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在位十一年,在他的任上,可謂是內憂外患。國內太平天國和捻軍起義,時刻威脅着大清王朝的統治,而西方列強也趁着這個時機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還打進了北京。
咸豐逃往了承德避暑山莊,雖然咸豐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換回了一時的穩定。但他也並沒有返回北京,年僅31歲,便死在了避暑山莊。

不過咸豐臨死前,對後事做了一系列安排。他立皇長子載淳爲皇太子,又爲自己兒子選定了八個輔政大臣。
爲了避免八大臣專權,又將自己的“御賞”和“同道堂”兩枚御印,分別賜給了皇后和懿貴妃,並頒詔說,此後新皇帝所頒的一切詔書,都要印有這兩枚御印纔能有效。

看似咸豐做了妥當的安排,但他死後沒多久,辛酉政變發生了。
而遠在北京的奕?,並沒有利用這個時機篡位,反而支持慈禧奪得了政權?

本來奕?是有希望繼承大統的,但不是這個時候,而是道光時期。道光其實挺喜歡奕?的,在接班人的選擇中,也是猶豫不決,不過最終還是選擇了奕詝也就是咸豐帝。
雖然奕詝和奕?兩個人心存芥蒂,不過早期的時候,奕?還進入軍機處,成爲領班軍機大臣,打破了皇子不干預政事的祖制。但對於奕?,咸豐是非常糾結的,也是非常忌憚的,畢竟咸豐也知道自己這個六弟的能力,他的存在對皇位始終是個威脅,對這個有才華的六弟咸豐是不敢重用的。

然而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奕?作爲議和大臣贏得了西方對他的好感,爲他以後外交活動創造了條件。在議和期間他還籠絡了像文祥(戶部侍郎)、桂良(文華殿大學士)、寶鋆(總管內務府大臣)、勝保(副都統)等人,形成了一個新的政治集團。
但他能夠輔助慈禧奪權,自己卻根本不可能成爲皇帝。咸豐死後,同治是名正言順的皇帝,不管他年紀有多大,這是無人可以撼動的。

奕?作爲同治的叔叔,也不可能。否則就是大逆不道,是幾乎會被舉國聲討的。
在咸豐死後的這段時間,奕?是沒有任何優勢的。有人說他是恭親王,又在北京。但其實掌握朝政的人基本上都在承德。
而從咸豐的遺囑當中可以看出,根本沒有提到奕?,咸豐臨死前都沒有想過要讓他輔佐未來的皇帝,可見他其實這個時候早已不受咸豐待見。

所以頂着一個恭親王的名聲,但沒有權利的奕?根本就沒有任何奪位的把握。儘管做不了皇帝,但他也不願意就這樣默默無聞。
肅順等人對奕?還是非常忌憚的,畢竟人家是皇室宗親,和皇帝的血緣還非常近。所以就在咸豐死後,肅順都不允許奕?的奔喪都極力阻止。由於八大臣控制朝政,也加劇了與奕?的矛盾。奕?也明白,有肅順掌權的一天,自己就翻不了身。
而慈禧孤兒寡母的,無疑是單槍匹馬。就這樣各懷鬼胎的叔嫂走到了一起,扳倒了八大臣,慈禧掌握了朝政,而奕?也達到了人生的巔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