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電影想展現出電影對於“愛是什麼”的探討,但是似乎跳過是什麼爲什麼的階段而直接告訴你該“怎麼辦”,要突破要大膽的思想開始成爲主導,這也是後來艾斯特決定去藝術學校,而艾麗楚則打算前往很遠的愛荷華讀大學的原因,他們在人生轉折的關口沒有將愛情主題發揮下去,而是選擇了放開手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至於兩人的關係,等幾年後再續也不遲。這種沒有給出結果的愛情電影似乎是沒有走在尋常路上,明明全篇都是愛情,卻在結尾處盪開一筆,留下了更加意味深長的結局,或許在幾年以後,艾麗會回到斯闊米什跟艾斯特重新建立聯繫,或許她們各自會有新的生活新的朋友新的知心人,在哲學和藝術中找到屬於自己靈魂的棲息地,這些都可以在觀衆的不同理解的想象之中得到昇華。

當青春、校園、戀愛等詞彙撞擊在一起的時候,觀衆難免想到帥哥美女轟轟烈烈的情感對撞,而在這部影片中,愛情彷彿是緩慢飄渺的曖昧氛圍,是含蓄在臺詞、表情中的喜歡,《真心半解》的劇情正如它的名字一樣,是“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模糊感讓它具有風情。

導演武思薇在處女作《面子》展現出了非常強的個人風格和技巧,在美國引起較大的反響,後來很多展現亞裔生活的電影中都有它的影子。

《面子》與更爲著名的電影——李安的《喜宴》具有一定的相通之處,其中給觀衆展現出導演對亞裔羣體生活、爲人處事方式的透徹理解和反思。在《真心半解》中,延續了這種細膩的表達方式,但是在表達上更加輕鬆,當然,這也與青春片自帶的跳脫色彩有關。

華裔女孩艾麗楚隨父親在5歲時移民美國,到小鎮斯闊米什上生活。楚的父親在中國獲得博士學位,在美國卻鬱郁不得志,在小鎮車站擔任經理,由於移民身份和英語水平較弱,他向上晉升的道路幾乎是堵死的,加之中年喪妻的悲痛,電影中的父親形象總是單調地在老式電視機前看着黑白電影,喫簡單處理的垃圾食品,臉上除了歲月留下的滄桑痕跡以外看不出悲喜。他對自己的生活處於自暴自棄的狀態,不願與人交談。

但是女孩艾麗卻並不想被這個小鎮困住,她是班上最聰明有天資的學生,在哲學課上表現超羣,也是專業的論文代寫“槍手”,老師戲稱她能從七個不同角度解讀柏拉圖。這樣的寫作天賦被男孩保羅發現,保羅想追求漂亮女孩艾斯特,請求愛麗幫他寫一封情書。

但他不知道的是,艾麗在心中對艾斯特也有好感。艾麗本想拒絕代寫情書的邀請,但是由於這份“工作”能夠解決她一時間經濟困難的問題,便答應下來,而這封情書,也成爲一段愛情故事的開頭,三個人之間的羈絆從此深厚。

艾麗不僅成爲保羅的情書代寫專家,同時也承擔了代發短信等一系列業務,她在保羅與艾斯特見面之前幫他想好交談的內容和應對問題的方法,甚至列出提綱幫助他突擊補習文學知識點,可謂是全方位幫扶教學。

在這樣的交流之中,保羅逐漸發現自己對這個聰明、勤奮的女孩有了好感,兩人之間的瞭解也一點點加深,他們一起打乒乓球、品嚐保羅家祖傳祕方做出的食物、在夜晚的車站交流對“愛情”的看法。

但是這種“代寫”總有被發現的一天,相互理解的從來不是保羅和艾斯特,在這樣的關係被發現之後,三人之間微妙關係的平衡感被打破,但也直接促成了他們對於自己“真心”所在的準確判斷。

電影想展現出電影對於“愛是什麼”的探討,但是似乎跳過是什麼爲什麼的階段而直接告訴你該“怎麼辦”,要突破要大膽的思想開始成爲主導,這也是後來艾斯特決定去藝術學校,而艾麗楚則打算前往很遠的愛荷華讀大學的原因,他們在人生轉折的關口沒有將愛情主題發揮下去,而是選擇了放開手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至於兩人的關係,等幾年後再續也不遲。

這種沒有給出結果的愛情電影似乎是沒有走在尋常路上,明明全篇都是愛情,卻在結尾處盪開一筆,留下了更加意味深長的結局,或許在幾年以後,艾麗會回到斯闊米什跟艾斯特重新建立聯繫,或許她們各自會有新的生活新的朋友新的知心人,在哲學和藝術中找到屬於自己靈魂的棲息地,這些都可以在觀衆的不同理解的想象之中得到昇華。

不同於其他很多以“同性愛情”爲主題的電影,《真心半解》並沒有將重心放在對性取向的自我認同之上,沒有過於糾結痛苦的自我接納過程,而完全是簡單樸素的校園戀愛,其中愛情的表現形式有兩種完全不同的形式——一種是洋溢熱情的追求,還有一種是尺素傳情的內斂。

男孩保羅是運動健康,典型的陽光大男孩,不善言辭但是情感非常熱烈,在一開始想要追艾斯特時就用盡全力去追,雖然沒有辦法自己寫出優美的文字,但是笨拙的表情符號和見面時無處安放的緊張感都讓這個形象更加可愛,他認爲的浪漫是把心思全部暴露出來,不顧誇張。

而艾麗則是把寫信的過程就當作戀愛中的一步,在談論文學藝術、談論理想和自己之中讓情感升溫,喜歡並不是表面的歡愉,而是靈魂的碰撞共鳴。她對情感體會非常細膩,也非常小心,讓自己的身份包裹在溫潤的文字之中。

艾斯特則更像兩者的結合,她是學校中最爲受歡迎的學生之一,行爲舉動都被萬衆矚目,也有一個自以爲是的咋呼男友,但是她並不享受喧鬧的生活,而是懷抱着藝術的夢想和文學的愛好,用很多時間去讀書。她是備受尊重的鎮上牧師的女兒,卻始終沒有完全融入進這個小鎮的生活,甚至對自己的信仰產生過動搖和懷疑,並不是期望中的完美女神。

但正是這樣的形象刻畫,更加符合我們對於青春期愛情的想象和實際,沒有功利的社會帶來經濟、地位上的考量,也沒有令人厭倦的狗血撕逼情節和故意做出的熱血沸騰的樣子,他們的無奈和小心翼翼,在朋友和社團活動之中的邊緣化和處於陌生環境下怯懦感,都像極了平凡觀衆們在高中時期的樣子,那樣將情書留在櫃子中、跟朋友大談八卦卻在心儀的人面前一句話都憋不出的窘迫,只能說太真實了。

在電影中,最讓人動容的內容大概是艾麗和艾斯特在牆上塗鴉、交流的片段,他們在信中說要用筆畫出五筆最爲大膽的圖案,並且在牆面上爲對方留言,相互“挑戰”。

從一開始拘謹的一條橫線到鋪滿整個牆面的白色顏料,再到黃色的點綴和最後飛翔的女神形象,他們在牆上留下自己對於青春想象力量的理解,大膽突破自己給自己加上的束縛——乖乖小孩的形象或者是永遠的安靜學霸。

諷刺的是,牆上的塗鴉在被鎮上的居民發現以後用灰色油漆塗完全抹掉,不留痕跡,這彷彿是對於成年人世界的嘲諷,一片毫無生機的大塊顏色,沒有創新沒有激情。

但即使如此,兩人在從未見過彼此的情況下就建立了“一起塗鴉,一起放飛自我”的緊密關係,在這之後,他們就成爲了精神層面的好友,無話不談。這裏的大膽做法也是讓艾斯特認識到自己藝術夢想的一個契機,她看見充滿激情的繪畫是美好的,是值得她付出、犧牲的方向,也是後來艾麗在關鍵時刻激勵她的重要轉折點。

這或許是我看過最好的青春愛情片之一,保羅、艾斯特、艾麗形成了一個穩定的三角形,正如電影裏所說“三角形少一條邊,就會變成一個角”那樣,他們相互激勵出對方性格中的美好和自信,相互讓對方認清愛情的樣子,缺一不可。在電影的最後,艾麗踏上去遠方求學的道路時,保羅追着遠去的火車,明知不可能追上還是要奮力地去讓自己在窗影中留存地更久一些,在這時,艾麗不會再覺得他是在愛情中盲目衝動的傻瓜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