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最起码天启年间,明朝辽东战场局势日渐好转,各地也没有爆发农民起义。他慧眼识英才,先后选拔出孙承宗、熊廷弼、袁崇焕等军事奇才,对他们放手重用,使得辽东战场局面大为改观,迅速稳定了辽东局势,努尔哈赤的锐利攻势被有效遏制,并先后在宁远之战和宁锦之战中,尝到了多年未有的重大惨败,使得辽东战场逐渐向有利于明朝的方向扭转。

天启皇帝和崇祯皇帝,是兄弟二人,也是明朝的最后两个皇帝。在一般人印象中,天启皇帝是个彻头彻尾的昏君,整天沉迷于木匠手艺,宠信宦官魏忠贤,陷害忠良。而崇祯皇帝却比他强得多,在明朝垂危之际,崇祯殚精竭虑,费尽心血,想挽救明朝,虽然最终未能如愿,也敢于慷慨赴死,不失为一个有骨气有担当的好皇帝。


实际上,这种看法是不准确也不符合事实的。综合天启帝和崇祯帝的一生梗概,在很多方面可以明显看出,天启皇帝比崇祯高明的不是一点半点。如果天启皇帝不是英年早逝,而是继续统治明朝,明朝的结局很可能是另外一番光景,能让明朝国祚大为延长,绝不至于像崇祯那样断送祖宗江山。


仅仅在用人方面,天启皇帝就显现出独具一格的精准眼力。明朝后期。面临的最大威胁是来自辽东的建州女真。建州女真原先是臣服于明朝的边地部族,在一代枭雄努尔哈赤的带领下强势崛起,迅速统一女真各部,建立起强大的后金,也就是清朝的前身。


努尔哈赤野心勃勃,不安心僻处辽东一隅,妄想挑战明朝侵吞整个辽东,进而进取中原。从万历末期开始,明朝与后金之间就展开了激烈的战争。后金的土地、人口、兵员数量等综合实力指标都要远逊于明朝,唯独八旗铁骑的战斗力却比明朝军队高出不知几个档次。


以万历末年的萨尔浒大战为转折点,后金以弱势兵力正面硬抗明军十余万精锐主力大军,并大获全胜,从此全面占据明清战争主动权。努尔哈赤和皇太极指挥八旗兵,在辽东战场纵横驰骋,所向披靡,明军接连丢城失地,局面危殆。

天启皇帝登基后,立即着手解决愈来愈严重的辽东问题。他慧眼识英才,先后选拔出孙承宗、熊廷弼、袁崇焕等军事奇才,对他们放手重用,使得辽东战场局面大为改观,迅速稳定了辽东局势,努尔哈赤的锐利攻势被有效遏制,并先后在宁远之战和宁锦之战中,尝到了多年未有的重大惨败,使得辽东战场逐渐向有利于明朝的方向扭转。可惜在关键时刻,天启皇帝年纪轻轻就病死,崇祯接手不久,明清战争局势就再度恶化。

另外,天启皇帝重用魏忠贤,也是他饱受后人诟病之处。其实这也是一种误解。明朝中后期朝廷官员中有一种很恶劣的风气,大臣们按照地域拉帮结派,山头林立,彼此之间内斗不止,朝堂之上内讧严重,“如其徒众即力护持之,误国殃民皆不问。非其徒众,纵有可用之才,必多方陷害,务置之死,面国事所不顾。朋比为奸,互相倾轧”,只顾各自小团体的利益,使得朝廷机构办事效率极为低下。


在这种背景下,天启皇帝才被迫绕开这些清谈终日却一事无成的重用和依靠魏忠贤等人的宦官集团和锦衣卫势力。这些人虽然有诸多缺陷,但有一个特点,对皇帝言听计从,能以最快速度贯彻办理朝廷事务,使得朝廷办事效率大为提高,因此这也是天启皇帝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最起码天启年间,明朝辽东战场局势日渐好转,各地也没有爆发农民起义。换而言之,如果没有宦官集团和锦衣卫系统的助力,明朝天启年间的国家形势还会进一步恶化。

崇祯在用人方面的能力之低下,与天启帝相比有天壤之别。他先是稀里糊涂铲除了魏忠贤为首的宦官集团,把锦衣卫系统也置于无用之地,导致朝廷之上帮派之争再起,内讧扯皮大行其道,使得崇祯焦头烂额。天启帝给他留下的军事奇才袁崇焕,也被他冤杀。崇祯年间,明朝辽东战场局势再度恶化,各地农民起义遍地开花,明朝从此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