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游手好闲的散仙史圭得到了宰相冯道的力荐,迎来了政治生命中第二个春天,可官场上很多人都知道,冯道曾经与史主爆发过一次激烈的冲突这次冲突应该发生在明宗长兴元年(930)九月之前,史主在尚书右丞的任上,因为此后史主已经由尚书右丞转为户部待郎而冯道,还是内阁首辅大臣。对于上面提到的用人四原则,史圭与冯道对前三项应该没有太大的异议,争议在第四条一判《旧五代史·史主传》记载,二人产生冲突是因为“冯道)尝以堂判衡铨司所注官”,说明史主是不认同冯道“堂判”选官任人的。

游手好闲的散仙史圭得到了宰相冯道的力荐,迎来了政治生命中第二个春天,可官场上很多人都知道,冯道曾经与史主爆发过一次激烈的冲突这次冲突应该发生在明宗长兴元年(930)九月之前,史主在尚书右丞的任上,因为此后史主已经由尚书右丞转为户部待郎而冯道,还是内阁首辅大臣。事情不算复杂,因为冯道与史主对官员选拔制度的分歧需要把唐朝的人才选拔制度,即铨选,简略介绍一下,唐朝的铨选分为文选与武选,兵部主管武选,吏部主管文选。而一个低级别官员想通过铨选晋升,必须符合四个条件:为“身”,即相貌要对得起人民,不能长得歪瓜裂枣二为“言”,思维要清晰,语言要流利三为“书”,要写得一手漂亮的字,字写得跟狗爬一样,也影响官场观,四为“判”,要写得一手锦绣文章,而且是当场笔试,“文理优长”
因为官员名额有限,狼多肉少,如果很多候选人都符合四项条件,那就看他们的品德。如果品德相当,那就再比综合才干。如果还分不出高下,那只好看劳”了。所谓的劳,其实就是你在官场上的资历。史主时任尚书右丞,按唐制,吏部铨选本属尚书左丞职内事,应该是某些特定原因,所以吏部铨选暂时由尚书右丞史圭代理。冯道是宰相,位列尚书省首,自然也有权力参与人事任免。对于上面提到的用人四原则,史圭与冯道对前三项应该没有太大的异议,争议在第四条一判《旧五代史·史主传》记载,二人产生冲突是因为“冯道)尝以堂判衡铨司所注官”,说明史主是不认同冯道“堂判”选官任人的。堂判,是唐朝宰相在政事堂议事时的一种文书形式。而史主具体的反驳意见,史无所载代理人事部长与总经理在用人制度上发生分歧,可以在公权力允许的范围内进行争论,这都是规则允许的。可史主却对冯道的做法产生了严重不满,史称“主怒”。
史主生冯道的气,应该不是因为他不认同堂判,而可能应该是冯道在人事安排上胡乱插手。选拔人才是史主的一亩三分地,冯道虽是宰相,权力覆盖面也包括用人,但毕竟史主是人事主管,冯道难免管的宽泛了些大公司的人事安排自有人事部长打理,总经理三天两头的插手人事安排,人事部长自然不爽。史圭是个强硬头子,做官清廉,廉能生威,他自恃官城干净横看竖看冯宰相不顺眼,直接就拍了冯道的桌子马道也不是省油的灯,他自入唐以来,还没有谁敢当面冲冯道发火,李存品也没有这么做过。看着眼前脸都气变形的史主,冯道也极为不满,他自认没错你凭什么拍我的桌子,不过冯道的官场涵养非常好,刘岳、任赞当众挖苦冯道出身不好时,冯道也只是淡然处之。
但即使如此,冯道还是对史主“微有不足之色”。冯道嘴上可能尽可能的不说脏话,但脸色已经非常难看了这个“微”字,应该是史家对冯道的回护之辞。史主廉能生威,冯道同样可以廉能生威,也许是史主愤怒过了头,言语过界,冯道也难免对史主产生一些不好的印象可能是皇帝李源或枢密使安重诲出面调解,二人对堂判的争议很快就翻了过去。随着安重诲的倒台,史圭也被放归田里,冯道与史主的人生再无交集,只是彼此心里对这次争吵还依然对记忆犹新岁月如风吹过,一晃,七年过去了。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