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這讓他意識到朝廷其實內憂外患,他越發堅定了爲國除奸的信念,他尋了藉口逃出城外,卻讓原本平亂的將領懷疑,向皇帝污衊他與叛軍合謀,皇帝本身對他疑心甚重,聽了上奏更加加速了君臣關係的破裂,原本他懷着冤屈等待降罪,但部下建議他當面向皇帝解釋,可受到阻撓,皇帝仍舊認爲他有反心,經過多次猜疑,他已對曾經爲之效力的君主大失所望,於是終於聽從女婿的建議自立。君主也確實覺得他功高難賞,故而有意不讓李嗣源領兵,希望這樣能維持穩定的君臣關係,如此於國於民都是有利而無害的。

大家好,我們的小凡談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說到李嗣源,可能大家會覺得耳熟,李嗣源是非常受歡迎的動畫中的人物,歷史上也確有其人。他原本的名字叫做邈佶烈,是當時晉王的養子,後來的這個名字就是晉王所賜。之後三十年隨晉王南征北戰,功勳卓著。歷來收養子的人大都子嗣不昌,然而晉王膝下卻有八個兒子,那麼爲什麼將他收爲養子還十分愛重呢?
相傳他曾經在戰場上冒死救得晉王的性命,自此受到重視,跟隨左右。他跟隨義父征戰三十餘年,數次大敗敵軍,解除圍困,晉王去世後,他又輔佐新王殺伐十餘年,生擒敵國國主,消滅勁敵,爲後唐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當他攻破敵國國都時,國君非常高興,說“我能得到天下,全靠你的浴血奮戰,我應當跟你共同擁有天下。”能讓一代君主說出這樣的話,可見他勞苦功高,不是一般人能比擬的。於是進封爲太尉,君主特賜他金書鐵券,一時風光無兩。與所有武將的經歷相似,無限榮光的背後,承擔的是“功高震主”的隱憂。他一生征戰,部下衆多,軍中威望無人能及又幾乎沒有敗績,自然容易遭到猜忌。
李嗣源輔佐新主建立了後唐,而他自己是後唐的第二位皇帝,那麼他是不是真的想自恃功績取而代之?其實他作爲養子,自認沒有繼承大統的資格,於是數十年來都恪守本分,作君主手中的利劍,替主上掃平一切障礙。懷着這樣一顆赤誠之心立下的功勞,已經讓他到了封無可封,賞無可賞的地步。君主也確實覺得他功高難賞,故而有意不讓李嗣源領兵,希望這樣能維持穩定的君臣關係,如此於國於民都是有利而無害的。但這樣的願景沒過多久就被一次突如其來的兵變打破了,叛軍來勢洶洶,朝廷派兵鎮壓卻接連失利,爲了先輩打下的江山社稷,李嗣源只能再次出戰。他駐紮前線卻遭到挾持,有人妄圖利用他在軍中的威望與叛軍合謀,自立爲帝。
這讓他意識到朝廷其實內憂外患,他越發堅定了爲國除奸的信念,他尋了藉口逃出城外,卻讓原本平亂的將領懷疑,向皇帝污衊他與叛軍合謀,皇帝本身對他疑心甚重,聽了上奏更加加速了君臣關係的破裂,原本他懷着冤屈等待降罪,但部下建議他當面向皇帝解釋,可受到阻撓,皇帝仍舊認爲他有反心,經過多次猜疑,他已對曾經爲之效力的君主大失所望,於是終於聽從女婿的建議自立。從假自立被逼成真自立,也許在他的主上心裏,他從頭到尾都是一個意欲取代自己的人,不過這些都不重要了,因爲一個戰場長勝不敗的將軍即將轉變爲一代新帝。
李嗣源自立後,許多州郡負責的官員紛紛投靠他,可見他的威望。如此他兵力大增,有了與君主抗衡的資本。也許是大量州郡的叛變讓君主惶恐,之後君主決議御駕親征,穩定民心,與他一較高下,但他已佔的先機。令人唏噓的是,皇帝還沒等到親自打敗他就在自己軍隊的叛亂中死於亂箭之下。在那個戰亂的年代,叛亂叢生,在剿滅叛亂的過程中軍隊再生叛亂已成爲常事。皇帝已死,局面瞬間大亂,王室四處逃散。有人請他主持大局。雖然他已自立但還是安定局面,請太子回京繼位。這個舉動是否真心已不爲人知,畢竟之前的忠誠被消磨殆盡,他已擁兵與先帝對立。衆人紛紛勸進,被他拒絕,這拒絕裏有幾分真心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了。這場叛中叛的亂局,最終以他稱帝爲結束。這一場鬧劇,每個人都被大勢逼迫的走向了與初衷相左的位置,這其中每個人是否喜悅,不知,已知的是,一切已經不能回頭。
他是一個好皇帝嗎,也許是,在位期間,用人唯才,一年就使國庫充盈,百姓安居樂業。但到了晚年,他還是沒能擺脫作爲帝王的疑心病,次子驚懼之下率兵謀反。可嘆的是,他這一生,得是因叛亂,失也是因叛亂。他因爲叛亂纔有機會自立爲帝,晚年也是因爲叛亂,國家四分五裂。次子的叛亂,讓病重的他不久便去世。他死後三年,他的女婿聯繫外族叛亂,後唐滅亡。曾經是他的女婿勸他自立,最終也是女婿親手終結了後唐王朝。也許他原本不是戀棧權位之人,只是情勢所逼,走到了這個孤獨的位置,之後也是因爲這個位置的孤獨,讓他不敢相信任何人,造成了最終的悲劇。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