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上有很多人都說隋煬帝應該再等等,等國力強大之後再東征高句麗。隋煬帝東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種,分別爲:地緣政治、國力強盛、邊境壓力的減小。

大家好,我們的博易談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隋朝是歷史上一個非常短暫的王朝,隋文帝只用了很短的時間就將隋朝治理得井井有條,隋煬帝上位五年隋朝就已經進入了巔峯時期,但是在大業八年之後隋朝的國力開始由盛轉衰,並且一路走向失敗。那麼問題來了,隋煬帝東征到底對不對?隋煬帝東征失敗的原因到底是什麼?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了解一下這些問題。
東征的時代背景
網絡上有很多人都說隋煬帝應該再等等,等國力強大之後再東征高句麗。對此小編只想說隋煬帝應該等幾千年,等發明原子彈之後直接用原子彈轟高句麗。
可能嗎?不可能!人的壽命是有限的,而王朝的壽命也是有限的,隋煬帝根本就等不了。
我們經常說的一句話:“不知前因後果,不妄加評價”,歷史也是這樣,在不瞭解時代背景的情況下妄下結論就是赤裸裸的耍流氓。我們在分析東征的原因時一定要加入時代背景,不然就很容易被誤導。隋煬帝東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種,分別爲:地緣政治、國力強盛、邊境壓力的減小。
地緣政治
國力強盛
受制於400等毫米降水線的影響,農耕民族從黃河流域一直輻射至北疆,但是始終不能再向北前進一步,淺層次原因是北方遊牧民族的抵抗,但是更深層次的原因就是降水量的減少導致北疆的土壤並不適合農耕。因此400等毫米降水線就成了老天劃分的邊疆界限,降水線北邊就是遊牧民族,而南邊就是農耕民族。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戰爭打了兩千多年,漢與匈奴、隋唐與突厥、明與瓦剌,千百來年民族還是那個民族,只不過稱呼變了而已。
當北方的遊牧民族形成一個統一的政權時勢必會給農耕民族帶來巨大的壓力,因此農耕民族儘可能的避免北方形成一個統一的政權,漢朝分裂匈奴、隋朝分裂突厥,這些都是最明顯的代表。隋朝強大之後就通過金錢和刀兵將突厥分裂,但是周圍的吐谷渾、高句麗、東突厥、西突厥、契丹等政權仍舊威脅着邊境。如果他們仍舊是分裂狀態,那麼隋朝還可以逐個擊破,但是這一問題在隋煬帝時期發生了重大改變。大業三年,隋煬帝巡幸突厥可汗牙帳時發現了高句麗的使者。高句麗使者訪問突厥可汗,這就表明了高句麗和突厥是存在着邦交關係,甚至存在着軍事同盟關係。
結合歷史看,在南北朝時期高句麗就已經和柔然等部落有着軍事合作關係,而且高句麗曾經支持南朝北伐。南朝北伐跟高句麗有什麼關係?是友情嗎?是愛情嗎?都不是,高句麗能支持南朝北伐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利益!南北朝時期高句麗向南朝輸送戰馬來換取真金白銀,並且意圖北朝的河西之地。隋朝統一之後高句麗並沒有放棄謀取河西之地的念頭,仍舊小動作不斷。開皇十七年隋文帝賜高麗王璽書,其中就提到了禁止高句麗“驅逼靺鞨,固禁契丹”否則就出兵討伐。高麗不聽勸阻,並且在開皇十八年的時候帶着靺鞨部落的人侵犯遼西。隋文帝大怒,派楊諒率領大軍討伐高句麗,但是因爲隋軍犯瘟疫而高句麗也趁勢服軟,所以才停止兵戈。
所以當高句麗的使者出現在突厥時,隋煬帝十分敏感,因爲他意識到了高句麗謀取河西之心不死。高句麗謀取河西之心不死,而突厥又和隋朝有大仇,萬一這兩個政權合夥南下,那麼河西之地不保。隋朝首都在陝西,一旦發生戰事那麼非常不利於隋朝,因此隋煬帝決定在高句麗和突厥夥同犯境之前解決其中的一個。這種情況在歷史上也出現過,漢朝爲了避免匈奴和羌族夥同犯境打通了河西走廊,徹底將這兩大陣營分開。受制於地形地勢北伐突厥希望渺茫,楊廣決定東征高句麗。
俗話說得好:“打鐵還需自身硬”,隋煬帝東征也是一樣的,當東征的戰略確定下來之後隋煬帝就開始籌備東征。大家都知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東征是一場浩大的工程,所需要的糧草不計其數,這是需要經過長期準備的。因此從隋文帝東征之後隋朝就開始備戰,一直到大業五年的時候隋朝對高句麗的態度開始轉變。因爲大業五年的時候隋朝進入了巔峯時期,史書評價:“隋氏之盛,極於此矣”。大業五年是楊廣一生中的轉折點,在此之前楊廣繼承父業不斷得促進帝國的繁榮,而在此之後隋煬帝開始備戰高句麗。
在這裏我們要說兩件事,其一就是營建東都,首先隋朝時期人口增長非常快,關中的糧食已經養不活那麼多人了,遇到荒年皇帝都要去洛陽就食,爲了避免百姓餓死隋文帝就有意東遷,但是因爲事情太多了所以就耽誤了,而這一任務就教給楊廣了。楊廣繼位之後就開始着手營建東都洛陽,糧食問題是一個原因,還有一個原因就是高句麗越來越不安分了。河北邊境的壓力越來越大,爲了加強對河北的控制,遷都勢在必行。
其二就是開鑿大運河,東征後勤壓力非常大,所以要提前備戰。大運河可以把南方的糧食直接運到河北涿郡,而涿郡距離高句麗進了很多,後勤壓力減輕不少,此舉是要避免戰爭因爲後勤補給問題而失敗。當大運河鑿通之後隋煬帝乘坐龍舟直接通到涿郡,七天之後直接下開戰詔書,很明顯這條運河就是爲了開戰而修,根本就不是爲玩樂而修。戰略目標決定打誰,而國力強盛決定什麼時候打,此時兩者條件都成熟了,那麼開戰就是最合適不過的。當然也有人說可以等國力緩和一下再打,畢竟剛修了大運河。但是我要告訴你第三個東征原因,那就是外部壓力的影響。
外部壓力的影響
首先隋朝東征高句麗一定要避免其他政權摘桃子,因爲隋朝大軍都在東征,那麼西北的吐谷渾很有可能突襲陝西,而且突厥也有可能營救高句麗,雙方聯手舉殲隋軍主力。如果不處理好對吐谷渾、突厥之間的關係,那麼勢必會成爲掣肘之患。於是隋煬帝開始多次巡幸突厥牙帳,分裂了東、西突厥的關係。而且還聯合西突厥攻打吐谷渾,在雙方的聯手下吐谷渾滅亡,隋朝西北邊境的壓力驟降。之後又將西突厥一分爲三,可以說西北方向沒有什麼後顧之憂了。此時的外部壓力十分小,如果不抓住時機,那麼等高句麗與東突厥聯手,就會十分棘手。因此隋煬帝決定快刀斬亂麻,開始東征。在當時來看東征是對的,只不過東征失敗導致我們對東征的看法發生了變化。
三徵高句麗
大業六年,隋煬帝開始征討高句麗。
大業七年,隋煬帝開始讓工匠打造戰船,因爲工期緊所以晝夜施工,導致工匠死了三分之一的人。之後隋煬帝調兵遣將,湊了一百多萬人來東征。但是韓國史料《高麗古記》記載:隋煬帝以大業八年領二十萬兵,渡海來徵。這兩者之間數字相差太大,原因只有兩種,一種就是隋煬帝百萬大軍的說法可能摻水,另一種就是派重兵防止突厥偷襲。因此史學界也有一些人認爲隋煬帝第一次東征可能帶了百萬大軍,但是真正參加東征的人應該在三十萬之間,其他人有可能是負責後勤工作也有可能負責防衛突厥。
第一次東征
大業八年三月,隋軍抵達遼河,並且開始東征。
隋煬帝下令兵分三路,任何一路有軍事行動都要通報,不允許爲了搶功而孤軍深入。而且此次行爲是弔民伐罪,一旦高句麗投降就不準大肆殺戮。
之後隋軍包圍了遼東城,守城士兵聲稱投降,隋軍不敢擅自定奪所以請隋煬帝定奪。這一來一去耗費了大量時間,而這種情況不止一次出現,導致隋軍一個多月都沒有攻下遼東城。
來護兒率領水軍進攻的時候並沒有等到其他水師會合就孤軍深入,導致水軍大敗。
宇文術率領九軍攻打平壤,但是在返回的路上遭到了高句麗的追擊,導致九軍敗退至鴨綠水。
三軍不順導致第一次東征失敗,而與此同時國內爆發了農民起義,隋煬帝趕忙派兵鎮壓。
第二次東征
大業九年隋煬帝開始第二次東征,這一次死磕遼東城二十多天,傷亡慘重但是並沒有進展。
而與此同時國內爆發了楊玄感叛亂,隋煬帝分析利弊之後決定放棄東征回國平叛。高句麗趁勢追殺,導致隋軍殿後部隊損失慘重。
第三次東征
大業十年隋煬帝開始第三次東征,高句麗國王感覺人困馬乏,所以就選擇投降了。來護兒雖然主張繼續進攻,但是隋煬帝決定退兵。之後高句麗再次反叛,楊廣又開始謀劃在此東征,只不過沒有成功就已經死了。
東征分析
其實第二次東征和第三次東征已經沒有什麼意義了,在國內意見那麼大的情況下就不應該東征,但是自負的楊廣還是選擇了東征。第二次楊玄感叛亂導致隋煬帝撤退,而第三次隋煬帝撤兵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國內壓力太大了,所以見好就收。高句麗多年積攢的老本在第一次東征時就已經耗得差不多了,如果隋煬帝在第二次、第三次東征的時候堅持攻打高句麗,那麼他也有可能成功。但是國內的矛盾不支持他東征了,他必須趕緊帶兵回去鎮壓那些野心家以及農民叛亂。縱觀隋煬帝東征,他主要過錯就在第一次東征,如果第一次東征沒有失敗那麼也不會有那麼多事。爲什麼第一次東征會失敗?我們分析一下原因。
1:統治階級內部矛盾
隋朝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十分嚴重,在當時主要分兩個陣營,其一就是以八柱國爲首的關隴貴族,其二就是以蘭陵蕭氏爲首的江南士族。隋朝靠關隴貴族而統一天下,但是歷朝歷代統一天下之後都會裁軍,然後大力改善民生,隋朝也也不例外,一方面打壓關隴貴族另一方面頒佈科舉制,重用江南士族。隋煬帝上位之後這種情況更嚴重,因爲隋煬帝的妻子出身於蘭陵蕭氏。 在這種情況下關隴武人集團與江南士族集團的矛盾越來越大,來護兒孤軍深入就是想要搶佔功勞,最終導致水師大敗。隋煬帝爲什麼下令三軍任何軍事行動都要彙報?其目的就是擔心將軍會因爲搶功而導致失敗,但最終可怕的事情還是發生了。之後楊玄感的叛亂也是一個代表,官僚階級的矛盾激化到要用戰爭來解決,可見隋朝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有多深。
2:將軍受到掣肘
隋煬帝禁止將軍擅自行動,並且在高句麗投降之後不準將軍用兵,這就導致了包圍遼東城二十多天都沒有攻下遼東城。很多時間都浪費在前線報信給隋煬帝身上了,而高句麗一會投降,一會開戰,對隋軍的缺點拿捏得十分準。在這種情況下將軍的自我發揮受到了嚴重掣肘,而長期陷入戰爭泥潭導致後勤壓力越來越大,而後勤的壓力終究還是要轉移到百姓的賦稅身上。因此長期的戰爭導致百姓的不滿,國內爆發了農民起義。
至於對高句麗瞭解不詳細以及將軍的戰術失敗已經算次要原因了,自古以來戰爭多數都是輸在廟堂之上,統治階級的矛盾不能妥善解決就會導致官僚階級的分裂。長期陷入戰爭泥潭勢必會給財政帶來巨大的壓力,同樣這個壓力也在百姓身上。長此以往必定會導致農民起義軍的出現,而隋軍兩線作戰只會加速自己的死亡,只能放棄東征選擇鎮壓農民起義。
總結
基於複雜的情況,東征並沒有錯。但是東征的失敗改變了我們對東征的看法,認爲隋朝東征是不理智的。隋煬帝在戰略上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在戰術以及政策上問題十分嚴重。尤其是當國內百姓都反對東征的情況下仍舊強行發動第二次東征,這無異於作死。李世民東征也失敗過,但是李世民能很好的吸收教訓,然後伺機東征。這就是兩個人的區別,同樣的事情但是不同的結果。隋朝的東征影響非常大,直接導致隋朝滅亡,楊廣被殺。唐朝的皇帝也拿隋煬帝做反面典型,每當皇帝要御駕親征或者大興土木的時候大臣都會拿隋煬帝說事,這也算隋煬帝的一個間接警示的作用吧。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