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爲了讓更多觀衆走進戲劇博物館,北京人藝舉辦“雲上博物館”直播活動,邀來濮存昕、馮遠征兩位名角兒和劇院的唐燁導演,以及於震、雷佳、楊佳音、伍宇辰檸等年輕演員一起當導遊,帶大家在雲端瞭解劇院的歷史和故事。許多人以爲北京人藝的第一齣戲是《龍鬚溝》,濮存昕指着牆上的劇目列表告訴大家,建院後真正演出的第一臺戲其實是《麥收之前》、《夫妻之間》等四出小戲,是在今天東單大華影院裏的一個劇場演的。

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關閉一百多天的北京人藝戲劇博物館選擇在這一天重新開放。爲了讓更多觀衆走進戲劇博物館,北京人藝舉辦“雲上博物館”直播活動,邀來濮存昕、馮遠征兩位名角兒和劇院的唐燁導演,以及於震、雷佳、楊佳音、伍宇辰檸等年輕演員一起當導遊,帶大家在雲端瞭解劇院的歷史和故事。

從小在北京人藝大院長大,於1987年調動至北京人藝工作的濮存昕,他對這裏的一磚一瓦都有着深厚的感情,第一位導遊由他來做再合適不過。走進戲劇博物館的序廳,觀衆看到的是一幅油畫,幾個浮雕的頭像和一塊看上去有點歷史的木地板,一個導演鈴……而在濮存昕眼裏,其背後都有着說不完的故事。油畫記錄着建院之初的重要歷史,導演鈴見證了人藝人對職業的敬畏,尤其是那塊地板,讓他最爲感慨。原來,這是從首都劇場舞臺上拆下來的臺板,站在那個舞臺上曾經是他最大的夢想,有一次他所在的空政文工團在首都劇場演出,搬運道具的他終於有機會站在那塊地板上,那種激動的心情至今難以忘懷。

許多人以爲北京人藝的第一齣戲是《龍鬚溝》,濮存昕指着牆上的劇目列表告訴大家,建院後真正演出的第一臺戲其實是《麥收之前》、《夫妻之間》等四出小戲,是在今天東單大華影院裏的一個劇場演的。一張照片,一個道具,一個劇本……博物館裏的每一件東西,濮存昕似乎都有說不完的話,原定15分鐘的導遊,他滔滔不絕地說了半個小時還意猶未盡。

濮哥之後接棒的是北京人藝演員隊隊長,著名演員馮遠征。他先是帶大家看了一面令人震撼的牆,從建院之初到2017年,在北京人藝工作過的273位演員和他們飾演過的部分角色都在這面牆上。其中,既有早期的舒繡文,也有後來的於是之、林連昆,還有濮存昕、馮遠征、吳剛、宋丹丹、楊立新,以及今天的年輕演員們。那些面孔或熟悉或陌生,都是北京人藝歷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介紹劇目一廳的展陳時,馮遠征還無意中透露出自己的一個學習方法。在那裏有多部經典劇目的展陳,陳列着許多老藝術家們記下的表演筆記,而他經常會來這裏看一看,從老藝術家們的筆記裏汲取了不少經驗。

演員於震在之後的導遊中,給大家介紹了一個北京人藝的“絕活兒”。那些看上去製作精美、流光溢彩的,讓人感覺只能小心翼翼拿起來的瓷器、陶罐、唐三彩雕塑,原來都是用紙糊的。隨後,唐燁、雷佳、楊佳音、伍宇辰檸也都從博物館裏不同的展陳品,說起了他們和劇院的故事。

臺前的北京人藝是大家熟悉的《茶館》《雷雨》《龍鬚溝》《天下第一樓》,而在戲劇博物館裏則藏着一個人們不那麼熟悉的北京人藝,也藏着已有六十多年曆史的劇院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祕密。以往觀衆只是走馬觀花的隨意瀏覽,看個熱鬧,今天在幾位演員和導演的介紹中,看得更爲真切,更深刻地瞭解到這座劇院的與衆不同。從他們的講述中,不難感受到這種獨特的文化在一代一代人中默默傳承。

據瞭解,北京人藝戲劇博物館重啓後,將於每週四至週日向公衆開放,觀衆需提前在線上實名預約參觀,暫不接受團體預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