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讀書話生活

書的殿堂

記得曾經有人跟我說過,這個時代,文學寫作不火了,它不再是生活的主要內容,而只是飯後甜點,或者喝下午茶時的談資。因爲科技時代的到來,人們忙着學習生活技巧,忙着工作賺錢,忙着研究人工智能大數據,忙着將自動化、智能化帶入千家萬戶。在科技智能、金融股票、健康娛樂等等這些每個能給人生活帶來實實在在好處的行業領域的興盛的情況下,看似只能作爲精神食糧的文學寫作處在極度冷門和尷尬的位置。

即使是花朵們從小便被教育要好好寫文章,寫的卻不是自己內心最心甘情願的想法,而是按照固有的模子堆積出來的“命題文”,只會在考試的時候被逼無奈才硬是擠破腦袋湊出一篇來。我自己當年如此,外甥也是如此,端起書本就打瞌睡,拿起紙筆就沒精神,寫文章就像是要歷經一場精神的煉獄。

自媒體時代的到來,似乎對這一境況有所改善,加上仍有一些人除了物質,還有精神上的需求,於是讀書的人多了,寫文章的人也多了。因爲寫的文章可以通過網絡被千萬大衆所看到,無論是否被點開閱讀,至少給了它一個展示自己的機會。然而這種改善仍是杯水車薪,文學寫作的冷門地位依舊沒有被撼動。

書的魅力

但是現在的我認爲,文學創作不會就此終結,它既能被人類從無知到有知一步步被創造出來,本身便具有了人類的特性,只會隨着人和時代的改變而被改變,以新的面貌出現,卻不會消散。它代表的是人的思想和精神世界,只要這個世界還有人存在,人還存在思考,人類還在傳承,文學創作就不會結束。


我對文學寫作的看法

先說說寫作

寫作對於現在很多人來說,是件困難的事,寫一兩句話尚可,完整組織一篇文章出來卻難如登天,也沒那個耐性去安安靜靜地寫幾個小時。有時間不如忙工作,學點技能,又或是出門放鬆一下,何必在這晦澀的事情上浪費時間,而且也得不到什麼好處。

寫作

可是在我看來,寫作有很多獨特的好處。

  • 首先,寫作能養成人的堅韌和耐性。

寫文章是件能磨練人心性的事,往往一篇文章從構思成型到寫完整需要花費數小時甚至上天的時間,期間遇到需要查找的字句或信息還需要更多的時間,這就給人的身體和思想帶來了一定的考驗。能寫文章甚至寫書的人大都是能堅持和有耐心的人,才能將一點點的文字積累起來,形成一座知識的高山,展現給他人。多想想,多寫寫,會讓自己對於堅持越來越有自信,而這種影響是可以擴展到其他任何事情上的。如果能在寫作上將自己訓練的足夠持久,相信面對其他的事堅持下去也不在話下。

  • 其次,寫作能訓練自己如何將內心的想法轉化爲實際成果。

人相對於其他動物最大的特色之一便是強大的思考能力,如今異彩紛呈的世界,正是一代又一代能人巧匠將思考付諸於現實的結果。

寫作便是其中一個將內心情感、想法、想象力付諸於實際成果展示的過程。人的情感中有悲傷,有憤懣,有喜悅,有感動,光在狹小的心房想想還不夠,寫作便是一個良好的宣泄通道,將這些情感散發出來,可以讓好的情感感染他人,讓壞的情感煙消雲散,心中暢快;當某個時刻腦海中突發奇想,有了奇思妙想,或者其他深刻的感受,用手或者筆記錄下來再加以發揮,便是一篇佳作,中華歷史上千百年的詩詞名賦便是如此來的。

  • 再者,寫作還能鍛鍊人的整合總結能力。

我們每時每刻的想法和生活都是零碎的,“活在當下”指的也是人時時刻刻都是活在眼下的時間當中,面對的環境不同,時時的想法也就不同。但是,生活和工作中往往需要我們寫出一個長篇完整的作品,無論是工作中的文案策劃報告總結,還是生活上與人交談、家庭教育,沒有系統的整合總結能力是完全不行的。

而寫作可以鍛鍊人的整合總結能力,一篇文章下來需要我們將各種零散的信息整合到一起,無論是內涵,還是架構,都要能通順而又深刻。如果你一開始要花費幾個小時甚至幾天時間去構思一篇成型的文章,到最後只需幾分鐘甚至十幾分鍾完成,那麼在以後面對各種不同情況,都能出口成章,妙語連珠。

寫作解決生活的“斷崖”

  • 最後,寫作是一種最自由而又廉價的改變自己的方式。

不像其他需要付出一定物質代價的方式,寫作顯得極其自由而又廉價,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自由調整,也可以利用自己的零散時間,也沒有人去限制自己發揮,可利用的資源還無限豐富而廣闊,唯一需要付出的代價便是自己的堅持,這對於想要以最小的代價磨練自己或者孩子的人來說,無疑是最佳途徑。

當然,寫作依舊是能賺錢的,好的作家的價值不亞於市場上身價不菲的企業家,完全看個人能力大小,走好寫作之路的話,無疑給人生又加上了一道安全保障。


再談談文學。

儘管已經畢業工作幾年,多的是穿梭在繁忙的工作和細碎的生活中,但每當捧起書,讀讀詩詞歌賦,看看名著散文,往昔讀書時縈繞在身邊的那種文學美感還是能立馬浮現在心頭的。

在我眼中,文學能帶給人三樣東西。

  • 一是過人的知識積累

當我們在與人交談的時候,爲什麼有些人能侃侃而談,引經據典,博得衆人喝彩;而有些人張口結舌,半天憋不出一個字來,讓自己難堪,這是知識積累的差別所在。經常出現在電視鏡頭前的幾大主持人董卿、撒貝寧、汪涵、何炅等等,主持節目的時候無不胸有成竹,妙語連珠,甚至接手文化類的節目也毫不慌張,這是他們文學知識能力儲備足夠所帶來的自信;而歷史上任何一個文學大家無不是隨時隨地能夠旁徵博引,名句名言信手拈來,這都是知識積累的力量。

當我們知識足夠多的時候,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中,無論是要說還是要寫,這些都不會成爲問題。英國哲學家培根曾說:“知識就是力量”,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花香書也“香”

  • 二是高人一等的眼界和思想

儘管上學讀書成了現代小孩最普遍的成長方式,但興許大多數人上學的目的就是爲了以後能夠順利畢業,找到好工作,這與歷史上讀書人寒窗苦讀數十年,只爲一朝中舉進入仕途的目的一樣。

只是他們忘了,上學讀書還有一個更大的益處,那就是培養人高人一等的眼界。這一特點在近現代史中體現得尤爲明顯。在社會一片混沌雜亂、衆人愚昧的情況下,是知識分子率先清醒過來,借用知識所帶來的眼界,破開重重迷霧,帶領衆人從水深火熱中將自己和民族解救出來。我們偉大的毛主席也愛看文學書籍,從書中的世界看現實世界,比如他看《紅樓夢》,就將其中的社會人民矛盾借鑑到現實當中來,當別人還停留在淺層的生活問題上時,他早已將目光放在了整個社會民族階層,這是文學知識成就了一個領導開闊而遠大的眼界。

即使是現代,讀書學習文化知識也不只是爲了給自己找一條平坦的生活之路,更可以將我們從愚昧中解放出來,瞭解歷史,瞭解古人的思想,借古思今,將其中的所感所悟結合到實際中相輔相成,互相促進。換個角度,其實這也是一種變相的提高生活質量的途徑,眼界高了,生存的能力也自然加強了。

  • 純潔的靈魂和獨特的氣質

北宋文學家蘇軾在詩《和董傳留別》中有言:

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

說的是當一個人飽讀詩書、學識淵博的時候,便會表現出文人的優雅舉止和風度翩翩,蘇軾本身便是一個帶給人舒爽的文豪詩人,這是文學給人帶來的靈魂和氣質上的“香氣”。在歷史大舞臺上出現過的女子不少,但最讓人傾心和喜愛的卻是那些文學女大家,比如李清照、蔡文姬,民國時更是數不勝數,像林徽因、張愛玲,雖不見得本人容貌形象,但從其作品字裏行間,一股沁人心脾的芬芳嫋嫋傳出,讓讀者沉醉,立刻便喜愛上了她們,這是文學帶來的魅力。

有氣質的讀書女孩

生活中讀書多的人,無論是與其交談還是相處,都是一件令人愉悅的事,因爲他們不僅思想單純、正直,而且自帶氣質,比如愛讀書的男孩讓人覺得和藹親切,愛讀書的女孩讓人感覺安靜舒適,這都是文學所帶來的靈魂和氣質的昇華。


從我親身經歷來看,即使我們的生活看似遠離文學,其實更是離不開文學。

一方面是就像八卦中的陰陽結合,生活中各個領域其實也是相輔相成而不是完全分開對立的。比如搞數理科研的人,即使整日的生活工作都是在與數據打交道中度過,也需要適時讀書,從文學中得到休憩,獲取力量,增長見識;另一方面,生活中多有需要利用文學知識的時候,比如宣傳策劃、公司徵文等等,一個文學知識儲備足夠強大的人絕對會成爲首選對象,而且朋友同事相處時,這樣的人容易成爲焦點,萬衆矚目的對象;有時候,在某個領域找不到答案的時候,換成文學的角度,或許能得到非凡的靈感。

文學中的時光

最後還有,我想象着,當幾年後,小朋友跑過來問我“詩仙詩聖是誰?”、“唐宋八大家是誰?”、“怎麼去寫文章?”、“《平凡的世界》中講的是什麼?”的時候,我能自如地給她解答,而不是一臉懵逼、訕訕迴避。我想,這纔是我專注於文學領域寫作的另一個最大的目的。這個目的,無關乎金錢和自己,僅是一份愛和責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