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縱觀石敬瑭的一生,如果沒有向契丹稱“兒皇帝”和割讓燕雲十六州,他可以稱得上是一代梟雄,但這兩件事卻讓他背上了千古罵名,被釘上了歷史的恥辱柱。而以漢人爲主的農業文明之所以能壓制遊牧文明,很大原因是中原王朝掌握了一個巨大的地緣優勢—燕雲十六州。

在中華文明長達數千年的傳承中,一直被一個羣體性敵人所威脅,它就是——遊牧民族,諸如上週之犬絨,漢朝之匈奴,唐朝之突厥等等。

雖然遊牧民族堅持不懈地騷擾內地,但往往都是被強大的中原王朝反覆按在地上摩擦。而以漢人爲主的農業文明之所以能壓制遊牧文明,很大原因是中原王朝掌握了一個巨大的地緣優勢—燕雲十六州。

燕雲十六州,包括今天的京津、山西部分地區及河北,從立體的地形上來說,這是橫在中國腹地和北方的蒙古高原之間的“天險”:西爲崇山峻嶺,北爲萬里長城。

我們都知道,中國的地形是北部爲平原,南部爲丘陵,而作爲古代的“坦克”,騎兵集團一旦突破北邊的天險地帶,面向黃河平原就是一馬平川,而這對以黃河流域爲主要根基的中原王朝無疑是致命的。

因此,在經濟、政治中心南移之前,燕雲十六州的軍事價值無比重要。但就是這樣一個關係到整個帝國命脈的戰略要地,卻曾被人拱手相讓,並使得中華文明走向了歷史的轉折。後世漢族王朝歷經千年也無力重現漢唐盛世,還兩度被遊牧民族入主中原。

這個被史書和無數文人批爲“民族罪人”、“遺臭千古”的人就是石敬瑭,但也有人說石敬瑭不是漢人,因此他所做的事不算背叛民族。

但無論是新舊五代史,均未記載“沙陀人”石敬瑭的沙坨名字,而舊五代史有指出,石敬瑭是西漢丞相石奮的後代,其祖輩流落到甘州,與當地人通婚。而從生物學上來說,Y染色體的遺傳具有穩定性,因此說石敬瑭是是漢人亦或混血漢人是沒毛病的。

石敬瑭從小沉默寡言,喜愛讀兵書,早年跟隨代州刺史李嗣源南征北戰,還成了人家的女婿。後來,石敬瑭輔佐李嗣源亂世中爭霸, 在其成爲皇帝后,石敬瑭更是擁有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尊貴地位。

李嗣源死後,石敬瑭配合李從珂奪得帝位,但君臣相互猜疑,石敬瑭在險裏逃生回到大本營河東後 ,借契丹之力謀反成功。

縱觀石敬瑭的一生,如果沒有向契丹稱“兒皇帝”和割讓燕雲十六州,他可以稱得上是一代梟雄,但這兩件事卻讓他背上了千古罵名,被釘上了歷史的恥辱柱。

事情發生在石敬瑭被後唐軍隊圍城的時候,當時太原城下被圍得水泄不通,雖然石敬瑭親自上城牆抵抗,穩住了人心,但城內糧草已經不足。

絕境之下,石敬瑭做出了狗急跳牆之舉: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求援 。而代價則是割讓燕雲十六州、每年進貢大量財物和向契丹稱“兒國”。

雖說在中國歷史上,中原王朝即便是在強盛如漢唐的時代,也都有過對外族稱臣、和親或納貢的情況。而五代十國那種混亂不堪的時期,離經叛道對統治者來說更是家常便飯。

但石敬瑭之所以遺臭萬年,重要原因在於他的割讓幽雲十六州之舉,對後世的影響極其重大。由於一直無法收復燕雲十六州,失去了抵擋北方遊牧民族的天險,中原第一次被外族長期染指。

而漢族正統宋朝只能偏居南方一隅,不僅被遼金壓得喘不過氣,後來還被蒙古入侵,華夏大地歷史上首次被“胡人”徹底統治 。

即便是明朝收復了燕地,但女真族也已經在白山黑水間壯大起來,“胡人不過百年運 ”的歷史也就此被終結。可以說,石敬瑭的這一聲“爸爸”直接改變了中原漢人王朝千年的命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