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冯玄一

说起张献忠,这位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的大名可谓深入人心。他出生卑微,家境贫苦。后来当了一名捕快,就相当于今天的基层警察。在那个动荡不安,饥荒肆虐,流民遍地的年月里,为了活下去,活得更好,张献忠扯起大旗,组织了一支起义军,然后,这份“造反事业”越做越大,他带领自己的兄弟,连战连胜,攻克武昌后,自称大西王。后又带兵攻入四川,在成都建立了大西政权,年号大顺。

后来,大西政权在南明和清军的围剿之下,土崩瓦解。张献忠也被清朝的和硕肃亲王豪格射死。


张献忠嗜杀如命,毫无敬畏,在他身后,留下了众多传奇故事。至今仍被人津津乐道。但是,人们最感兴趣的,大概还是他兵败时留下的巨额财宝吧!

有这样一段流传不息的童谣,说的就是张献忠沉宝的事

石牛对石鼓,银子万万五。

有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

多少年来,这段童谣撩拨着那些寻宝人的心,他们期待有朝一日能找到这些财宝,然后一夜暴富。

张献忠到底有没有沉宝,这财宝又有多少呢?

清朝官修的《明史·张献忠传》说:“(张献忠)又用法移锦江,涸而阙之,深数丈,埋金宝亿万计,然后决堤放流,名‘水藏’,曰:‘无为后人有也’。”


从这段简短的记载可知,当年张献忠是把江水堵住,然后将数以亿万的金银宝贝埋到江底,以掩人耳目,不让后人知道。

而据《蜀难纪行》记载,张献忠部队从水路出川时,由于银两太多,木船载不下,于是张献忠命令工匠做了许多木头的夹槽,把银锭放在里面,让其漂流而下。但遭到阻击后,江船阻塞了江道,所以大部分银两沉入江中。书里说财宝的数量“累亿万,载盈百艘”。


《蜀碧》上也记载说:“(张)献忠闻(杨)展兵势甚盛,大惧,率兵10数万,装金宝数千艘,顺流东下,与展决战。”但是张献忠的军队被打败,运宝的船队也被焚烧殆尽,千船金银也在争战中沉入江底。

通过这些记载,人们梳理了张献忠沉银的大致地点,一个是彭山江口,称为江口沉银,一个是锦江沉银。

多年来,很多人竭尽心力,想要找到这些财宝,他们中有考古学家,但更多的还是盗墓贼,当然也不乏想碰碰运气的普通人。

近年来,在江口地区不断有银子被挖出的消息。考古学家也抓紧了发掘步伐。


从2019年开始,江口沉银遗址第三期考古发掘项目启动。到2020年4月底,这次考古结束,根据新闻通报,此次发掘出土文物10000余件,重要文物2000件,主要为金银器,包括金、银币,金、银锭,金、银食具,金、银首饰和金、银服饰等,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一枚重达10多斤的蜀王世子的“蜀世子宝”金印的发现,堪称2020年最重大的考古发现。


这枚“蜀世子宝”金印是方形印台、龟形印钮,印面铸有“蜀世子宝”四个字。印台边长约10厘米、厚约3厘米,含金量高达95%。“蜀”字证明这枚金印原是明朝蜀王府的东西,而“世子”则是亲王的嫡长子。由此可知,这枚金银是明代蜀王世子的印章,既是蜀世子的身份象征,也是蜀王府历代世子的传用之宝。据此可以推断,当年张献忠进入四川后,对蜀王府进行了大肆劫掠,王府里的金银财宝都被洗劫一空。


对于此次发掘的重要性,历史学家刘志岩说:“本年度抢救和保护了大批珍贵文物,尤其是‘蜀世子宝’金印的发现,堪称重大考古发现。我们对遗址本身尤其是文物分布规律的认识取得重要突破,对未来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而对那些寻宝者来说,这次发掘的意义同样重大,它用事实证明了“银子万万五”的童谣是真的,而“有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的诱惑,肯定会让这些人加快寻宝的步伐,毕竟,锦江沉宝至今尚无音讯。还有多少宝贝埋藏在江底,我们只能拭目以待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