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医:疾病的第一个阶段是“神”病。生病的人,更要稳住自己的心神,而使得生活有序,与万物共沉浮。

天地之间,万物繁盛,物物相联,如同一张巨网,亦如同一首浩瀚的复杂的交响乐!万事万物按照各自的节奏运作,却又遵守着相同的规律,这便是大自然的法则。我们的人体生病,其实是违背了自我良好的节奏,也违反了大自然的规律,这是要脱离自然巨网的信号啊。病在古代中医而言,又常称之为“失节”,“失常”,“失势”。这种描述确实是合乎自然之道!

那么古中医眼中的健康是什么呢?古人的答案:健康即是“常”。

到底“常”是个什么鬼?

与大自然界,与社会,与自己能够和谐相处,能够能跟着自然的规律与节奏来玩转自己的一生!这是“常”的最重要体现。

别人走一两个小时不会觉得很累,你走一两个小时也不会觉得很累!三伏天很热,大多人都出汗,你也能够汗流浃背。可是假如大家都怕冷,你却还觉得很热;别人都很困了跑去睡觉了,你却半夜一点还在当夜猫子。这就是身体偏离了万事万物的节奏,已经有小疾了!

中医:疾病的第一个阶段是“神”病。

1、神弱:晚上睡不好,容易做梦,怕黑,怕鬼。

2、神敏:易被外界引动而动心、动欲念,难以自控,受人牵引。

3、 神散:神不定,注意力难以集中。

“神”病加重的话,会导致情绪严重障碍,喜怒哀乐忧思恐,难以发泄,或者发泄太过。

现在有很多电视节目,网络新闻,常常要博人眼球,煽情过分,制造偶像,而令很多涉世未深之人

乱了心神,盲目崇拜!现代人所接受的信息过于繁杂,所以应当适当的“守神”养性!

“当其时而无其气”,什么意思呢:该高兴的时候不高兴,甚至生气。以此类推!原本是忧愁的,却强颜欢笑,这样的情形,是为反常。

太过,不及,乃失衡,为失常。不可不知,不可不慎!

健康是“中和”与“平常”!

如果有人祝你天天平常,那他真的是在祝福你!

以前一位名老中医传授我一个诊治疾病的经验:如果病人得了一个中医西医都不知道的病,怎么办呢?将病人的身体调理到“常态”即可!

吃得好吗?睡得好吗?动得好吗?拉得好吗?出汗正常吗?手脚温暖吗?大小便正常吗?呼吸心跳正常吗?尤其是慢性病,把他的这些中医健康指标恢复,就意味着气机回转,生机回复!此时,人体本来的生命力,就能把这个病慢慢化解掉。

现代的人看病有一个误区:一定要把疾病的原因搞得一清二楚,一定要根治,治,治,治,不停的治下去!甚至整个家庭都陪着进去,而忘了还有美好的生活、还有欢快的娱乐、还有自己喜欢的工作!只剩下忧愁、恐惧、焦虑的斗争。

这也是失常啊,为疾病所牵而乱了心神!生病的人,更要稳住自己的心神,而使得生活有序,与万物共沉浮!养生与治病都是要让自己处于心安和畅的状态。

中医:一切病先是“神病”,蔓延到气病,再到血病,形病才是最后的阶段!

无形之“神”,到无形之"气",再到有形之”血“,最后到有形之"肉身"!

心乱则神病,神病则气血形俱病!

自己心中念头一转,神气流转,身体也就跟着转动方向了。

当一个人的身体进入大病状态的时候,说明他“失常”许久。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即是常,常即是道。平平常常即是道,乃自然规律是也!

自然的规律便是:"神病"及身!反过来,神健则体康!

我们要不断的去感悟自然的规律,亦要体会自己内心的运作!

《黄帝内经》云:

“帝曰: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

“岐伯曰:神不使也。”

即是:人体的形病了,虽然用了很多方法却不凑效,这是为何啊?

回答:医生已经无法调动病人的神气了!

感受自己才是真正的养生,感受自己的内心世界,感受自己的身体呼唤,感受自己的心身真正的所需!

太过于思考外在虚无缥缈之事,如名如利,如爱如恨,则神散于外,与形不合,则神必弱,体必衰,病必多!

神与形守,神与形俱,神形不离,此为真正养生长寿之道。

合适自己才是最好的,不要死守一个外在的统一标准。标准是人为认定的。

去感受自己:

一、脑子里面想什么,嘴巴里面说什么,自己会感觉安心舒适,或者反之,会纠结、难过甚至难以入睡。

二、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比较自在,跟谁在一起会感觉不舒服。

三、吃什么东西身体会感觉不舒服,吃什么东西会感觉身体舒服。

四、吹了空调,身体有什么不舒适吗?

诸如此类,这样在生活中反反复复的观察自己,可以不断的调整自己的言行,让自己的身心安好舒适,此为真正的养生之道!

感受天地,静观自身,远取诸物,近取诸身!

我是医心爱分享,请把医生的提醒转发给更多人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