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原國家人事部部長趙東宛去世

5月19日的《光明日報》,刊登了原《人民文學》主編程樹榛的回憶文章《亦師亦友趙東宛》,文中透露,原國家人事部部長趙東宛同志於5月4日病逝,享年94歲。

據公開資料,趙東宛,1926年生,河南南陽人。1938年,時年12歲的趙東宛投身革命,參加了由河南省委創辦的開封孩子劇團。地下黨決定將劇團撤回解放區後,趙東宛隨劇團轉移到延安。1940年4月,趙東宛被分配到中國共產黨創辦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學、延安自然科學院(北京理工大學前身)預科班學習,並於1941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1年11月2日,自然科學院黨組織發展趙東宛爲中國共產黨黨員。

1943年初,中央根據需要,決定從自然科學院調出一些優秀的同學到八路軍醫科大學學習,趙東宛便在其中。他當時更願意學工科,但還是服從組織的決定,轉而學醫。

1945年內戰開始,趙東宛提前結束了學習生活,被任命爲東北一個戰地醫院的政委。年齡不到20歲的他帶領全體人員在槍林彈雨中出生入死,救死扶傷,在東北解放區立下赫赫戰功。

新中國成立後,懂科技的趙東宛,以23歲青年幹部身份被任命爲撫順重機廠廠長。兩年後,爲培養拔尖建設人才,他被派遣到蘇聯深造。1957年奉調回國,任富拉爾基第一重型機器廠廠長兼總工程師。他帶領大家歷時3年多,於1960年完成了“一重”的建廠任務,比預期整整提前了一年。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趙東宛遭到迫害,粉碎“四人幫”後,他於1977年任第一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國家科委副主任兼國家計委副主任,1985年8月任勞動人事部部長、黨組書記,1988年4月任人事部部長、黨組書記、中央編辦主任、國務院軍隊轉業幹部安置工作小組組長、國家行政學院籌備領導小組組長。

在擔任原勞動人事部部長期間,趙東宛領導了“勞動制度”、“人事制度”、“工資制度”的三大改革。他組織對舊的勞動人事和工資制度進行了大膽的改革,打破喫大鍋飯、捧鐵飯碗的弊端,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各項工作均取得了顯著成效。

1993年4月,趙東宛任全國人大常委、全國人大科教文衛委員會主任委員,1996年任中越友好協會會長,2004年12月離休。他還是中共十二屆中央候補委員,十三屆中央委員,十三大代表,十四大代表。

此外,1996年,鑑於他在重型機械和高能物理發展方面作出的傑出貢獻,俄羅斯自然科學院聘任他爲院士。

2015年9月2日,趙東宛在人民大會堂,被授予抗戰勝利70週年紀念章。

獲得抗戰勝利70週年紀念章後,趙東宛表示,“我非常懷念我的戰友們,懷念年輕時候孩子劇團的小夥伴們,現在他們有的已經犧牲,有的已經病故。他們後來有的參加瞭解放戰爭,有的參加了抗美援朝,在當時的局面下,戰友們從沒有考慮過個人的安危,與敵人鬥智鬥勇,你不消滅我,我就消滅你。抗戰的勝利是這些老同志們付出了巨大犧牲換來的。”

“政事兒”(xjbzse)/新京報記者 許騰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