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是得益於殷鐵生在訓練與生活中長期的付出,泰山隊的年輕球員纔可以順利成長,對此,劉越相當感嘆:“假如我們現在的青訓教練都能像殷指導那樣,青訓工作就不愁做不好。除此之外,劉越還在上海組建了一支球隊,名字就叫:申城濟南泰山隊。

如今的劉越仍然“戰鬥”在球場上申城濟南泰山隊在上海小有名氣

每一次撥通劉越的電話,聽筒中傳來的鄉音總讓人覺得親切,不知道的還以爲他就在濟南的某個地方忙碌着。然而,自從2005年轉型爲足球評論員、解說員後,這位從濟南體工大院走出的泰山名將已經在上海定居10餘年的時間,濟南現在是他嚮往而熟悉的故鄉。“我在體工大隊的房子現在還留着,每次回到濟南我就住在那裏。”劉越說。

這些年因爲工作關係,劉越回到濟南的機會不多,不過,他身上的“濟南烙印”卻依然清晰。近日,新時報記者與劉越連線,聆聽他記憶中依然鮮活的足球往事,感受這位“甲A元老”伴隨中國足球發展的人生浮沉。

體工大院埋下足球“種子”19歲踢甲A“一戰成名”

文化東路的體工大院堪稱山東體壇的“搖籃”,從這個大院中走出的孩子,如今都已成爲山東體壇的代表人物,而劉越和邢銳、吳剛、張蓬生、于遠偉等本土子弟兵就是甲A時期泰山隊最初的記憶。

劉越的父親是中國競走項目的功勳教練劉旭昶,兒時的生活環境是他足球夢起航的關鍵。“小時候不像現在有這麼多的娛樂項目,我們就在各個項目的場地看運動員訓練。那時周圍打交道的人不是世界冠軍就是亞洲冠軍,或是全國冠軍,誰家的孩子拿了冠軍,全院都會一起高興,在那個環境中,體育成爲孩子們心中最偉大的工作,也是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

於是,在這樣的環境中以及榜樣的激勵下,劉越走上了足球這條路。

1994年中國足球的甲A時代開啓,在此之前,由殷鐵生培養的劉越、李霄鵬、李明等一批球員已經通過在國少、國青的歷練逐漸成長,全國青年聯賽冠軍是他們實力的最佳證明。“恰逢職業聯賽改革,新老交替,殷指導希望球隊有一些新鮮血液的輸入,於是我們這批球員就在不同的時間逐步進入一線隊。”劉越回憶道。

甲A聯賽第6輪,山東泰山客場挑戰大連萬達,雖然當時泰山隊1:3輸掉了比賽,卻收穫了一位“寶藏男孩”——年僅19歲的劉越。正是他替補上場後助攻宿茂臻得分,球隊才避免了被大連隊大勝且零封的尷尬。此後,憑藉出色的發揮,劉越逐漸成爲左後衛位置上的重要人選,聯賽基本保持全勤,他的下底傳中也成爲球隊重要的進攻武器。

快速成長離不開老大哥恩師的培養至今歷歷在目

19歲便成爲球隊主力,對於彼時的劉越來說,需要適應的不只是比賽節奏,還有生活環境的改變。對此,劉越表示,那時泰山隊和諧的球隊氛圍是他能在球場上快速成長的關鍵。

“山東人講義氣的性格在泰山隊中體現得很明顯,老球員們都很提攜年輕球員。當場上遇到困難的時候,王東寧、邢銳、邵延傑等老大哥會鼓勵你;當比賽拼得很兇的時候,他們都會玩命踢,我們自然也會跟着一起去拼。”劉越表示,正是由於這種良好的氛圍,所以在一兩年的時間內,球隊的年輕球員可以快速成長,躋身主力陣容。“而且,山東隊沒有幫派。”

除了老大哥們的“傳幫帶”,殷鐵生對於球隊的塑造也是當時泰山隊在甲A站穩腳跟的關鍵,而他也是劉越最爲敬重的教練。

“殷指導當隊員的時候,我們就趴在球場邊的鐵絲網上看他比賽訓練,大人們都說他踢球會動腦子。長大後,殷指導對我們的悉心培養是我們日後取得成功的關鍵。如果用一個詞來形容殷指導的執教風格,那就是細緻,他對基本功的要求就是要通過日常訓練來磨鍊。”劉越說。

“那時足球隊都會出早操,和有的球隊應付了事不同,殷指導對早操的安排相當細緻,其中週一、週三和週五是提升體能,進行有球訓練的‘大早操’,週二、週四和週六是韌帶牽拉,增強身體柔韌性的‘小早操’。每週的一三五,大院中的大人們就會被足球隊的大早操‘叫醒’。”劉越回憶,“天矇矇亮的時候,我們會對着牆練腳法,足球撞擊牆面發出‘砰砰砰’的聲音。這時大家就知道殷指導的‘小隊’隊員們開始訓練了。”

除了訓練,殷鐵生對於這批球員的生活也管理得相當細緻,“每天都是他叫我們起牀,就像家長一樣,掀被子、撓腳心等什麼招都有。晚上熄燈時,他也會過來催我們睡覺,不過他不會強硬地命令我們,當聽到我們聊某個話題正起勁時,他會參與進來和我們一起聊,然後把控話語權,當時間差不多的時候,他就會結束這個話題,說‘差不多了,該睡覺了’。”

正是得益於殷鐵生在訓練與生活中長期的付出,泰山隊的年輕球員纔可以順利成長,對此,劉越相當感嘆:“假如我們現在的青訓教練都能像殷指導那樣,青訓工作就不愁做不好。”

劉越本身是右腳選手,在成爲左後衛後,殷鐵生便注意磨鍊他雙腳持球能力,“在訓練時,他會刻意讓我用左腳控球,到後來人們看我踢球都以爲我是左腳選手,其實都是在那時候訓練出來的。”

定居上海情繫故鄉他組建了申城濟南泰山隊

1999年桑特拉奇成爲魯能主帥,起初劉越頗受重視,桑尼有意將他改造成進攻型邊前衛。然而造化弄人,由於訓練強度過大加之熱身賽中意外骨折,劉越度過了一段養傷的生活。傷愈復出後,在溝通不暢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他再也沒能重回曾經的位置,其間還錯失了赴德國留洋的機會。

2000年,劉越轉投雲南紅塔,職業生涯的第二段旅程正式開始。回憶起在雲南的生活,劉越坦言:“幾乎可以用完美來形容,當時去雲南是我離開家鄉後最好的選擇。”

在雲南的生活使劉越既收穫了事業又組建了家庭,在這裏他與妻子相識並走向婚姻的殿堂。2004年,中國足球進入中超時代,劉越則在重慶度過了自己職業生涯的最後一個賽季。

退役後的劉越加入五星體育,在上海轉型成爲一名專業的足球評論員、解說員,他敏捷的思維、精準的判斷、專業的態度頗受觀衆歡迎。

由於工作原因,現在劉越回到濟南的機會並不多。雖說如此,對於家鄉、對於泰山隊,劉越至今有深切的情意。

每當解說泰山隊的比賽時,他都會特意系一條橙色的領帶,工作時他用的水杯還是在泰山隊時球隊發的。“可能是年紀大了有一種情懷,比較念舊吧。”劉越說。

除此之外,劉越還在上海組建了一支球隊,名字就叫:申城濟南泰山隊。“在上海我有許多朋友,大家都是泰山隊的球迷,也都喜歡踢球,於是就商量着成立一支球隊。沒想到越來越壯大,現在有幾百個人加入,我們每週都會踢比賽,近期的主題是‘向醫務工作者致敬’。”劉越說。

如今的劉越已到中年,他談吐妥帖、認識深刻。如今的劉越依然奔跑,在與隊友的合照中,你仍能看到他的腹肌。如今的劉越鄉音無改,當記者請他用一句濟南話來形容自己的足球人生時,劉越說:“槓恣兒來!”

作者:侯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