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劉青鐵了心要做個木匠,學習打製傳統傢俱。16歲那年,劉青進了傢俱廠,在堆滿木材的廠房裏做了一件又一件傳統傢俱,從此生活裏充滿各式各樣的榫卯和一輩子都聞不倦的木香味。

16歲那年,劉青進了傢俱廠,在堆滿木材的廠房裏做了一件又一件傳統傢俱,從此生活裏充滿各式各樣的榫卯和一輩子都聞不倦的木香味。“這是老輩人傳下來的手藝,捨不得丟,更不能丟。”

每到四五月,劉青那幢3層的紅木傢俱展廳裏,就像過年放鞭炮一樣,時不時發出幾聲“砰砰”響,把初來乍到的人嚇一跳,這是傳統實木傢俱特有的響動。

這樣的響動在381省道青縣流河鎮路段兩側的店鋪裏時常上演,這裏密集分佈着近百家從事紅木傢俱製作與銷售的店鋪,劉青的木福雅苑便是其中之一。

在這條“紅木街”上,比劉青年輕的經營者屈指可數。這是一個及其看重經驗的行業,但年齡並不是驗證從業者能力的唯一標準。1988年出生的劉青,在這行幹了16年,雖然只有32歲,但已經是個“老師傅”了。

“燈亮了”

天並不熱,可劉青還是脫下了長袖外衣,這會讓他感覺自如一些。切割、打磨、組裝……幾個步驟做完,劉青身上就沾滿了木香味,“這味道聞一輩子都不會倦。”

在流河鎮,劉青的這份手藝已經傳承很久了。沿着歷史回溯,可以追溯到600年前的明朝永樂年間。曾有文史學者考證,這裏就是古典傢俱中京作工藝的發祥地。再到上世紀70年代中後期,又因爲有不少當地人從事老傢俱收購貿易,這裏便漸漸成爲古典傢俱的集散地。

這讓從小在流河鎮長大、喜歡傳統文化的劉青與此產生共鳴。

流河鎮從來不乏擅長打製傳統傢俱的能工巧匠,比劉青年長16歲的堂哥就是其中一個。小時候,劉青常去堂哥家玩,同齡人喜歡的遊戲機、動畫片,他都沒興趣,卻唯獨對堂哥打製的傳統傢俱情有獨鍾,尤其傢俱上的榫卯,不光不同樣式傢俱上的榫卯不一樣,每件傢俱上的每一處榫卯也同樣獨一無二。“太神奇,太好看了!就像長時間呆在一間小黑屋裏,突然一下,燈亮了。”劉青這樣回憶他與傳統傢俱的初次邂逅。

16歲的少年心動了,“彷彿茫茫人海中遇到了想要廝守一生的人。”劉青鐵了心要做個木匠,學習打製傳統傢俱。

但這個決定在別人看來實在荒唐,尤其是他從事教育工作的父親——木工是個又髒又累的活,而且還很危險,有“10個木工9個殘”的說法。而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卻是極低的報酬,劉青學藝時,當了3年學徒,頭一年沒有工錢,第二年一天也才5元錢,“連一頓飯錢都不夠。”

但這些都沒打消劉青學藝的念頭:“做喜歡的事,什麼困難都無所謂。”

對鏡貼花黃

16歲當學徒,劉青初到工廠時,連大一些的木料都搬不動。頭一年,除了打掃衛生什麼也沒幹;到了第二年,終於被允許做與木工相關的活了,但也僅限於給木材打眼,“簡單到不能再簡單。”

這是規矩,劉青心裏明白。但師父不教,不意味着不能自學。廠子裏有許多介紹傳統傢俱的書,這類書籍價格不菲,劉青買不起,就借來臨摹。其中有一本王世襄著的《明式傢俱珍賞》,他至今記憶猶新:“670元一本,不喫不喝乾小半年纔買得起,但書裏的內容真好,看一眼就拔不出來的那種好!”

學徒那幾年,劉青白天在廠裏幹活,晚上就窩在臺燈下描描畫畫。很多時候,他甚至覺得自己好像是對鏡貼花黃的仕女。書看得多了,劉青練就了一般木工掌握不了的技術——畫圖,這是區別木工與設計師的關鍵,也爲後來創業奠定了基礎。

學徒第三年,劉青終於迎來了試手活——一把紅花梨圈椅。接到任務,劉青緊張得手直抖,別人三四天就能完工的活兒,他足足花了半個月。但這已經很不簡單了,通常,有80%的學徒無法完成試手活,劉青不但做成了,作品還在不到一個月時間便被人買走。

做成了第一件,就想做第二件……劉青沉浸在傳統技藝的魅力裏不能自拔,而危險也隨之而來。

劉青第一次受傷,左手大拇指被切割機切開了一個大口子,父母心疼得死活不讓他再幹這行,劉青卻說:“好不容易學出來,半途而廢多可惜,以後小心就是了。”可沒想到,復工沒幾個月又受傷了,比上次還嚴重——右手小拇指被削掉一節。

即便這樣,也沒人勸得住他,甚至連傷都沒完全養好,劉青就又跑了回去,“就是喜歡,上癮一樣。”

“學習很重要”

2011年,攥着打工掙的五六萬元錢,劉青成爲創業大軍中的一員。吸引他的並非那些撩人的創業故事,他更在意能遵循自己的意願,傳承傳統手藝。

創業初期,所有活全靠劉青自己。第一單生意完成後,客戶跟他要銀行卡賬戶,他連銀行卡是啥都不知道。擔心錢打到卡里取不出來,劉青借了一輛汽車,自己開着去北京找客戶,“只收現金。”

回想第一次當老闆掙錢的經歷,劉青直到現在仍覺得尷尬無比:“就是讀書少、沒見識。”

“學習很重要,不光手藝,什麼都是如此。”那幾年,劉青掙來的錢,除大部分用來購買木料,剩下的幾乎全花在了學習上。聽說北京潘家園有個專賣二手傳統傢俱書籍的攤位,他隔三岔五就去“掃一遍”。到現在,好多書都翻爛了、翻散了,可內容卻一頁也沒丟,它們都被劉青寶貝似地珍藏着,書皮用透明膠帶封得嚴嚴實實。

劉青的生意越做越好。2016年,他蓋了一幢面積1800多平方米的三層小樓,裏面擺滿了各式各樣的傳統紅木傢俱。但不變的是,他一直相信,要想學到傳統傢俱的精髓,就要向老祖宗借魂。

有一次,他爲客戶製作一把傳統樣式的座椅,圖紙改了幾版,腿部弧度始終拿捏不好,直到在故宮看到一把類似的才恍然大悟。“有時就差那麼一點點,看見了就明白了。”那次經歷讓劉青如獲至寶,也更加體悟到傳統技藝的深邃奧妙。從那以後,他隔段時間就往故宮跑,只看傢俱,怎麼都看不夠。

【來源:滄州晚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