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劍》在淮海戰役第二階段作戰中,李雲龍率領華野二野轉守爲攻,一心想幹掉老對手楚雲飛的第五軍第89師,夜襲加“斬首行動”全部用上了。楚雲飛自然不甘示弱,兩次成功逃脫了李雲龍對師部的襲擊,在夤夜撤退的路上,楚師長大罵友鄰部隊第74軍是“五萬頭豬”,輕鬆的就被解放軍完全消滅,害得戰場形勢逆轉。要知道,第74軍的前身“整編第74師”可是國軍五大主力之一,第89師有什麼資格瞧不起人家呢?

我們知道這個故事其實來自之前的萊蕪戰役,是王耀武怒罵黃埔一期李仙洲的,之前也曾經撰文介紹過,本文着重介紹一下,楚雲飛這個“美械王牌”第89師的戰史原型。抗戰時期的“鐵馬雄師”第五軍最早的番號是新編第十一軍,創自號稱“國軍裝甲兵之父”的徐庭瑤手中,到杜聿明任軍長時經過調整下轄三個主力師:戴安瀾第200師、邱清泉新編第22師和鄭洞國榮譽第1師,加上軍直屬的戰車團、炮兵團等特種兵部隊,兵力確實達到過近50000人。
第五軍是重慶軍委會直屬的戰略預備隊,1939年“崑崙關大捷”時第五軍就是這樣的作戰序列。經過兩次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和所屬部隊變動,以榮1師爲基幹組建了第八軍,以新22師爲基幹組建了新六軍,到抗戰勝利時第五軍所轄三個師分別爲第200師、第45師和第96師,1946年6月縮編爲“整編第五師”,所部三個師更改番號爲同數字的整編旅,與整74師、整11師、新一軍、新六軍並稱“五大主力”。1948年整編師再次恢復爲軍,軍長熊笑三中將,隸屬於邱清泉的整編第五軍(兵團級建制),可以看出此時第五軍的骨幹只剩下第200師。

1948年8月,在南京召開的“軍事檢討會議”上決定組建正式的機動兵團,其中整編第五軍爲基幹建立第二兵團,下轄第5軍、第12軍、第70軍、第74軍、第100軍、新編第21旅、獨立騎兵旅共12萬人,司令官爲杜聿明中將,不久杜被調往東北,邱清泉接任兵團司令官。11月參加淮海戰役,第100軍被調換成第116軍,其他部隊繼續在第二兵團指揮之下。
所以《亮劍》是源於軍史高於軍史,因爲重建後的第74軍確實在第二兵團序列內,與楚雲飛師所屬的第五軍也確實是“友軍”。既然《亮劍》把楚雲飛的第89師設定爲第五軍的王牌美械師,其實只能是第200師,這個師不僅是第五軍更是第二兵團的主力,在救援黃百韜的徐東作戰中(亮劍趙莊),第200師也着實讓華野阻擊部隊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其作戰能力和意志遠超其他國軍部隊。第200師也是杜聿明集團被圍陳官莊後負隅頑抗所倚仗的頭號精銳,直到1949年1月9日晚,第200師纔在強行突圍中被全殲,算是堅持到最後的第二兵團所屬部隊。

在淮海戰役打響之時,第五軍骨架猶在未曾遭遇過重創,而第74軍早已今非昔比,雖然還是中央軍嫡系,卻是第一次重建後的“老壇裝新醋”(後來又重建過),戰鬥力和作戰意志與抗戰結束時的第74軍和整編會議之後的“整編第74師”有着天壤之別。該師在張靈甫任內於1947年5月被華野基本全殲,戰後以未及參戰的3個新兵團和榴彈炮營爲基礎,調入青島警備旅重建了整編第74師,下轄整編第51旅和整編第58旅,原副師長邱維達升任師長。已不再夠資格位列五大主力,第五軍還真可以瞧不起他們。
到1948年9月,整74師跟整5師一樣恢復爲軍級番號,並且擴編爲第51、第57和第58三個師,至多有30000餘人馬,所以楚雲飛的牢騷纔不夠真實。不過這個新的74軍戰鬥力確實一塌糊塗,在淮海戰役第一階段的徐東阻擊戰中表現得非常差勁,第三階段在陳官莊被圍後也是很快就被全殲,軍長邱維達被俘,再不是當年那個牛皮哄哄的“御林軍”風範,被其他老牌部隊鄙視是正常的,畢竟之前74軍被抬得太高並且待遇太好。

《亮劍》原著應該也考慮到了戴安瀾將軍及其老部隊的抗日功績,沒有直接列出第200師的番號,而是以杜撰的第89師爲代表。而真正的第89師出自於早期湯恩伯的第十三軍,在解放戰爭時期先後轉戰東北和華北,就是沒有到過華東戰場,這個事也就不必較真了。
但是作爲第五軍的頭號主力師,上至師長下到官兵瞧不起重建的第74軍倒是真實的。這也是國民黨部隊的頑疾,互相鄙視互相拆臺,關於這一層,《亮劍》倒是表達的較爲準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