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英語老師聊天。他說,他讀《論語》,論語裏多條說到《詩經》,讀《荀子》,荀子裏也是多處出自《詩經》,《大學》《中庸》等經典沒有哪一本書不說到《詩經》的。

我說,《大學》全文兩千餘字,直接引自《詩經》之句多達12處。《中庸》引用達15處。《論語》中提及引用《詩經》之處達18條,在孔子看來,《詩經》不僅是美的評價標準,更是對學生、官員們測評的一個工具。《孟子》一書中共引用《詩經》之語35處,其中孟子引用原句31處,其他人引用4處。詩經於孟子,是知識儲備庫,理論來源之一,也是他“與民同樂”觀點的起源。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當時能讓這些人蔘考的典籍不像今天這麼豐富,所以多聚焦在《易》《詩》《書》上。

因爲是瞭解民生,所以,不管是讚揚聲,還是抱怨聲,甚至反對聲在《詩》中都有體現,譬如,戰爭詩中,讚美詩較多,而表現反戰情緒、士兵消極抱怨的詩也有多篇。

那些反對的詩也編入其中,說明我們中國的祖先們自古就有大格局。

中國自古就有聖君聖臣的追求。當皇帝的就朝着聖君目標發展,當大臣的就朝着聖臣方向發展,每個人心中看待事物都有客觀性、全面性、發展性做支撐。采詩官都是朝廷大官,看到不足,不是去迴避,而是去面對,情況也如實彙報給天子。

譬如哪些?

“執子之手,與子偕老”應該很熟吧,牽着你的手,和你一起老去。就出自《邶風·擊鼓》,這首詩就是一首叫怨的戰爭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