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告訴你了嗎?動是動作的動,靜是安靜的靜,怎麼就聽不懂呢?”

一聲咆哮從樓道傳出,唉,又一個溫婉的女子,因爲輔導孩子學習變成了“大嗓門”。

沒辦法,孩子上學後,老師總會佈置作業:

“今天的作業是計算10道題、聽寫生字20個,請家長批改。”

“請家長指導孩子背誦英語課文並上傳視頻。”

……

父母輔導,孩子未必配合,“母慈子孝”很快變成“雞飛狗跳”。心累的父母常常爲此情緒崩潰,有的在半夜對着孩子大聲喊叫,有的心臟病發送被進醫院。

爲什麼輔導孩子學習這麼難?別人家的孩子都是怎麼培養的?尤其是家裏4個孩子,都能一舉考上日本最難考的東京大學醫學部,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呢?

培養這4個孩子的母親叫佐藤亮子。她大學畢業後,曾任私立高中的英文老師,結婚後成爲全職媽媽,全心料理家務、照顧接連出生的3個兒子和1個女兒。她在陪伴這4個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善於觀察、總結經驗,採用了一些很有效果的方法。

佐藤亮子成功將4個孩子培養進東京大學醫學部的事蹟引起了人們的關注,她不斷自己的經驗和方法傳授給大家,並完成了《最好的學區房是你家的書房》這本書。


從孩子出生到考學,每個階段都給出了實際、有效的做法。她用自己的經歷告訴父母們:擺正心態,抓住時機和規律,用心培養孩子,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孩子不是超人,父母足夠重視更有利於發現他們的長處。

許多人成長中都會遇到個“敵人”,就是“別人家的孩子”。很多父母都會拿自己和別的孩子比較。看人家小誰,考試都是100分,還有小誰,詩背得多好!

活在“別人家的孩子”這個陰影裏,被比較的結果就是很受傷。

父母都羨慕“別人家的孩子”,想擁有“別人家的孩子”,拿自己的孩子來比較時,以爲會刺激自己的孩子進步,卻不知道其實是給自己的孩子造成了傷害。

有一位媽媽也對女兒說過哪個孩子有多好的話,她女兒聽了很生氣:“你覺得她好,那你去當她的媽媽吧。”


佐藤亮子她很早就明白不能拿女兒和兒子們比較,就連兒子之間都不比較。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絕大多數也是普通的。孩子不是超人,正因爲不夠完美,會有不同的狀況出現,才更加可愛。

看過這樣一個小視頻,一個胖胖的孩子說:“每個孩子生下來都是一朵花,只是有的長成了玫瑰,有的長成了水仙,而我,則長成了多肉。”

小視頻博人一笑,也從中說明了一個問題,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不是一個模子裏刻出來的產品,需要區別對待。

二、父母也不是完人,懂得取捨,才能減輕培養孩子的心理負擔。

父母陪伴孩子學習能做到什麼程度?我有一個朋友爲了輔導女兒學習,陪着孩子將孩子所學內容重新學了一遍。女兒上高中之後,她靠自學把高中的數學、物理、化學都學得特別精通,做高考試卷能接近滿分。要知道她是文科生,重新學習理科知識是很喫力的。

她以爲這樣可以很好地輔導女兒,事實卻並非如此,令她很是沮喪。

雖說孩子學習需要父母輔導,但並不是要求父母全能。父母也不必爲此感覺內疚或自責。

佐藤亮子很能認清現實。她沒有辦法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做到既做好家務又照顧好孩子,也沒有辦法爲孩子解答高中理科難題,甚至有時沒有辦法做到保證每天帶小孩子學習10分鐘。


她沒有爲此糾結,而是確定下來優先策略,孩子與家務相比,孩子優先,只要孩子需要,就先照顧孩子。沒有辦法幫助孩子解題,做好陪伴就好。不能保證小孩子每天的學習時間,可以利用假期集中學習。

辦法總比困難多,在不要求完美的情況下,佐藤亮子把她的大部分精力都用在帶孩子學習上,爲孩子輔平了成爲績優生的道路。

三、培養孩子要循序漸進,講究方法與順應成長規律同樣重要。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這一理論讓很多父母帶起孩子來感覺十分焦慮。看到別人家孩子2歲就識200字、能背300首詩,就急得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識塞到孩子的腦子裏,逼着小小的孩子早早接受各種教育,甚至只有5歲的孩子要同時參加7個輔導班。有的孩子由此產生厭學情緒,早早就“恨”上了學習這回事,終與父母的希望背道而弛。

柏拉圖說:初期教育應是一種娛樂,這樣才更容易發現一個人天生的愛好。

籃球明星喬丹在最開始愛上籃球時,也得益於父親帶着他們兄弟幾人一起打籃球,令他對籃球產生濃厚的興趣,並致力於如何提高球技,成長爲一代球星。


佐藤亮子在帶孩子時,就把完成學業當成一種遊戲,把不同類型的題目畫上不同的顏色,帶領孩子今天完成一種顏色的題,明天再做另一種顏色的題,孩子感覺很有趣,接受起來也就容易得多。

佐藤亮子在帶孩子時,還注意創設好環境。怕電視影響孩子,乾脆就把電視機束之高閣。早早爲孩子們準備好書桌和紙筆,讓孩子很自然地進入到學習狀態,早早培養出好習慣。

孩子學習成長的路上,不僅需要好的老師,更需要父母的悉心輔導和陪伴。向佐藤亮子那樣,不畏難、不焦燥,用對方法,孩子自然受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