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蔡元培不在校期間,經常是由蔣夢麟代理校務,以致當時就有人說:“這五六年來的北大校長,與其說是蔡元培,不如說是蔣夢麟。1924年後,馬君武逐漸淡出政壇,投身教育界,先後擔任大夏大學(今華東師範大學)、國立北京工業大學、中國公學、國立廣西大學等學校校長。

民國時期,是中國文化從傳統向近代轉型的關鍵時期。雖然清末洋務運動已開始輸入西方科學技術,但全方位的輸入西方文化,並嘗試結合本民族文化,進行文化的革新,則是民國成立之後的事情。這其中,大學起着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大學能發揮出巨大作用,與這時期相繼出現的許多優秀的校長密切相關。

以下簡要評述民國時期的八位校長。排名不分先後,按照出任校長的時間先後排列。

張伯苓:創辦高等學校乃是國家發展的根本大計。

被譽爲“中國奧運第一人”的張伯苓,也是清末民初著名的教育家。

晚清時期,畢業於北洋水師學堂的張伯苓,親身經歷英國強租威海衛的屈辱過程,深感“自強之道,端在教育”,立志“創辦新教育,造就新人才”,先後創辦南開中學、南開大學、南開女中、南開小學和重慶南開中學,形成了著名的南開教育體系。

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幷包。

蔡元培是近代以來中國教育界最著名的人物,即使時到今日,提到大學校長典範人物,大家首先想到的多半都是蔡元培。

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受命擔任北京大學校長。

1917年1月9日,蔡元培發表就職演說,他提出:“大學生當以研究學術爲天職,不當以大學爲升官發財之階梯。”切中當時北大的病根。

蔡元培最有影響的是他提出的“十六字箴言”:囊括大典,網羅衆家,思想自由,兼容幷包

美國哲學家杜威認爲:“以一個校長身份而能領導那所大學,對一個民族,對一個時代,起到轉折作用的,除蔡元培外,恐怕找不出第二個。”

蔣夢麟:教授治學,學生求學,職員治事,校長治校。

蔡元培曾說:“綜計我居北京大學校長的名義,十年有半;而實際在校辦事,不過五年有半。”蔡元培不在校期間,經常是由蔣夢麟代理校務,以致當時就有人說:“這五六年來的北大校長,與其說是蔡元培,不如說是蔣夢麟。”

1930年12月,蔣夢麟正式出任北大校長,直到1945年8月去職,是北大歷史上任職時間最長的校長。

學者吳湘相評價說:“蔣夢麟先生在民國教育史上的地位僅次於蔡元培。”

馬君武:守身嚴似犬防賊,治學勤如蜂築巢。

馬君武,早年參加革命,是同盟會的發起人之一,《民報》的主要撰稿人。入民國後歷任臨時政府實業部次長、孫中山祕書長、廣西省省長、北洋政府司法總長、教育總長等職。

1924年後,馬君武逐漸淡出政壇,投身教育界,先後擔任大夏大學(今華東師範大學)、國立北京工業大學、中國公學、國立廣西大學等學校校長。時人將其與蔡元培並稱,謂“北蔡南馬”。

羅家倫:創造有機體的民族文化。

羅家倫是五四運動的學生領袖之一,得名很早,1928年8月,年僅31歲便出任清華大學校長,掌校雖僅半年,其大刀闊斧的改革頗見成效,奠定了此後清華髮展的基礎。

不過,任職清華期間,羅家倫年少氣盛,好展才華,與相當部分師生的關係沒處理好,不到半年便只得捲鋪蓋走人。

1932年8月起,羅家倫出任中央大學校長,“任職十年,使中大得到驚人的發展”。

梅貽琦: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梅貽琦是清華大學歷史上任職時間最長的校長,從1931年到1948年,前後17年。梅貽琦也是對清華影響最大的校長,被譽爲“終身校長”。

梅貽琦的教育思想凝練地體現於其就職演說中:“一個大學之所以爲大學,全在於有沒有好教授。孟子說:所謂故國者,非謂有喬木之謂也,有世臣之謂也。我現在可以仿照說: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梅貽琦的校長生涯雖然漫長,但似乎缺少激動人心的故事。因爲他沒有缺點,也沒有爭議,大家都很佩服他就是了,所謂“翕然稱之”、“胥無異詞”。

竺可楨:科學精神就是“只問是非,不計利害”。

竺可楨,許多人知道他是我國著名的氣象學和地理學家,卻不知道他還是浙江大學歷史上最優秀的校長。

1936年4月,竺可楨出任浙江大學校長,直到1949年,前後歷時13年。

竺可楨在科學研究上以勤勉紮實著稱,其治校亦帶有此精神,不務空名,不尚浮華。

有一次學校舉行聯歡會,有人請他“訓話”,他開口卻是:“訓字從言從川,是信口開河也。我不訓話。”引得大家會心一笑。

竺可楨掌浙大13年,浙大的規模發展了數倍,教授由原先的70餘名發展到200餘名,在校學生也由原來的500餘人增至2000千餘人。

胡適:採三山之神藥,乞醫國之金丹。

胡適一生既開風氣也爲師,要把金針度與人。

胡適留美回國後,應蔡元培之聘擔任北大教授,期間,以不足30歲的年齡,引領新文化運動,很快成爲士林領袖。胡適長期任職北大,對教育界有很深的影響。

抗戰勝利後,胡適一度擔任北大校長,不過,他的影響遠遠超出他的職位。他是“傳統中國”向“現代中國”發展過程中,繼往開來的一位啓蒙大師(唐德剛語)。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