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看電影《美國美人》,凱文史派西扮演的42歲中年男子對於女兒的女同學晚上做了個有顏色的夢,點燃了中年男人的“第二青春期”,開啓了尋找自我之路。

那時的凱文史派西比《紙牌屋》裏更顯年輕,我在前些年看的時候覺得有些沉悶,不理解爲什麼這個電影就得了奧斯卡金像獎。等到現在看懂了,呵呵,我也是中年人了。

回到《美國美人》。中年凱文宣稱自己“活的像個囚犯。I QUIT!”,於是一改窩囊,威脅公司拿了賠償金,轉身找了份不用動腦的快餐店服務員工作,爲了獲得少女青睞,又跑步又練肌肉,對於妻子勇敢說出自己的需要和批評,終於開始揚眉吐氣的生活。

是的,這是一部關於中年危機的電影。

01 中年危機,真的存在麼?

隨着人類壽命的延長,中年的年齡定義也在推後。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的年齡分段:44歲以下爲青年人,45歲至59歲爲中年人,60歲至74歲爲年輕老年人,75歲至89歲爲老年人,90歲以上爲長壽老人。

對很多人來說,中年意味着沉甸甸的責任,一方面要維持家庭的和睦穩定,一方面尋找或加強自己的社會地位和職業生涯。扮演各種角色:維護家庭、管理企業和部門、教育孩子,或許還要照顧年邁的雙親或者開始新的事業。

但中年擁有的資源最多,承擔的責任也最大,個人的經驗和能力也最好,so人生是如此的豐富充實!

等等,這好像不是現實!

熱播的《餘歡水》裏30+的餘歡水被稱爲悲慘的中年人!還有那些在地鐵裏、高架上深夜崩潰的人!

他們是壓力下的焦慮爆發,並不是中年人有的心理或情緒問題就是中年危機。而且30多歲,沒有到中年,還是個青年。

“中年危機”指的是:在中年,人們會回顧並重新評估自己的人生,從而產生一些性格和生活方式上的變化。所謂的“危機”,是一種變化,可能是轉折、可能是調整。

“中年危機”也叫做“第二青春期”。

心理學家艾略特 雅克在1967年提出“中年危機”的概念。他認爲,

正是對死亡的認識引發了這種思想上的變化。

因爲很多人意識到他們將無法實現自己的青春夢想,或者即使實現了夢想,卻沒有帶來預期中的滿足感。

他們知道如果想改變就必須迅速採取行動。由於這樣的想法,想要重建生活的內在需求和

現有

穩定的生活狀態產生了矛盾,帶來了一定程度上的思想混亂。

對於死亡的認識,是引發中年危機的源頭。現代醫學的發達,衰老的延緩,人類的壽命延長,極大可能推遲了這個源頭的來臨。比如平均壽命60歲時,人在40歲就可能開始認真的考慮死亡,當平均壽命達到80歲時,可能要到50或60多歲纔開始認真面對死亡。

並不是所有人都會經歷中年危機,事實上,中年危機似乎很少發生。一些中年人可能會遇到危機或混亂,一些中年人會達到事業或者人生的巔峯,還有些人會介於兩者之間,既沒有達到巔峯也沒有陷入混亂。

備註:本文介紹的心理學理論的研究對象一般爲中產及以上的階層,也就是說,可能沒有包括那些還處在爲了生存而努力奮鬥的人們。

02 爲什麼會有中年危機?爲什麼它是“第二青春期”?

“我跟20年前的自己已經截然不同了”,一位47歲的設計師這麼說。很多人發現,人到中年會發生一些改變,無論是行爲還是內心感受。

他們對於人生的經驗較爲豐富,對於自己有一定了解,該喫的虧,該享受的,都已經體驗過。不再高歌理想,沒有年少輕狂,對世界的理解,對社會的認識,都形成了自己的看法。

中年是一段特殊的時期,處在承上啓下的中間階段,審視從前、展望未來。

審視的結果是,他們對於人生的意義、目標及生活方向的理解可能發生重大變化,從而可能會出現人生的重要轉折點。

促發這一轉折的可能有3種情況:

1. 遇到的人生重大事件,比如親人過世、重大疾病、離婚、失業等。

2. 長期的狀態不佳(比如壓抑、空虛、長期的壓力等),面臨突發、非常規的事件。

3. 對於過往生命的全新理解,反思自己的人生,發現努力方向不對,或者自己並沒有努力,或者努力過頭等等。

對於中年期的心理變化,心理學家有兩種理論觀點:1 榮格認爲的“由外向內”的轉變 2埃裏克森認爲的“由內向外”的轉變。

1由外向內的轉變

心理學家榮格認爲,直到40歲左右,人才開始關注自我在家庭和社會中的責任,並着力在人格中發展相應的品質,從而實現自己的外部目標。

中年人開始轉而關注內在的精神自我,通過表達自己從前“否認”或“壓抑”的自我,從而實現“對立統一”的完善人生。

很多人到了有孩子之後,真正承擔家庭的責任,爲了養家餬口,爲了讓家人得到更有質量的生活,開始努力奮鬥。也有的人,衣食無虞,爲了給孩子好的人生榜樣,開始新的奮鬥和挑戰。

很多出人頭地的中年人,對於自由和獨立的渴望有增無減。比如52歲的王石成功登頂珠峯,成爲中國登頂珠峯年齡最大的一位登山者。

馬雲55歲宣佈從阿里巴巴離開,開啓新的生活,追求教育環保公益等新的夢想,青山不改、綠水長流的餘音渺渺不絕

2 由內向外的轉變

埃裏克森的觀點,認爲是中年的心理變化是一個由內向外的過程。中年處於“繁衍-停滯”的階段。

繁衍的需求,是對孕育、教養下一代過程的關注,希望藉此來延續自己的影響,同時也可以通過博愛(如對他人的照顧和培養)、奉獻(如對社會的創造性、科學性或者創業的貢獻)來得以體現。這種需求可以延伸到工作、政治、愛好、藝術及其他領域中。

比如甘地。聖雄甘地在40歲時放棄律師職業,46歲時回到印度,成爲公認的全國運動的領導者,最終領導非暴力抵抗運動的勝利,成爲印度國父。

在《甘地的真理》一書中,埃裏克森指出,當甘地49歲時,掙扎在“父愛和民族”之間,最終他的選擇註定他不是一位合格的父親,而是成爲了一位受人尊敬的偉人。

中年是一段盤點的時間,回首過去的遺憾、經驗,對自我產生新的見解,伴隨着面對死亡,認識到生命有限,促進人生下半場的再次設計和規劃、追求更有意義的目標。

03 如何面對“第二青春期”

以馬斯洛爲代表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將中年視爲一段積極變化的時期,認爲人只有到了中年日趨成熟時纔有可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質。

雖然經濟風險或孩子老人引發的壓力會顯著上升,但中年人應對壓力的能力更高,更懂得如何改善讓人倍感壓力的環境,也善於接受改變不了的事情。

榮格認爲,對於中年人來說,有兩項必要且巨大的挑戰:放棄年輕的形象、承認死亡。承認死亡是建立在對自我意義的追尋之上的。

這種由外向內的轉變會令人不安:當人們質疑自己原先的承諾想要改變時,會有短暫的彷徨。但是拒絕轉變,拒絕對自己的生活重新進行定位的人將會喪失這個成長的機會。

拒絕內心渴望轉變的聲音,拒絕成爲真正的自己,會加劇身心的內在矛盾,長期的矛盾會加劇壓力,可能會超負荷、生病或者崩潰。

人可以在中年重新評估自己的目標和抱負,並決定如何最大限度的利用好自己的餘生。

中年的轉折點是否會成爲危機,更多取決於個人環境和個體資源,如文化程度、社會經濟地位等,而不是年齡。

比如,美國的瑪德琳 奧爾布賴特,45歲時因爲老公另結新歡而離婚,開始正式步入政界,60歲前的4個月,就職成爲美國國務卿,成爲美國第一位出任此職的女性。

她將中年時的轉折作爲發展契機,積極構建自我意識和生活結構,完成了從害羞、謙卑婦人,轉變爲一個自信、篤定、有力量的女人。

高神經質的人更可能體驗到中年危機。自我韌性好的人,對於潛在壓力能靈活充分的利用資源來適應的人,以及那些有掌控感的人更容易順利度過中年危機。

中年時期,親密的人際關係(如愛人、親人和朋友)和社會情緒的支持將會變得更加重要。

寫在最後:

人到中年,

雖然會面臨生理、心理的變化和壓力,

但是也可能是人生最好的鼎盛時期。

看向人生的終點,

面對將來下一半人生的道路,

聆聽內心的聲音,抓住機會,擁抱轉變,

去成爲自己想成爲的那個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