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历史事件、还原历史真相!评说历史趣事、为你解密中国各朝代历史!有趣的历史故事、民间野史、古史杂谈,述古道今!让您了解有趣的历史放松心情,吸收历史精华掌控自己人生,无往而不利!我们的每条解密都会做到有理可言、有据可依,我们是一部非常具有参考价值的历史解密档案!

他对自己的部下说,有三件事情,自己到死都想不通:一是我为什么那么傻,要在新安镇等待第44军两天;二是我在新安镇等两天之久,为什么不知道在运河上架设军桥;三是李弥兵团既然以后要向东进攻来援救我,为什么当初不在曹八集附近掩护我西撤。

或许在他看来,只要这其中三件事情,哪怕有了一件事情发生了变化,自己的结局也不会如此地凄惨。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第一件事情:黄百韬为什么要在新安镇等待第44军两天?

对于这个问题,黄百韬可能是身不由己,原来44军是准备冲海上逃回徐州,但是国民党最高层临时起意,让其放弃了从海上逃跑的策略,选择了先于黄百韬兵团会合,再一起回到徐州。

不知道这样的改变,是出自于国军那个高层的意思,但是最终的结局不仅葬送了44军,还让黄百韬兵团陷入了重围。

那么,黄百韬不等44军可以么?如果在这里是邱清泉,胡琏这样的嫡系部队,那么这样做是可行,即便是44军全军覆没,蒋介石也拿他们没办法。

但是黄百韬的出身比较复杂,并不是蒋介石的嫡系,他最早在北洋军阀当官,后来被国民党收编,直到抗战快要结束的时候才在顾祝同的提携下升任了25军军长。

作为一个杂牌军的将领,黄百韬的心里明白,自己等不等44军,其实都是自己不想要的结局。其实在之前孟良崮战役里,他也在自己不情愿的情况下,去增援张灵甫,让自己部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但是他不得不去增援,没有后台的他,只能够听任别人的摆布。

在淮海战役里,他得到的命令是向徐州方向撤退集结,然而半路杀出来的44军让其错过最佳的撤退时间,可以这么说,在新安镇的这两天关系到他的生与死,他不是不明白,而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得。

第二件事情:在新安镇等两天之久,为什么不知道在运河上架设军桥

对于这件事情,估计黄百韬事先有想到,但是在他的潜意识里,却不知道派谁去做这种苦差事儿,虽然自己在名义上掌控着五个军十个师共计十万人,但是这些人大多数都是各个战场上败退下来的残兵,建制混乱不说,还互相猜忌,生怕自己吃亏,别人占了便宜。

11月下旬的苏北地区,早已是寒冷刺骨,估计谁也不想要下河去搭建浮桥吧!

黄百韬是一个好人,能够接纳各色人等,但是他的杂牌军身份,让其威信不足,难以真正调动不属于自己的军队。

更为重要的是,根据相关的治疗,黄百韬的指挥部曾经跟国民党高层说过搭桥这件事,高层的答复说这件事情由他们来做。对于向来将上级命令和承诺奉为圭高的黄百韬来说,就真的将自己全部身家性命交给了不靠谱的上层。

第三件事情:李弥兵团既然以后要向东进攻来援救我,为什么当初不在曹八集附近掩护我西撤。

国军内部派系林立,向来奉行的是“盟军有难,不动如山”、“各人自扫门前雪”这样的策略,这样的事件又不是第一次发生了。在孟良崮的时候,就发生了李天霞部故意不增援的事情,不知道黄百韬是不是觉得自己在别人有难的时候,自己努力去增援,同样会换来别人的增援和支持。那他要是真的这样想,就真的是太幼稚了。

李弥兵团一直奉行的就是逃跑主义路线,从抗战时期就是这个样子,在解放战争中更是将其发挥到了极致。然而可笑的是,像李弥这样的人最后还得到了蒋介石的嘉奖,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那么,黄百韬有没有法子逆天改命呢?当然有的。那就是弃暗投明,离开那个混乱不堪,腐化到了极点的组织,这样就能够保住自己的性命。但是他能够这样做么?对于一个旧式军人来说,心里面可能很难接受吧!所以他最后选择了死亡,也算是一条汉子。

小结

由此看来,黄百韬的死,不是他后悔的三件事情没做,而是死于高层的胡乱指挥和安排,才让其走上了绝路。在其最后的生命时光里,黄百韬的所作所为,至少是一个合格的军人。大家说是吗?

参考资料:《黄百韬兵团碾庄圩覆灭记》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品酒、酌茶、读史、看天下,我们伴您做有智慧、有品位、懂生活的人。我们严肃,但不乏味;我们客观,但不迂腐。历史大事、名人生卒、深度分析、多角度解读,我们一直在这儿望眼欲穿的等着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