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叶永烈的同学可能想说的是,叶永烈毕业后没有从事与化学有关的专业工作,而是搞了写作。据新京报曾报道,叶永烈对记者说:“我觉得,作家就是作家,前面最好不要加定语。

据新京报曾报道,叶永烈对记者说:“我觉得,作家就是作家,前面最好不要加定语。”我觉得这话说得非常好。好就好在朴实无华,实实在在,不掺假。比如,一个作家著名不著名,不是在“作家”二字前加上“著名”就著名的。

真正的名作家不需要在名字前加“著名”二字。5月15日,多家媒体报道,作家叶永烈于2020年5月15日上午在长海医院去世,享年80岁。看到该消息,想起的是小时候读过的《十万个为什么》,想说的是一路走好!感谢您写了那么多优秀作品!

叶永烈先生 图片来自新京报

作家的存在价值就是为人类提供了作品。而其作品又给人类提供了宝贵的精神食粮,给了我们理解世界、生活和生命价值的热爱、思想、感情、认知、想象和对文明生活的追求。作家通过作品中的语言表现心灵世界,并影响读者的心灵世界。

叶永烈的写作经历告诉我们,爱好和选择成就人生!小时候读《十万个为什么》,心中有过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我不爱看科学课课本,而是爱看《十万个为什么》,为什么我不爱学化学课,却愿意从《十万个为什么》中接受化学知识?

科普作品形象生动,语言生活化,读科普作品不需要考虑考试。而课本知识过于抽象化逻辑化,学了还要没完没了地考试。考得好,老师、学校、家长表扬,考不好不说老师批评,家长还要惩罚,同学还会嘲笑。但要升学就得学好课本。

这真是矛盾的事情。至今我还在想,如果我们的课本编者能编出让学生一看就爱不释手的课本,那该多好。这当然是幻想。事实上,我还没见到一本这样的课本。课本变得让学生不爱读,一定是有客观原因的,毕竟课本要有知识的系统性。

我还是希望我们的时代能创造出经典的课本。这样的课本让学生喜欢,人们愿意保存或者收藏。而不是学生用完就扔掉,就送进废品收购店,就再也不想看它一眼。经典的课本至少是学生喜欢的,而不是把它仅仅当作课堂中学习用的工具。

媒体消息称,叶永烈从11岁起发表作品,19岁写作第一本书,20岁成为《十万个为什么》的主要作者,21岁写出《小灵通漫游未来》,出版180多部著作。而新京报此前发布的报道称,截止1999年,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叶永烈50卷的文集。

5月15日,新京报发布《叶永烈12年前专访:作家就是作家,前面不要加定语》。该报道介绍,叶永烈从小爱好文学,考上的却是北大化学系。毕业后叶永烈并未从事与化学相关的工作,而是走上了写作之路。

叶永烈曾对记者说:我们的系主任严仁荫教授说,我白教你了!还有很多同学骂我是化学系的“叛徒”,但是我觉得这是一个好事情。另外,叶永烈还对记者说:我写作无计划,人生也无计划,总是审时度势来定,可能我的选择都很勇敢。

看到“叛徒”二字加的是引号,明白了啥意思。这不是真骂。叶永烈的同学可能想说的是,叶永烈毕业后没有从事与化学有关的专业工作,而是搞了写作。对学习化学,从事与化学有关的同学来说,这多少有点遗憾。

一个人具有多元发展的潜能。那种学什么专业就非得干什么专业工作的观念该是改一改了。对叶永烈来说,即便做与化学有关的工作也一定能做好。只是他更喜欢文学,喜欢读书和写作,最终走上了写作之路——爱好和选择成就人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