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實際上二者的差別不僅僅在於地理範圍大小,自中世紀以來,歐洲人在習慣上,稱奧斯曼帝國(因爲其領袖奧斯曼一世的名字而得名)爲“Turkey”,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土耳其”,這些歐洲人還會把奧斯曼人稱爲“土耳其人”,但在奧斯曼帝國境內,“土耳其人”一詞實際上具有貶義,主要指生活在小亞細亞的牧民和農民,有點類似於漢語語境下的“鄉巴佬”。另一方面,奧爾汗一世也繼承了奧斯曼一世的擴張政策,吞併了原羅姆素丹國的大部分地區,並攻佔了布爾薩城(位於今天的土耳其西北),此時的奧斯曼人有人開始介入歐洲事務,1337年,奧斯曼軍隊甚至開始進入色雷斯地區進行劫掠(湊巧的是,這一年英法百年戰爭開始)。

在人類歷史上有這麼一個帝國,他從小亞細亞西北一隅的一個小小部落,憑着赫赫的武功,不斷地擴張,逐漸建立起了一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龐大帝國,其國祚長達六個多世紀之久,深遠地影響了人類歷史。之後,他又不斷地衰落。最終導致繼承他的直系國家只有78萬平方公里。這個國家就是奧斯曼帝國。說到奧斯曼帝國,其實,人們既陌生又熟悉,說他熟悉,是因爲似乎很多人說他好像是突厥人,但是說到其歷史、文化及其起源,我們似乎又不是很不清楚。那麼,我們是不是應該追本溯源看看他是如何起崛起的呢?
首先,我們需要搞清楚一些概念。
有國內學者,例如北大的羅新老師認爲:“突厥”這個詞,本來是指公元6~8世紀在中亞草原上建立了的諸多汗國的族羣集團,我國史書稱之爲“突厥”,對應的是鄂爾渾古突厥文碑銘中的“Türk”一詞,換句話說,我國史書中記載的“突厥”,並不同於我們今天所說的“突厥語系諸民族”,廣義的“突厥語族民族”不是某一個特定民族的名稱,而是指使用相近語言的,成分複雜的“部落聯合體”。所以下文中的提及的“突厥”一詞,都是這種指廣義上的“突厥語系”諸民族,而不是我國史書中記載意義上的狹義的“突厥”。
另外一個概念就是“奧斯曼”與“土耳其”。實際上二者的差別不僅僅在於地理範圍大小,自中世紀以來,歐洲人在習慣上,稱奧斯曼帝國(因爲其領袖奧斯曼一世的名字而得名)爲“Turkey”,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土耳其”,這些歐洲人還會把奧斯曼人稱爲“土耳其人”,但在奧斯曼帝國境內,“土耳其人”一詞實際上具有貶義,主要指生活在小亞細亞的牧民和農民,有點類似於漢語語境下的“鄉巴佬”。再加上其國內,成分複雜,“土耳其人”顯然並不能指代其境內複雜的情況(其國內還有埃及人等)。故而,近代以前的奧斯曼人通常就稱自己是“奧斯曼人”。而不是“土耳其人”。
到了近代,歐洲學者逐漸開始把“土耳其人”與漢語文獻中的“突厥”聯繫起來,而我國的一些知識分子基本也將二者等同,如:康有爲就將“奧斯曼”或者“土耳其”稱之爲“突厥”。但實際上,這種混用、等同、甚至聯繫的確是不科學的。而關於廣義的“突厥”概念,學者陳前老師還提出了“突厥化”概念,“突厥化”一般指中亞、高加索、東歐等地區非突厥語民族從語言、人種、文化等多方面向突厥語系居民轉變的歷史發展過程,也就是說,中國史書的“突厥”不同於廣義的突厥語系概念,實際情況十分複雜。
而自公元11世紀以降,小亞細亞地區開始經歷突厥化,而爲這場突厥化起到作用的是烏古斯人。有學者認爲烏古斯人崛起於鹹海地區。由於欽察人的攻擊,開始西遷,進入錫爾河地區,隨後進入呼羅珊地區。而其中的一支以塞爾柱爲號,建立了中央集權體制的塞爾柱政權。在塞爾柱國家建立後,自由遷徙的遊牧民,從其依靠的軍事力量變成了威脅其統治的干擾因素。爲解決這一問題,塞爾柱的統治階級採取的政策是將這些部落遊牧民進行外遷,遷徙到邊疆。
這就導致了塞爾柱人與拜占庭人的衝突,1071年,雙方在曼齊刻爾特交戰,佔絕對優勢的拜占庭人慘敗,拜占庭帝國安納托利亞東部與中部地區的防線崩潰,塞爾柱人逐步滲透進了小亞細亞地區。在這一地區出現了塞爾柱人建立的羅姆素丹國(羅姆是他們對羅馬的稱呼)。該國於公元12世紀達到全盛,但之後衰落,又逢蒙古西征,1243年,蒙軍擊敗羅姆素丹國主力軍隊,羅姆素丹就此淪爲蒙古附庸,小亞細亞出現了政治上的空間,地方總督,領主與強盜紛紛建立起獨立的政治組織。至1302年,羅姆素丹國滅亡,在原羅姆素丹國的廢墟上形成衆多被稱爲“貝克”國、“貝依”國或埃米爾國的國家,一些歐洲人稱之爲公國(貝依相當於老爺的意思,動畫片《聰明的阿凡提》中的“巴依”一詞與之相同)。
而位於塞爾柱人的羅姆素丹國與拜占庭帝國之間的邊疆地帶,就生活着奧斯曼人,由於在這一宗教、人種、文化的相互雜糅。奧斯曼所屬部落與比提尼亞當地居民發生融合,甚至有一些拜占庭的希臘人也加入其中。他們組成了一個以奧斯曼爲首領的,打劫其他部落或者村子的聯盟,這個聯盟不僅打擊基督徒,也打擊相同信仰的人。在這過程中,奧斯曼人的經濟基礎由遊牧開始向定居農業轉變,人種、宗教、文化等方面發生進一步融合。可以說,奧斯曼人指的是追隨部落領袖奧斯曼的人,並不是單指某一個民族。
關於奧斯曼部落的領導者(部落領袖奧斯曼家族)的起源,也是撲朔迷離的,幾乎無可稽考,這是由於關於這方面的歷史,只有一些傳說和傳聞,並無信史。奧斯曼人稱其直系先祖出身爲烏古思部落的卡伊氏族,是爲了躲避蒙古人入侵而從中亞地區遷入小亞細亞的。但這一形成於15世紀中葉的說法缺乏有效的證據支持,且部落氏族名稱也存在漏洞,所以,部分學者表示懷疑。此外還有許多其他說法,如有人認爲他們是塞爾柱帝國宮廷內的官吏等,不過這些說法也都缺乏有效的證據支持。
我們再討論一下奧斯曼國家的成立時間。衆所周知奧斯曼於公元1299年建立。這一年以公元紀年來看,只是13世紀的最後一年,似乎是沒有什麼特殊的。但是從穆歷上看,確實是十分特殊的一年,這年是穆歷的699/700年,具有很高的宗教意義,故而,一些學者懷疑這個年份也是牽強附會的結果。
而奧斯曼人的征服計劃,也十分充滿傳奇,例如,並奪取了埃斯基謝希爾與卡拉賈希薩爾要塞,從而逐步控制了從中央安納托利亞高原至比提尼亞平原間的交通要道。但是,奧斯曼人第一次被記載於史籍之中是1302年春,當時拜占庭帝國在薩卡里亞河谷修築的防禦工事被洪水摧毀,當年7月,奧斯曼人擊敗一支拜占庭分遣隊,史稱巴菲烏斯之戰,可以說此時的奧斯曼部落具有了一個國家的雛形。
至奧斯曼一世之子奧爾汗一世(約1324—1362年在位)繼位後,奧斯曼完成了由部落到國家的轉型。
一方面,他進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在軍事上,以固定軍餉作爲報酬的軍隊,其中步兵被稱爲亞亞,騎兵被稱爲穆色萊姆。這些軍隊均由奧爾汗個人轄制。在政治上,他將國土分爲四個地區,包括原公國土地、胡達溫迪加爾省、科賈埃利以及前卡雷西公國地區,其中胡達溫迪加爾與布爾薩和伊茲尼克爲奧爾汗的私人領地。在經濟山,奧爾汗開始從事經濟建設城市,還興建清真寺、濟貧院市等設施,並建立起奧斯曼自身的貨幣體系。
另一方面,奧爾汗一世也繼承了奧斯曼一世的擴張政策,吞併了原羅姆素丹國的大部分地區,並攻佔了布爾薩城(位於今天的土耳其西北),此時的奧斯曼人有人開始介入歐洲事務,1337年,奧斯曼軍隊甚至開始進入色雷斯地區進行劫掠(湊巧的是,這一年英法百年戰爭開始)。到了奧爾汗一世的繼承人穆拉德一世(1362年—1389年在位)時期,奧斯曼軍隊攻克了拜占庭重鎮,位於巴爾幹地區馬裏查河與登薩河交匯處的亞德里亞堡,改名爲埃迪爾內,並定都於此。
在這個過程中奧斯曼人也開始建立國家,走向定居。也像以前的塞爾柱貴族一樣,開始打擊他們曾經的依靠力量——遊牧民。奧斯曼向遊牧民徵集非常高昂的羊稅,一些羊羣規模比較小的牧民由於高額的羊稅,直接就破產了。相比於定居的農民,遊牧民更加的不受控制。於是,奧斯曼政府便讓他們在固定的牧場放牧。還規定了他們冬夏牧場互相來往的路線,並將其記載在清冊中。如果有牧民違反,便處以嚴厲懲罰,而且這種處罰可以重複收取,沒有上限。
如果分析其原因,我們不難發現,這是由於遊牧民在軍隊中的地位下降了。在帝國攻城略地時,所用的步兵大部分出於定居農民。而遊牧民搶奪戰利品的目標也是定居農民。加上游牧民的流動性,不能提供很好的稅收。可以說,他們已經成爲了帝國的危險要素。我們也就不難理解,爲什麼奧斯曼人總是針對他們了。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