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而蔡廷鍇的這一舉動,使的起義南下的計劃受到嚴重挫折,並且部隊的情緒也發生了動搖。而蔡廷鍇正愁他的第10師,被夾在其他的起義部隊之中,沒有脫身機會。

據《蔡廷鍇自傳》記載:“我生於廣東省羅定縣龍巖鄉。我鄉是窮鄉僻壤之處。自幼父母雙亡,家無隔宿之炊。十六歲時,已當家作主,攜帶幼弟,勤耕苦種。”

他出生貧寒,卻成抗日英雄。在南昌起義時,卻拉着5000起義軍叛逃。在建國後,其結局卻十分美好。


這個人便是蔡廷鍇。他於1892年,出生在廣東省羅定縣。因家境貧困而自幼失學,在少年時便投身軍旅。在上級陳銘樞等人的影響下,蔡廷鍇投身了革命活動。

加入革命隊伍,被委以重任

1927年7月,蔡廷鍇成爲了師長,所部撥歸葉挺將軍指揮,蔡廷鍇和葉挺還是老鄉。南昌起義爆發,蔡將軍那時正在安徽開會,被通知自己的部隊也被葉挺帶領參加了南昌起義。

於是,蔡廷鍇立刻趕到南昌。蔡廷鍇見到起義的領袖,對他們說自己也要參加起義。

對此,各領導人物表示歡迎,唯有譚平山認爲蔡“態度曖味,立場模糊”,應乘機將蔡扣留。

而葉挺當場表示反對,爲蔡大包大攬,還認爲隨便扣留來參加革命的人,會造成不良影響。


當時蔡廷鍇說:“起義爲什麼事先不叫上我?”並說自己此次趕來就是爲了投身革命,哪怕是當一小卒,爲大家牽馬墮鐙也心甘情願。而一席話還真的把諸位都感動了。

蔡廷鍇便被爲左翼總指揮,進入軍事委員會。併成爲了7個委員之一。他的第10師仍交給他指揮,這使他暗暗慶幸。

舉兵叛逃,令人大失所望

隨後,起義部隊南下,蔡廷鍇做開路先鋒。

而蔡廷鍇正愁他的第10師,被夾在其他的起義部隊之中,沒有脫身機會。如果輕舉妄動,必將引起懷疑,而機會終於來了。

當他的部隊於8月4日進入賢縣之後,蔡見其前後左右都再無其他的起義部隊後,自覺機會難得,便立即與心腹密謀,將部隊中的共產黨員“禮送出境”之後,便一溜煙的帶着部隊,彎往福建方向逃去,投奔蔣介石去了。


而蔡廷鍇的這一舉動,使的起義南下的計劃受到嚴重挫折,並且部隊的情緒也發生了動搖。接着,賀龍的20軍參謀長,也帶着一批部隊脫離了革命。

而這兩場事件,使起義部隊損失了將近四分之一的人員。而更爲重要的是,這還動搖了起義部隊的情緒,讓此後逃離部隊成爲風氣。

參與“圍剿”,心中萬般滋味

此後,蔡廷鍇曾參加了中原大戰等多次的軍閥混戰。

於1930年底,蔡廷鍇奉命參加了對中央蘇區的“圍剿”。

當他的部隊行至贛州時,蔡廷鍇回想起在北伐時駐軍於此,於是他親往四軍烈士陵園致祭。而到了興國,蔡廷鍇看到村民們一齊躲避,這與北伐時,民衆們對他們的態度大不一樣,因此他深感痛心。


到了1931年初,蔡廷鍇的19路軍入江西,參加了對中央蘇區的第二以及三次“圍剿”,在8月在高興圩的戰役中,19路軍與紅軍打的是兩敗俱傷。

毅然抗日,成抗日民族英雄

1931年11月,十九路軍奉命調防京滬沿線,擔負警衛。而後,日軍圖謀侵佔上海,要十九路軍後撤15公里。

對此,國民黨當局擬同意其要求,但蔡當即表示拒絕。他反覆的申明:上海是中國領土,十九路軍是中國連隊,有權保衛上海。如果日軍膽敢來犯,我軍決心迎頭痛擊。

據《蔡廷鍇自傳》記載:我軍民愈戰愈勇,前仆後繼,以血肉抵抗敵人的飛機、大炮,據戰三十餘日,使敵三易其帥“一·二八”之血戰,我軍民商業雖犧牲甚大。

但所得代價,就是喚醒了我中華民族一致抗日的精神,同時奠定了其抗日必勝的決心,使日本帝國主義者得以一個最大的教訓。

當時,日軍死傷多達萬餘人,也無法攻佔上海。蔡廷鍇從此也深得全國人民和海外華僑以及港澳同胞們的擁護和愛戴,他因此而被譽爲“一代名將”、“抗日民族英雄”。並且,還在戰後獲南京國民政府授予的青天白日勳章。

看清道路,終迎美好結局

據《蔡廷鍇自傳》記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參加政府工作。回憶數十年的艱苦,至今始覺愉快。凡我兒孫,應發揮愛國愛家的精神,爲祖國建設而努力,爲社會主義實現而奮鬥。

在新中國成立後,蔡廷鍇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小結

蔡廷鍇被稱作是夾縫中的軍人,他其實是一個有感恩之心,一心想報效國家的軍人。可他卻找不到正確的途徑,直到新中國成立後,他才找到了正確的途徑。

參考資料:《蔡廷鍇自傳》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