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公司塔筒事业部项目经理崔宏说:“我们生产的风机塔筒都是年前就下好的订单,供应的都是咱们省内,州内的新能源企业,疫情防护要做好,订单也不能耽误,目前我们正全力以赴加快生产,虽然开工晚,但工人们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为完成订单抢回了一些时间。为了保障顺利开工复产,现在公司每天安排专人对车间厂房、职工食堂等区域进行消毒杀菌,每天对员工进行三次体温测量,复工以来,企业运转一切正常。

文/图 本报记者 孟令岭

疫情阻挡不住春天的脚步,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产两场战斗,正在争分夺秒同步推进。这是近日记者走进海西华汇化工机械有限公司时留下的深刻印象。

在该公司办公区、生产车间里,记者看到宁静却充满秩序,没有了往日聚在一起交流讨论的科研人员,少了几个来来往往的身影,员工们都戴着口罩,守在自己的岗位。因为疫情,员工们迎来了史上最严防护措施,测体温、定时喷洒消毒水、分时分批就餐。

海西华汇化工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金红祥介绍说:“我们始终坚持‘复工复产’‘安’字当头。现在公司都是在手机上开视频会议、发布通知,除了生产部门,我们已经取消了所有不必要的人员接触。”

复工复产,“安”字当头。按规定做起来繁琐却是必需之举。为了保障顺利开工复产,现在公司每天安排专人对车间厂房、职工食堂等区域进行消毒杀菌,每天对员工进行三次体温测量,复工以来,企业运转一切正常。穿过安静的办公区,走进公司生产车间,眼前尽是一片热气腾腾争分夺秒忙生产的景象。

公司塔筒事业部项目经理崔宏说:“我们生产的风机塔筒都是年前就下好的订单,供应的都是咱们省内,州内的新能源企业,疫情防护要做好,订单也不能耽误,目前我们正全力以赴加快生产,虽然开工晚,但工人们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为完成订单抢回了一些时间。”

眼下,全省各地企业纷纷开工复产,作为省内规模较大的风机塔筒装备制造企业,公司如果不能全面恢复产能,将会影响一大批新能源项目的建设进程。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公司延迟复工。企业生产节奏被打乱,大部分外地员工还没有回德令哈,3月订单交付在即,怎么办?

公司总经理金红祥说:“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我们安排了200多名本地员工和留厂员工陆续进场。从复工命令下达那一刻起,装配、加工等各大生产车间迅速进入‘战斗’状态,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产能。能够顺利地开工复产还真少不了州、市驻企疫情防控工作组同志们的帮助,前段时间工作组的成员就在我们企业办公,指导我们进行疫情防控,帮助我们进行复工审批、物流报备,为我们尽早开工复产节省了不少时间。有了用工政策的支持,我们就能放开手脚生产了,加班加点,争取把损失半个多月的时间追回来。”

虽然目前员工数量只有平时的二分之一,但这并不影响企业复工的精神劲头。这批200多名本地员工和留厂员工成了特殊时期的劳动力保障。公司钢构车间主任杨少波便是留厂员工中的一员“大将”。已经在海西华汇工作了十多年的他早已把公司当成自己的家。记者在采访中看到,杨少波和同事们都自愿加班加点忙碌在车间,只为了能够尽快完成订单。

海西华汇化工机械有限公司钢构车间主任杨少波说:“闲了这么多天,终于要进入‘战斗’状态了,感觉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时间不等人,人手不够,就用工作效率来补。”

远远地,就看到钢构车间里进行焊接工作时冒出的火花,工人们低头调整焊接材料的角度。飞溅的火花在车间的各个位置迸发出来,大家不慌不忙,沉着仔细,认真干好自己手头的每一件活。风机塔筒生产车间,伴随着操作人员按下一个个电钮,焊花飞溅,机声隆隆,厚重的钢板材料在机器设备的旋转压制中,成为制造风机塔筒的半成品,随之又被巨型吊车吊往下一道工序。

海西华汇化工机械有限公司一条完整工序的生产已经开工,戴着口罩的员工们正在加紧生产,车间里呈现出一派忙碌的景象。置身其间,似乎伸手就可触摸到这里发展的“热度”。对于企业来说,时间就是效率。非常时期完成全年生产目标,也得益于政府一系列暖企帮企政策的落地,尤其坚定了企业共度时艰的信心。公司负责人也信心十足的告诉记者,在战“疫”的同时,确保完成全年生产目标,力争在决胜小康和“十三五”收官的关键一年,战胜一切不利因素,创造首季“开门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