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科學知識的普及,很多朋友都知道黃麴黴毒素是一種主要致癌物質,也是誘發肝癌的主要毒素之一,最新研究發現,黃麴黴毒素不僅致癌,而且致癌範圍廣,黃麴黴毒素除可誘發肝癌外,還可誘發胃癌、腎癌、直腸癌、乳腺癌、卵巢癌、膽囊癌、淚腺癌等惡性腫瘤,黃麴黴毒素廣泛存在於土壤、糧油產品和各種堅果中,也存在於動物乳製品中,黃麴黴毒素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很難被殺死,而且很難被高溫和紫外線殺死,#百分之一#

隨着科學知識的普及,很多朋友都知道黃麴黴毒素是一種主要致癌物質,也是誘發肝癌的主要毒素之一,最新研究發現,黃麴黴毒素不僅致癌,而且致癌範圍廣,黃麴黴毒素除可誘發肝癌外,還可誘發胃癌、腎癌、直腸癌、乳腺癌、卵巢癌、膽囊癌、淚腺癌等惡性腫瘤,黃麴黴毒素廣泛存在於土壤、糧油製品和各種堅果中,也存在於動物乳製品中,黃麴黴毒素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很難被殺死,而且很難被高溫和紫外線殺死,#百分之一#

產生黃麴黴毒素的真菌有兩種:黃麴黴和寄生麴黴,它們是這些有毒真菌的代謝產物,自然界中,能引起食品黴變的菌株很多,但並不是所有菌株都會產生黃麴黴毒素;如果一些不發黴的食品受到黃麴黴毒素的嚴重污染,它們也有很強的毒性,例如,過去幾年,一家著名乳品企業生產的牛奶中也檢測到黃麴黴毒素,原因不在於黃麴黴毒素是由發黴的牛奶產生的,而在於奶牛的飼料受到黃麴黴毒素的污染,導致這些奶牛的牛奶中也含有黃麴黴毒素。

因此,發黴的食物並不總是含有黃麴黴毒素,而發黴的食物也不能完全保證不含黃麴黴毒素,如果我們想完全避免食用黃麴黴毒素這種主要致癌物質,光不喫發黴的東西是不夠的,很多朋友看到後,可能會想到這樣一個想法:“黃麴黴毒素太厲害了,什麼都喫不下?”雖然黃麴黴毒素是一種主要的致癌物質,但沒有劑量就談不上毒性,根據現行國家食品安全標準《食品中真菌毒素限量》,食品中黃麴黴毒素B1限量爲20ppb,只要食品符合這個標準,就可以說是安全的。

當然,從健康的角度來看,喫得越少越好,我們怎樣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這種超級致癌物呢?一般原則如下:

一,易滋生黃麴黴或寄生麴黴的食品包括花生、大米、小麥、玉米、瓜子、核桃、芝麻、開心果等,一旦發現有黴變跡象,不得食用;

2,有人說,如果砧板和筷子發黴發黑,也會含有黃麴黴毒素;事實上,如果砧板和筷子與上述食物不接觸,大多是由其他黴菌引起的;這種發黴點致癌性不強,但可能引起食物中毒;因此,保持木製或竹製餐具、廚具的清潔、乾燥,並定期更換;

三,事實上,食品受黃麴黴毒素污染的最可能環節是糧油產品的儲存階段;只要糧油產品的原料不受污染,成品就很少受到污染。

對於我們普通消費者來說,避免黃麴黴毒素過量攝入的關鍵是儘量選擇國家認可的大型糧油企業的產品,因爲這些企業的質量意識比較強,監管部門的監管也比較到位,對不合格的小作坊和路邊攤位生產的糧油產品,最好遠離,與發黴食品和大企業生產的食品相比,被黃麴黴毒素污染後不易被發現,這是最容易招人的方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