要有三條核心業務線:一、終端智能處理器IP,主要應用在消費電子、物聯網領域;二、雲端智能芯片及加速卡,主要應用在公有、私有云數據中心;三、邊緣智能芯片及加速卡,主要應用在智能製造、智能家居、智慧交通等各種使用場景。

目前寒武紀可預見的業績增長點,主要有三個。一個是雲端智能芯片及加速卡產品,已經完成與聯想、浪潮、新華三、曙光、寶德等終端的適配逐步推向市場,2021年將形成規模化收入;第二個是邊緣端智能芯片及加速卡產品,預計2020年二季度開始可逐步形成銷售,2020年內實現規模化出貨;第三個是專利、軟件著作權等知識產權對外授權業務。截至2020年2月29日,寒武紀已獲授權和正在申請中的專利有1500餘項。

如果業務進展與寒武紀預期一致,那麼寒武紀業績增長看起來確實十分值得期待。

但業績增長不僅僅是由公司自己的技術、產品、服務水平決定,也深受競品影響。無論寒武紀是否成功IPO,它都需要想辦法跑過競品。

其實在創業板上市審覈問詢函中也提到了這個問題,當時是問寒武紀與英偉達和華爲海思的競爭優勢。

寒武紀認爲,相比英偉達,寒武紀的芯片架構針對人工智能應用及各類算法進行了優化,提升了產品的性能功耗比和性能價格比;可以針對國內客戶的生態和需求進行優化,提供快速響應、靈活的技術支持服務;

相比華爲海思,其更早進入人工智能芯片領域,具有先發優勢,積累了核心技術和關鍵專利,並獲得業界認可;採用類似安卓理念的“中立生態”策略,不開展人工智能應用解決方案業務,避免與客戶競爭,以獲得更多客戶。

至此,寒武紀的價值高地和競爭優勢已經非常明晰。在許多媒體看來,寒武紀IPO撐不起280億的原因主要在於其客戶少,一旦失去這些客戶,將無枝可依。另外,其淨利潤也連年下滑,2017~2019年分別是-3.81億元、-4105萬元、-11.79億元。

但《博望財經》認爲,淨利潤下滑是因爲寒武紀大幅加大了研發投入,暫時的虧損並不是什麼弊病。影響寒武紀估值最主要的問題,是其並沒有意願或動作拓展國際市場和客戶,僅服務國內客戶,天花板太低。無法成爲世界頭部芯片公司。

寒武紀未來的位置不僅取決於技術實力,還取決於其全球化的進程。

03

技術強,則國強

中國需要有技術實力在世界名列AI公司。

2018年11月19日,根據2018年國會通過的《出口管制改革法案(Export Control Reform Act)》要求,美國商務部工業安全局(Departmentof Commerce, Bureau of Industry and Security, BIS)出臺了一份針對關鍵技術和相關產品的出口管制體系框架,並對人工智能(AI)和機器學習技術等14類代表性的新興技術徵求公衆意見。意欲對出臺管制措施圍剿中國人工智能產業。

改革開放至今已經有20餘年,過去因爲技術專利受制於人,我們將大部分利益,讓利給美國等擁有強勁技術實力的國家。但中國現在已經國富民強,我們有政府支持、人才支持、資金支持。面對美國的技術圍剿,應當加快技術發展速度。這是使中國成爲超級大國的有力助力。

中國AI企業主要集中在應用層——AI應用終端以及AI應用行業解決方案,佔比接近80%;技術層企業主要集中在計算機視覺領域,佔比70%。應用層企業中,機器人、無人機、AI+醫療、AI+金融、AI+教育、AI+製造等領域佔比比較大。

中國AI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如果速度夠快,終會有公司在最近幾年脫穎而出,成爲全球頭部AI企業。少年即使比青年的年齡小,但只要力氣足夠大,也能掰動青年的手腕。

國強,則技術強,技術強則國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