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以兩個人面對的對手不同表現的結果也不同,從這一點要想分別出漢武帝與唐太宗的高下,那可實在是有些爲難他們了,還有可能會產生一種關公打秦瓊的尷尬。對於這一個觀點,曾經在網上引發過很多人的爭論,甚至有人認爲,李世民是最強的君王,漢武帝連給他提鞋都不配。

同樣是對抗外族,爲什麼李世民打得很輕鬆,而漢武帝卻民窮國盡?

在歷史上,曾經有四大君主的說法,秦皇漢武,唐宗宋祖,這四大君王都是亂世之中的戡亂之人,都是在那個時代創造出奇蹟的人物。但是人們在對比的時候卻發現,這四大君王卻是各有千秋,而且特別是李世民和漢武帝的對比,讓人發現其中的一些尷尬。兩位君主都是蓋世人物,但是同樣面對外族,李世民打得非常輕鬆,而漢武帝則打得差點國家崩壞。那麼問題來了,爲何會有這樣的差距呢?難道說漢武帝不如唐太宗嗎?

對於這一個觀點,曾經在網上引發過很多人的爭論,甚至有人認爲,李世民是最強的君王,漢武帝連給他提鞋都不配。這種觀點其實過於嚴苛,在歷史上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現象,其實不完全和君王的能力有關,而是因爲涉及到了一些尷尬的背景。首先我們來看一下漢武帝時期的對外戰爭,當時的漢帝國面對的是一個空前統一,而且基本上把周邊打得徹底臣服的強大遊牧部落。那時候的匈奴人,不僅戰法精妙,而且有百戰精兵,更重要的是每一個君王都非常的狡猾。如果要說智商的話,從最開始,漢朝對1的冒頓單于,到後來的軍臣單于,這些人物一個比一個狡詐其聰明才智,絲毫不遜色於漢武大帝。所以漢武帝當時打的痛苦的艱難,更是一種以弱勝強的戰役。

至於說唐太宗時期他面對的外族,則是一個已經變了樣子的突厥部落。過去由於隱晦的原因,把突厥部落稱爲草原18部,這樣的說法看起來很隱晦,但其實也變相的說出了突厥部落的問題。這個部落是一個鬆散的部落聯盟,有大大小小十幾個大單于,所以它在本質上根本就比不過當年的匈奴。而且當年隋唐時期,長孫晟通過遠交近攻的政策把整個突厥分成了東西兩路,他們之間被埋下了很深的仇恨種子,所以很難把力量集中一處。

所以真的要對比來看,漢武帝面對的是一個比自己更加強大更加詭異的敵人,而唐太宗面對的是一個已經被打成重傷,但是還擁有一戰之力的強大對手。所以兩個人面對的對手不同表現的結果也不同,從這一點要想分別出漢武帝與唐太宗的高下,那可實在是有些爲難他們了,還有可能會產生一種關公打秦瓊的尷尬。

但是話又說回來,唐太宗能夠打得如此輕鬆,還是有自身的道理的,因爲唐太宗他自始至終把戰爭和經濟兩方面抓,他既想要打贏戰爭,同時也要確保老百姓安居樂業,因此當年的渭水之約他能夠下跪求和,並且在國家得到發展的時候,利用內外政策,通過內外打擊,然後以閃電戰的打法取得了勝利。因此從能力上來說兩者其實差別不大,但是從選擇上來看,漢武帝其實要輸給唐太宗,因爲一個是純粹的政治軍事高手,而另一個則是能夠腳踏實地並且仰望天空的高人。但我們也只能從這裏找到差別,兩人的實際能力還是沒有太大的差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