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古代皇帝多是喜歡重用舅舅,而叔叔們反而沒啥話語權?

衆所周知,我國古代是封建制度的社會,而且大多是中央集權制管理天下,天下的大事都是需要經過皇帝來定奪的,可以說皇帝在古代就是掌控天下人生死的存在。因此一旦出現了昏君,那麼國家將永無安寧。

所以君王們都想着如何培養下一代,在皇位選擇上基本上都是十分謹慎,皇子間的皇位競爭也是十分激烈。主要就是選出一位非常聰明的君王。當然主要也並非看君王的個人能力如何,而是看君王看待事情的大局觀和性格如何,當然能力也要有,不過並非是帶兵打仗的能力,而是馭人之術。不過在選用人才上,爲何古代皇帝多是喜歡重用舅舅,而叔叔們反而沒啥話語權?


這點其實看過宮鬥劇的人大多都是知道的,其實這兩類人雖然都是皇帝的親屬,可是在古代還是有着本質的區別,一個是孃家人,一個是皇室子孫,概念也大不相同了。皇帝任用舅舅,這在歷朝歷代都是很多的,這類人其實利益就是與皇帝捆綁在一起,而換一位皇帝,他們的災難也就來了,輕者地位大大削弱,重則可能就面臨着消亡的可能了。也正因此,這些人都是維護皇帝權利的人,也是皇帝穩定局勢的依仗。


而叔叔就不同了,大多是皇族,以往可能還參加過皇位的競爭。沒當成皇帝,可能就是失敗者了,在父輩時,已經被其父親打敗,打壓是肯定的,基本上沒啥權力。如果這位叔叔是跟父親的親兄弟,那麼問題也不小,因爲他一旦權力很大,那麼就可能有奪位的可能,自然不能大量放權。所以無論怎樣皇帝不會重用他們,而他們爲了自身安危,對於爭奪皇位無論是誰也不在乎,做太平王爺就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