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一個好讀點書,又愛點美食的喫貨來說,人生在世唯有”讀書與美食“不可辜負也,身處邊疆乃塞外之地,牛羊肉那是必不可少而又最爲肥嫩可口的,瓜果蔬菜理應多食故也是多多益善的,對於”東坡肉“本人也是極偏愛的,閒暇之餘品着美食,撫着書香,人生真覺再無憾事了!

少時喜慕,孔乙己的“茴香豆”

少年之時,初讀魯迅先生的《孔乙己》,可惜當時年少不知愁滋味,對於人生、對於苦難,還未嘗有個深刻的認識,卻只記得孔乙己桌前的那碟”茴香豆“了,想像着它們多半是金黃而又焦脆的模樣,那時家貧無美味可以時常入口,而我又不在南方,不識南方小喫之特色,總覺得那些金黃焦脆的豆類,有着異乎尋常的美味,似乎還看見那些酥黃的”茴香豆“,被孔乙己珍視着又大方地分發着,它們小小的一碟,被擺放在高高的櫃檯上,身邊還放着一碗溫熱的老酒。

”一碟豆,兩碗酒“可能是他——孔乙己,那個唯一穿着長衫卻只能站着喝酒的落魄人,那個被生活的重擔壓得馬上就要倒下的中年人,那個還有些良知又要點臉面的窮讀書人,在當時那種境況下,對未來對生活對自己,最後的一點樂趣和追求了吧!

年少不識人間苦,只識鮮衣怒馬與白衣少年,那碟小小的“茴香豆”和那碗溫熱的老酒,少年之時只看到了它們的美味與醇香,卻完全沒有想到,它們已經成爲,那個沒有希望、沒有前途,一無所有的中年人眼中,最後的一點尊嚴和希望了,而等到讀懂之時自己已然是人到中年。

人到中年,已經經歷了少年時魯莽與輕狂,人到中年,已經有了一臉滄桑與迷茫,少年時放浪不羈目視遠方,心中的慾望是那高高的城牆與寬寬的海洋,哪裏能讀得懂魯訊先生筆下的悲悽與人世間的薄涼,那一碟最便宜的”茴香豆“,真的就是一箇中年人眼中最溫情的燈光。

人生,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說,其實都是充滿着苦難與艱辛的,誰的一生是一帆風順和沒有波瀾的呢?有些人在年少之時,就已經享盡了天下的福與貴,卻不得不在自己中老年之時,去黯然地直面那些不可預知的艱難與困苦,然而,還有一些人,他們的一生都是在苦難中度過的,他們是餘華先生筆下的“徐福貴”,他們是老舍先生筆下的“駱駝祥子”,他們大多都是芸芸衆生中最普通的人。

既然,苦難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不可避免的,那就看誰能活的透徹和明白了,特別是人到中年以後,有些人就活的明朗豁達了,他們面前雖然也只有這碟小小的”茴香豆“,卻可以喫的有滋有味滿面的紅光,他們的物質可能是貧瘠的,但他們的精神和身體卻是愉悅的,他們看開了很多的事,他們放下了很多的欲,最終,他們都一身輕鬆地去追求自己的精神世界了,但還是有很多的人,他們看不開,也放不下,他們終日在焦灼和憂慮中度過,有了”茴香豆“他們想着“東坡肉”,有了“東坡肉”他們又在想天上的龍肉了,所以,他們一直都是不快樂也不歡愉的。

其實,人的慾望就像遠方那條搖曳生姿的漁船,遠遠地看着燈火闌珊美輪美奐,可是等你登上之時,才發現它左右搖擺根本無法掌控,慾望與貪念像兩條厚重的船槳,它們拖着小船漸行漸遠,最後,你會發現它根本就無法到達你想到達的遠方。

中年偏愛,蘇東坡的”東坡肉“

蘇軾,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蘇軾是宋代文學最高成就的代表,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爲“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爲“宋四家”之一;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蘇東坡是一個秉性難移的樂天派,又是一個悲天憫人的道德家,更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最近熱播的電視劇《清平樂》中也出現了他的身影,看着電視劇裏的他,竟然如同看一個老友般的親切,像蘇東坡這樣的人物,是人間不可無一難能有二的。

他是那麼的多才多藝,他又是那麼的多姿多彩,他身上那些讓人敬愛的,讓人追捧的特點,實在是太多了,他是書法家還是名畫家,他是釀酒家更是美食家,他是月下漫步的詩人,更是一個詼諧愛生活的人,那麼多的優點,我獨愛他的天真爛漫與樂天向上,豁達開朗的赤子之心。

他的詩詞磅礴大氣真性真情,從他的筆端我們能聽到人類情感之弦的振動,在他的筆下我們可以看到所有的喜悅與愉快,他享受宴飲,他喜愛美食,他遇到不順心的事情,便覺得”如蠅在食,吐之方快“,他也會因事發怒,但卻不會恨人,總之,我們對於他的印象是,他的一生載歌載舞,深得其樂,憂患來臨,一笑置之,他對人親切熱情而又慷慨厚道,他雖不積存一文錢,卻自比富過王侯。

少年之時,特別喜歡他的詩詞,他的那首七言絕句”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讓一個少女在心底深深地埋下了對西湖美景的傾慕之情,長大以後,特別是人到中年之時,再看蘇東坡之時,不竟看到了與少年時最大的不同。

其實,蘇東坡的一生也是歷經了不少的苦難與折磨的,他的人生幾經起伏又歷盡離別,可是因爲他的樂觀與真性情,他的豁達與開朗,才使他的人生充滿了希望與樂趣,不僅爲我們留下了很多不朽的篇章,還爲我們留下了不少津津樂道的美食。

做爲一個喫貨來說,最愛的就是他自創的美食與美酒了,做爲一位樂天派,他自己更是善於做菜,也樂意自己做菜喫的,他太太一定是很高興的。根據記載,蘇東坡認爲在黃州的豬肉極賤,是“富者不肯喫,貧者不解煮”的,對此他很遺憾,作爲一個愛美食的人,他就動起了腦筋,最後終於給出了一個燉豬肉的方法,並用極爲簡單,就是用很少的水煮開後,用文火燉上數小時,當然還要放醬油,這就是我們後來最愛喫的“東坡肉”了,後面他還發明瞭一個專門給窮人與和尚喫的“東坡湯”。

他在嶺南流放之時,他一點也沒有產生出頹廢的心緒,他看山觀水並自得其樂,他給弟弟子由寫信,還談到了他昨時發明的烤羊脊。

“惠州市肆寥落,然日殺一羊,不敢與在官者爭買。時煮屠煮買其脊骨。骨間亦有微肉,熟爲熱酒漉,隨意用酒,薄點鹽炙,微焦食之,終日摘剔牙綮間,如蟹鰲逸味。率三五日一餔吾。子由三年堂庖所飽芻豢,滅齒而不得骨,豈復知此味乎?此雖戲語,極可施用。但爲衆狗待哺者不悅耳。”

他不僅是酒的鑑賞家和試驗者,他還自己造酒,他在定州的時候,曾試做橘子酒和松酒,他一面濾酒,一面又喝個不停,最後直到醉得不省人事。

所以,人們喜歡蘇東坡不僅是因爲他的才華橫溢,更因爲他那豁達的心胸和歡愉開朗的情趣,在廟堂之上他憂於民,處江湖之遠他更安於貧,他寫道“某現在東坡種稻,勞苦之中亦自得其樂,有屋五間,果菜十數畦,桑百餘本。身耕妻蠶,聊以卒歲也。”字裏行間那種歡暢的情感則呼之欲出了。

從蘇東坡身上我們看到,最好的狀態就是身心健康,輕鬆自在,一心無憂無慮,而要想獲得這種自由自在的生活,必須擺脫名利的誘惑,喫粗茶淡飯,穿衣住處不再過分講究,步行千里,睡在曠野,不視爲苦事。

寫在最後

人生如白馬過隙,匆匆只是數十載,我們赤身而來終將孤身而去,紅塵之於我們,目之所及其實都是身外之物,俗話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慾望與貪念有時候就是一劑慢性的毒藥,它們就如同那嬌媚的罌粟花,可以一時滿足我們感觀與肉體上的刺激,但是欲壑難求很快就會越陷越深,最後直至無力自拔而身不由己,終會落得個傷痕累累而又血跡斑斑的結局。

所以,放下貪慾放下私利,不狹隘不偏執,以豁達開朗的心胸去看待萬事萬物,保持身心的健康與愉悅,順境時我們平靜安祥,逆境時我們不焦不燥,看開些看淡點以一顆平常心去過好每一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