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刘青铁了心要做个木匠,学习打制传统家具。16岁那年,刘青进了家具厂,在堆满木材的厂房里做了一件又一件传统家具,从此生活里充满各式各样的榫卯和一辈子都闻不倦的木香味。

16岁那年,刘青进了家具厂,在堆满木材的厂房里做了一件又一件传统家具,从此生活里充满各式各样的榫卯和一辈子都闻不倦的木香味。“这是老辈人传下来的手艺,舍不得丢,更不能丢。”

每到四五月,刘青那幢3层的红木家具展厅里,就像过年放鞭炮一样,时不时发出几声“砰砰”响,把初来乍到的人吓一跳,这是传统实木家具特有的响动。

这样的响动在381省道青县流河镇路段两侧的店铺里时常上演,这里密集分布着近百家从事红木家具制作与销售的店铺,刘青的木福雅苑便是其中之一。

在这条“红木街”上,比刘青年轻的经营者屈指可数。这是一个及其看重经验的行业,但年龄并不是验证从业者能力的唯一标准。1988年出生的刘青,在这行干了16年,虽然只有32岁,但已经是个“老师傅”了。

“灯亮了”

天并不热,可刘青还是脱下了长袖外衣,这会让他感觉自如一些。切割、打磨、组装……几个步骤做完,刘青身上就沾满了木香味,“这味道闻一辈子都不会倦。”

在流河镇,刘青的这份手艺已经传承很久了。沿着历史回溯,可以追溯到600年前的明朝永乐年间。曾有文史学者考证,这里就是古典家具中京作工艺的发祥地。再到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又因为有不少当地人从事老家具收购贸易,这里便渐渐成为古典家具的集散地。

这让从小在流河镇长大、喜欢传统文化的刘青与此产生共鸣。

流河镇从来不乏擅长打制传统家具的能工巧匠,比刘青年长16岁的堂哥就是其中一个。小时候,刘青常去堂哥家玩,同龄人喜欢的游戏机、动画片,他都没兴趣,却唯独对堂哥打制的传统家具情有独钟,尤其家具上的榫卯,不光不同样式家具上的榫卯不一样,每件家具上的每一处榫卯也同样独一无二。“太神奇,太好看了!就像长时间呆在一间小黑屋里,突然一下,灯亮了。”刘青这样回忆他与传统家具的初次邂逅。

16岁的少年心动了,“仿佛茫茫人海中遇到了想要厮守一生的人。”刘青铁了心要做个木匠,学习打制传统家具。

但这个决定在别人看来实在荒唐,尤其是他从事教育工作的父亲——木工是个又脏又累的活,而且还很危险,有“10个木工9个残”的说法。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极低的报酬,刘青学艺时,当了3年学徒,头一年没有工钱,第二年一天也才5元钱,“连一顿饭钱都不够。”

但这些都没打消刘青学艺的念头:“做喜欢的事,什么困难都无所谓。”

对镜贴花黄

16岁当学徒,刘青初到工厂时,连大一些的木料都搬不动。头一年,除了打扫卫生什么也没干;到了第二年,终于被允许做与木工相关的活了,但也仅限于给木材打眼,“简单到不能再简单。”

这是规矩,刘青心里明白。但师父不教,不意味着不能自学。厂子里有许多介绍传统家具的书,这类书籍价格不菲,刘青买不起,就借来临摹。其中有一本王世襄著的《明式家具珍赏》,他至今记忆犹新:“670元一本,不吃不喝干小半年才买得起,但书里的内容真好,看一眼就拔不出来的那种好!”

学徒那几年,刘青白天在厂里干活,晚上就窝在台灯下描描画画。很多时候,他甚至觉得自己好像是对镜贴花黄的仕女。书看得多了,刘青练就了一般木工掌握不了的技术——画图,这是区别木工与设计师的关键,也为后来创业奠定了基础。

学徒第三年,刘青终于迎来了试手活——一把红花梨圈椅。接到任务,刘青紧张得手直抖,别人三四天就能完工的活儿,他足足花了半个月。但这已经很不简单了,通常,有80%的学徒无法完成试手活,刘青不但做成了,作品还在不到一个月时间便被人买走。

做成了第一件,就想做第二件……刘青沉浸在传统技艺的魅力里不能自拔,而危险也随之而来。

刘青第一次受伤,左手大拇指被切割机切开了一个大口子,父母心疼得死活不让他再干这行,刘青却说:“好不容易学出来,半途而废多可惜,以后小心就是了。”可没想到,复工没几个月又受伤了,比上次还严重——右手小拇指被削掉一节。

即便这样,也没人劝得住他,甚至连伤都没完全养好,刘青就又跑了回去,“就是喜欢,上瘾一样。”

“学习很重要”

2011年,攥着打工挣的五六万元钱,刘青成为创业大军中的一员。吸引他的并非那些撩人的创业故事,他更在意能遵循自己的意愿,传承传统手艺。

创业初期,所有活全靠刘青自己。第一单生意完成后,客户跟他要银行卡账户,他连银行卡是啥都不知道。担心钱打到卡里取不出来,刘青借了一辆汽车,自己开着去北京找客户,“只收现金。”

回想第一次当老板挣钱的经历,刘青直到现在仍觉得尴尬无比:“就是读书少、没见识。”

“学习很重要,不光手艺,什么都是如此。”那几年,刘青挣来的钱,除大部分用来购买木料,剩下的几乎全花在了学习上。听说北京潘家园有个专卖二手传统家具书籍的摊位,他隔三岔五就去“扫一遍”。到现在,好多书都翻烂了、翻散了,可内容却一页也没丢,它们都被刘青宝贝似地珍藏着,书皮用透明胶带封得严严实实。

刘青的生意越做越好。2016年,他盖了一幢面积1800多平方米的三层小楼,里面摆满了各式各样的传统红木家具。但不变的是,他一直相信,要想学到传统家具的精髓,就要向老祖宗借魂。

有一次,他为客户制作一把传统样式的座椅,图纸改了几版,腿部弧度始终拿捏不好,直到在故宫看到一把类似的才恍然大悟。“有时就差那么一点点,看见了就明白了。”那次经历让刘青如获至宝,也更加体悟到传统技艺的深邃奥妙。从那以后,他隔段时间就往故宫跑,只看家具,怎么都看不够。

【来源:沧州晚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