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祕歷史事件、還原歷史真相!評說歷史趣事、爲你解密中國各朝代歷史!有趣的歷史故事、民間野史、古史雜談,述古道今!讓您瞭解有趣的歷史放鬆心情,吸收歷史精華掌控自己人生,無往而不利!我們的每條解密都會做到有理可言、有據可依,我們是一部非常具有參考價值的歷史解密檔案!

他對自己的部下說,有三件事情,自己到死都想不通:一是我爲什麼那麼傻,要在新安鎮等待第44軍兩天;二是我在新安鎮等兩天之久,爲什麼不知道在運河上架設軍橋;三是李彌兵團既然以後要向東進攻來援救我,爲什麼當初不在曹八集附近掩護我西撤。

或許在他看來,只要這其中三件事情,哪怕有了一件事情發生了變化,自己的結局也不會如此地悽慘。事情真的是這樣嗎?

第一件事情:黃百韜爲什麼要在新安鎮等待第44軍兩天?

對於這個問題,黃百韜可能是身不由己,原來44軍是準備衝海上逃回徐州,但是國民黨最高層臨時起意,讓其放棄了從海上逃跑的策略,選擇了先於黃百韜兵團會合,再一起回到徐州。

不知道這樣的改變,是出自於國軍那個高層的意思,但是最終的結局不僅葬送了44軍,還讓黃百韜兵團陷入了重圍。

那麼,黃百韜不等44軍可以麼?如果在這裏是邱清泉,胡璉這樣的嫡系部隊,那麼這樣做是可行,即便是44軍全軍覆沒,蔣介石也拿他們沒辦法。

但是黃百韜的出身比較複雜,並不是蔣介石的嫡系,他最早在北洋軍閥當官,後來被國民黨收編,直到抗戰快要結束的時候纔在顧祝同的提攜下升任了25軍軍長。

作爲一個雜牌軍的將領,黃百韜的心裏明白,自己等不等44軍,其實都是自己不想要的結局。其實在之前孟良崮戰役裏,他也在自己不情願的情況下,去增援張靈甫,讓自己部隊遭受了巨大的損失,但是他不得不去增援,沒有後臺的他,只能夠聽任別人的擺佈。

在淮海戰役裏,他得到的命令是向徐州方向撤退集結,然而半路殺出來的44軍讓其錯過最佳的撤退時間,可以這麼說,在新安鎮的這兩天關係到他的生與死,他不是不明白,而是啞巴喫黃連,有苦說不得。

第二件事情:在新安鎮等兩天之久,爲什麼不知道在運河上架設軍橋

對於這件事情,估計黃百韜事先有想到,但是在他的潛意識裏,卻不知道派誰去做這種苦差事兒,雖然自己在名義上掌控着五個軍十個師共計十萬人,但是這些人大多數都是各個戰場上敗退下來的殘兵,建制混亂不說,還互相猜忌,生怕自己喫虧,別人佔了便宜。

11月下旬的蘇北地區,早已是寒冷刺骨,估計誰也不想要下河去搭建浮橋吧!

黃百韜是一個好人,能夠接納各色人等,但是他的雜牌軍身份,讓其威信不足,難以真正調動不屬於自己的軍隊。

更爲重要的是,根據相關的治療,黃百韜的指揮部曾經跟國民黨高層說過搭橋這件事,高層的答覆說這件事情由他們來做。對於向來將上級命令和承諾奉爲圭高的黃百韜來說,就真的將自己全部身家性命交給了不靠譜的上層。

第三件事情:李彌兵團既然以後要向東進攻來援救我,爲什麼當初不在曹八集附近掩護我西撤。

國軍內部派系林立,向來奉行的是“盟軍有難,不動如山”、“各人自掃門前雪”這樣的策略,這樣的事件又不是第一次發生了。在孟良崮的時候,就發生了李天霞部故意不增援的事情,不知道黃百韜是不是覺得自己在別人有難的時候,自己努力去增援,同樣會換來別人的增援和支持。那他要是真的這樣想,就真的是太幼稚了。

李彌兵團一直奉行的就是逃跑主義路線,從抗戰時期就是這個樣子,在解放戰爭中更是將其發揮到了極致。然而可笑的是,像李彌這樣的人最後還得到了蔣介石的嘉獎,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那麼,黃百韜有沒有法子逆天改命呢?當然有的。那就是棄暗投明,離開那個混亂不堪,腐化到了極點的組織,這樣就能夠保住自己的性命。但是他能夠這樣做麼?對於一箇舊式軍人來說,心裏面可能很難接受吧!所以他最後選擇了死亡,也算是一條漢子。

小結

由此看來,黃百韜的死,不是他後悔的三件事情沒做,而是死於高層的胡亂指揮和安排,才讓其走上了絕路。在其最後的生命時光裏,黃百韜的所作所爲,至少是一個合格的軍人。大家說是嗎?

參考資料:《黃百韜兵團碾莊圩覆滅記》等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品酒、酌茶、讀史、看天下,我們伴您做有智慧、有品位、懂生活的人。我們嚴肅,但不乏味;我們客觀,但不迂腐。歷史大事、名人生卒、深度分析、多角度解讀,我們一直在這兒望眼欲穿的等着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