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經偵民警們從泛鑫公司的法人代表、財務等關鍵證人處入手,當天便迅速掌握了涉案公司的犯罪手法與犯罪嫌疑人的主要犯罪事實。有人說,經偵民警就是警察中的“白領”,但在林植看來,這份工作就像是“蜘蛛網”,要從千頭萬緒間找“出口”,在一團亂麻中理思路。

 去年國慶,林植受邀參加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大會。

  “龐氏騙局”爆雷,美女高管攜5億鉅款逃亡海外,公司賬目被人爲銷燬,500多名業務代理無人能說清資金流向,3000名被害人血本無歸……

  案件的每個細節都足以登上媒體的頭條,偵破難度前所未有。但談起7年前上海規模最大的保險代理公司集資詐騙案時,上海市公安局經偵總隊一支隊二大隊大隊長林植很“淡定”:

  “警察辦案,不能遇到困難就不查了。”

  一張“紅色通緝令”背後的極限挑戰

  2013年,上海泛鑫保險代理公司集資詐騙案曾轟動一時。

  泛鑫公司擅自將壽險產品變造爲“高回報固定收益理財產品”,大肆斂財約13億元。2013年夏天泛鑫公司資金鍊斷裂,實際控制人陳怡、顧問江傑“跑路”,同時失蹤的還有公司數以億計的鉅款。

  

  犯罪嫌疑人陳怡,因犯集資詐騙罪,2015年被終審判處無期徒刑。

  事發突然,影響巨大。上海市公安局經偵總隊林植和他的團隊“臨危受命”,成了這起案件的承辦人。

  這是上海第一起保險行業非法集資類案件,也一場犯罪嫌疑人從一開始就遙遙領先的“追逃比賽”。辦案民警全無經驗可以借鑑,等待他們的是一道道未知的關卡——

  犯罪嫌疑人去向成謎。

  主要犯罪事實撲朔迷離。

  公司財務賬目極度混亂,賬冊遭人銷燬。

  被害人資金明細龐雜繁複,幾乎無從查起……

  林植帶領組員一點點“啃”下了這塊“硬骨頭”。經偵民警們從泛鑫公司的法人代表、財務等關鍵證人處入手,當天便迅速掌握了涉案公司的犯罪手法與犯罪嫌疑人的主要犯罪事實。

  

  林植迅速尋求公安部、上海市公安局國際合作部門的支持,第一時間掌握了兩人香港起飛、途經韓國、落腳斐濟的行動軌跡。

  箭在弦上蓄勢待發,一場跨國追捕即將展開,卻唯獨少了國際刑警組織發佈的紅色通報。但沒有公司的賬目明細,拿不出過硬的犯罪證據,就發不了通報,不可能實施境外抓捕。

  此時巨大的工作量並非辦案民警面臨的最大考驗,數據再多也不怕,一點點清洗就是。可漫長的取證過程,民警耐得住,犯罪嫌疑人卻“等”不了。

  林植說,“沒有證據,就從無到有,一點一點挖!”

  公司沒有明賬,超過3000名被害人的資金流水明細,得全部通過業務代理員的逐一口述、相互印證取得。500名業務代理員,無一人能完整敘述作案手法和資金來去。訊問現場“精彩紛呈”:有人一言不發,有人痛哭流涕,有人避重就輕,對自己的“奮鬥”歷程滔滔不絕,也有人當場耍起無賴,反問“這個違法嗎”試圖消磨偵查員的耐性……

  時間緊,任務重,林植卻沒有自亂陣腳。帶着團隊講道理、講法律、講後果,“磨”上幾個鐘頭,逐個突破口供。

  一個禮拜,他們幾乎不眠不休,完成了所有代理員的取證工作,紮實的證據“搞來了”國際刑警組織的“紅色通緝令”。

  緝捕工作組第一時間火速飛抵斐濟,60餘小時的萬里追緝,將準備乘機繼續逃往他國的兩名嫌疑人,在離開入關口的最後一刻攔截。

  沒有“兩把刷子”當不了經偵警察

  偵辦“泛鑫”案時,林植已加入上海經偵隊伍11年。

  有人說,經偵民警就是警察中的“白領”,但在林植看來,這份工作就像是“蜘蛛網”,要從千頭萬緒間找“出口”,在一團亂麻中理思路。

  

  所涉領域的專業性和作案手段的隱蔽性,使經濟犯罪不同於一般的刑事犯罪。沒有“兩把刷子”當不了經偵警察。

  林植辦公室的書櫃裏,擺滿經濟、金融、法律等方面的專業書籍,每一本都是他的學習材料。他說,經濟犯罪案件的每個偵辦環節都是在“跟最聰明的人鬥智鬥勇”,經偵工作 “學無止境”,大家都是一邊細分門類學習專業知識,一邊“抽絲剝繭”實踐辦案。

  還有許多專業知識是書本里學不到的,只能在在漫長的辦案週期裏不斷積累儲備。

  在經濟犯罪偵查工作中,一個案子耗時大半年甚至更久是常事。“不急不躁,見招拆招”,同事們說,林植面對所有難題都能“像一杯穩重平和的溫吞水”,耐得住性子,以“穩”致勝。

  

  他“穩”得住自己,也能“穩”別人。

  有一次,兩個新人爲一絲線索在廣州耗上一個多月,感覺“前途”渺茫,便有些沮喪、焦慮,浮躁情緒也與日俱增。林植聽聞,二話不說就去了廣州。

  出差補貼不高,廣州物價不低,三個人便擠在一間房裏。每天一大早,林植就拖着他倆穿梭在廣州魚珠的小巷裏。夏天的廣州異常悶熱,襯衫被汗水浸溼,貼在後背上。看林植始終不慌不忙,兩個年輕人也就平靜了下來。

  嫌疑人順利捉拿歸案。回到上海後,三個人輪流病了。林植卻很輕鬆似的說:“人可算是抓到了。”

  每一次竭盡所能都只爲不負所托

  經濟犯罪案件總離不開一個“錢”字。經偵民警經歷的驚心動魄不是槍林彈雨,而是藏在貨幣符號背後等待“解祕”的真相。

  以“萬”爲單位的交易記錄、“億”爲單位的涉案金額,“每一個冷冰冰的數字背後,就是一個投資人幾年甚至幾十年的心血和積攢”。

  揹負着追回“血汗錢”的重任,林植惟願能夠不負所托。

  

  從刑事辦案角度來看,犯罪嫌疑人到案,資金鍊捋清,證據確鑿可以移交檢方,案子便已宣告辦結。但是,非法集資案件的受害人衆多,難免有人因被騙後情緒失控而言行過激。

  2014年,“滬易貸”爆雷。憑藉保本高息的承諾,一年多內吸收資金近2個億,投資者上千,損失達數十萬的受害人遍佈全國各地。

  “投資”崩盤,資金全數蒸發,受害人內心崩潰,便經常到林植這裏打探追贓情況。

  “案子進展到哪一步了?”

  “我的錢什麼時候能回來?”

  “能不能把他先放出來好讓他還錢?”。

  ……

  林植完全理解受害人因被騙而產生的焦慮情緒。工作繁忙,他就利用有限的休息時間接待羣衆。

  

  略躬着背,微低着頭,一邊側耳聽着,一邊埋頭記錄,間或插上一兩句話……林植細心接待羣衆的身影,清晰地刻在徒弟陳浩的腦海裏。

  晚上8點,林植忙完外出的工作,風塵僕僕趕回單位。下班時間已過,晚飯顧不上喫,幾位受害羣衆還在辦公室裏等他。看到他,大家便一個勁伸手招呼:“小林,小林你來,我們這兒有新的情況。”

  

  耐心聽完每個問題,認真記在本子上,逐一解答了大家的困惑,安撫好有些煩躁的情緒……一直到深夜,林植才得空就着白開水喫個麪包。匆忙幾口下肚,他又忙起手頭積攢的工作。

  燈火通明的辦公室裏,常常是這樣“靜止”的畫面:和衣而眠的徒弟,伏案忙碌的師父。直到拂曉時分,林植起身續了杯水,新的一天又開始了。

  

  今年是林植從事經偵工作的第18個年頭。

  初出茅廬書生意氣時,以爲查案不過是循着已掌握的線索,上門一問便知所有。如今“身經百戰”,才發現每個細枝末節都是一場考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