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盤又作祘盤,可以說是我國計算方面的代表性工具,在產生及發展的2000多年間,對日常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雖然隨着科技的發展,人們對算術工具性能的要求有所提升,但是古老的算盤不僅沒有被廢棄,反而因它的靈便、準確等優點,在許多國家方興未艾,尤其算盤的歷史價值和人文內涵也是非常的高。

在古代社會計算方法都比較原始,在商朝時期有了文字之後,較爲完整的算數體系也隨之產生,而後來出現的籌算是通過對木棍的擺放來進行計數,個位用縱式,十位用橫式,百位千位也以此類推,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暗合了10進制的特點,可能爲後來的算盤提供了啓蒙,那麼算盤到底是什麼時候發明的呢?其中流傳至今且有確切證據的有這幾種說法。


一是東漢南北朝之說,其依據是東漢數學家徐嶽寫的《數術紀遺》,其中注入了14種算法,第13種即稱珠算,並說珠算控帶四時,經緯三才,後來北周數學家甄鸞對這段做了解釋,稱刻板爲三分,位各五珠,上一珠與下四珠算盤色別,其上別色之珠當五,其下四珠各當一。

這些文字被認爲是最早關於珠算的記載,但是一些學者認爲此書描寫的珠算充其量不過是一種算數工具,或者只能做加減法的簡單運算,與後來出現的珠算不能同日而語。

第二種說法是元明之說,即算盤出現在元朝,到元末明初已經普遍使用,元代陶宗儀《南村輟耕錄》第二十九卷《井珠》中說,凡納婢僕,初來時曰擂盤珠,言不撥自動;稍久,曰算盤珠,言撥之則動;既久,曰佛頂珠,言終日凝然,雖撥亦不動,這段話是說,陶宗儀把老資格的奴婢當作算盤珠,撥一撥,動一動,說明當時的算盤已經很普及了。


第三種,隨着新史料的發現,又有算盤起源於唐朝、流行於宋朝的說法,其依據是宋代名畫,清明上河圖中有一家藥鋪,其正面櫃檯上赫然放着一架算盤。

還有在1921年河北鉅鹿縣,曾挖到一顆宋人故宅的木質算盤珠,已被水土淹沒800年,仍可見是鼓形,中間有孔,與現代算珠一樣,因此很多學家認爲算盤的誕生可以追溯到唐朝,因爲宋代前的五代十國戰亂不斷,科技文化的發展都受到影響,算盤誕生於此時的可能性不大,而唐朝是中國歷史上的盛世,經濟文化都非常發達,需要新的計算工具,使用了2000年的籌算,在此演變成爲算盤也是極有可能的。


這幾種算盤起源的說法,每一種都沒有確鑿的證據,算盤究竟何時發明,至今還沒有一個定論,雖然算盤發明的時間較早,但其中蘊含的智慧卻絲毫不遜色於現代的高科技,個十百千萬,由不同串上的珠子代表,這對解決各種複雜運算提供了基礎條件,同時使用算盤時一定會有不同的口訣,減法、加法、乘法以及九歸口訣都囊括在算盤上,其中如減法口訣,分爲直接減退、時檢、核退、10補、5減等幾種減法,在初學算盤的時候,對口訣的熟練必不可少。

算盤不單是一種計算工具,它還是中國古代的智慧結晶,作爲促成我國古代商業極速發展的功臣,算盤,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在2013年珠算被列爲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這是世界對它的認可,也是中華民族值得驕傲的資本之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