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郭松齡已經穩贏的局面下,日本果然出兵了,先是佔據了南滿鐵路附屬地,之後牽制住郭松齡,然而就在刀快架到張作霖的脖子上時,日本把握住了刀,隨後提出了條件,以此逼迫張作霖簽訂新的賣國條約,作爲擋刀的條件。由於日本方面的出兵,郭松齡本來穩操勝卷,但這一下子勝率直接下降到百分之50,之後馮玉祥見狀,日本都參與進來了,隨即掉轉槍頭,此時的郭松齡勝率再降百分之25,而本來聯合的李景林也開始不動了,開啓了觀望模式,於是乎這一下子郭松齡基本零勝率,最終導致兵敗。

郭松齡的7萬大軍兵臨瀋陽城下,結果還是失敗了,“變數”有幾點

對於郭松齡的兵敗一事,直接影響到了歷史軌跡,正因爲郭松齡這一兵敗,北方軍事力量的佈局情況也發生了巨大變化,那麼問題是郭松齡的7萬大軍都打到了瀋陽城下面,結果還是失敗了,這其中到底有發生了什麼變數?


郭松齡自舉起伐奉的旗幟之後,一路攻城略地,數次告捷,而張作霖面對郭松齡這一士氣,也火急火燎的撤軍,之後企圖用地形來阻止郭松齡大軍繼續前進,然而面對來勢洶洶的郭松齡,張作霖的奉軍還無招架之力。


連山戰役之後,張作霖如同兵敗山倒,郭松齡繼而越戰越勇,兵分兩路,一路朝向營口,另一路直逼瀋陽。張作霖看到郭松齡這是要把自己往死裏逼,所以急忙逃到大連。此時的郭松齡可謂是穩操勝卷,但令他沒有想到是事情發生了。日本方面在東三省可謂是煞費苦心,不僅對三省的投入經濟建設,還大量從日本移民,企圖建立國中國,所以試想一下,如果張作霖垮了,那麼日本的北滿政策處於停滯乃至是消亡之狀態,所以日本方面出手了。


由於日本的方面的武裝干預,郭松齡面對的困難也可想而知。隨即日本就在瀋陽地區集結兵力,然後急電一封給了日本外交相幣原喜重郎,在張作霖危險困境之時出手,此舉雪中送炭,希望能夠得到張作霖的支持,當然日本也是最先考慮到自己在東北境內的利益關係。


在郭松齡已經穩贏的局面下,日本果然出兵了,先是佔據了南滿鐵路附屬地,之後牽制住郭松齡,然而就在刀快架到張作霖的脖子上時,日本把握住了刀,隨後提出了條件,以此逼迫張作霖簽訂新的賣國條約,作爲擋刀的條件。

日本提出的條件有日本臣民在東三省和東部內蒙古,均享有商租權,還有間島地區行政權的移讓,以及吉敦鐵路的歸屬,而這一些條件就和當初袁世凱簽訂的“二十一條”一樣,無不是賣國行爲,張作霖怎麼答應?刀都架在脖子上面了,只能答應了,他張作霖也是一步一個腳印纔有今天的地位,他也算不上正人君子。


由於日本方面的出兵,郭松齡本來穩操勝卷,但這一下子勝率直接下降到百分之50,之後馮玉祥見狀,日本都參與進來了,隨即掉轉槍頭,此時的郭松齡勝率再降百分之25,而本來聯合的李景林也開始不動了,開啓了觀望模式,於是乎這一下子郭松齡基本零勝率,最終導致兵敗。

其實郭松齡當初如果不分兵,這一場戰役或許還有機會,只可惜歷史沒有如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