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见郑隐将自己的学问无私的传给了葛洪。那么,葛洪也不例外。

大家好,我们的尘封书籍海洋又来了,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
作者:师葛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谁能料到,1700年前的古典医学著作《肘后备急方》上的一句话,竟然能给屠呦呦以启发。促使她发明了青蒿素,获得了医学上的无上荣耀——诺贝尔生理学奖。中国古人的智慧,在穿越了上千百年的时光之后,仍然能在当代熠熠生辉。感慨之余,不禁想追问一句——《肘后备急方》的作者葛洪究竟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透过层层历史的迷雾,将目光锁定到中国西晋,一个智慧、淡泊、高洁的灵魂向我们走来。
有人说,伟大的人物总是有一个不凡的青少年。那么,葛洪也不例外。
葛洪,字稚川。晋代丹阳郡句容人(现在的江西省,句容县)。他出生于江南世家,祖父葛系,在东吴担任过大鸿庐,位高权重。父亲葛悌,在晋朝廷出任邵陵太守,算得上宦官世家。仰仗父祖的庇护,葛洪度过了一段衣食无忧的生活。如果剧本正常地向前推演,葛洪将按部就班的接受优质的教育,然后倚仗强大的家族声望出任官职。可以一切在葛洪十三岁那一年戛然而止。这一年,葛洪的父亲去世。失去了顶梁柱的葛家一天天滑向贫瘠的境地。就像宽敞马路上行驶的汽车,因为不可抗因素而不得不改行泥泞小道。
葛洪后来回忆起父亲去世后的这段时光,写到“饥寒困猝,躬执耕穑,承星步草,密勿畴袭”的文字。渐渐不支的家庭经济,使得葛洪一家的衣食温饱无法得到保障。葛洪是个要强孝顺的孩子,他决心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来撑起这个家的一片天。所以葛洪小小年纪,就咬着牙关挖地种田。早上天刚刚亮,踩着带着露珠的野草,出发劳作,晚上繁星满天才收工回家。
繁重的劳动,入不敷出的生计,原本最容易消磨一个有志少年的心气。无论父祖昔日的荣耀是如何的辉煌,心中的远景是如何的壮阔美好。在这沉重的生活负担面前,葛洪似乎应该有足够的理由滑入消沉、认命的深渊。
葛洪毕竟是个有志气的人,困窘的客观条件局限不了他。他有一颗向上好学的内心,没有纸和笔,他就上山打柴来换取纸笔。没有书籍,他就借别人的书籍来抄录。没有时间,他就在晚上挤出时间来学习。没有灯光,他就烧起火堆借光读书。
每每万籁俱寂的三更,劳作了一天的葛洪仍旧乐此不疲的读书。葛洪读书很讲究方法,抄、读、背、诵、思每一个环节都力求到位。故而读过的书都掌握得很牢固。经典书籍让贫瘠的生活环境多了一些宽裕美好的精神氛围。
长期刻苦用心的学习,很快就让葛洪掌握了经典的儒学书籍,他精通儒学的名气在远近内外传开来了。
仰慕葛洪的人渐渐多了起来,他们想来拜访葛洪。却发现葛洪除了劳作之外,就在家闭门不出,终日读书学习,一心一意做宅男。葛洪没有其他娱乐爱好,什么下棋赌博之类,别说会了,就是用的器具都不认识。葛洪恬静淡泊、沉默寡言,不善交游。想认识他的人跟他说话,他都字斟句酌,惜话如金。就仿佛一个淡泊名利的人间神仙,醉心于学问,人们对葛洪的气质风度更加钦佩了。
对于葛洪而言,时间只有贡献于学问才算是有意义的。由于有了这种心态,葛洪就连多余的客套话都不愿意说。有一次他在余杭山见到何幼道、郭文举,就举目跟他们对视了一下,以示招呼,一句话都没说。
葛洪不满足于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他要寻访更广大的学问天地,结交更多的师友来验证自己的学问。他常常为了某个问题、寻访某本珍稀书籍,不惜跋涉千里。一定要将自己心中的问题解决才肯放手。
葛洪广泛的学习各种知识,但是他却最醉心于道家学问。
道家学问,也就是道家的神仙之学,范畴很广,举凡炼丹、导引、符咒、科仪都在之中。
葛洪对道家学问感兴趣,跟他的家庭历史也有一定关系。葛洪祖父有个兄弟叫做葛玄,是东吴时期的道家领袖,有名的道家修炼家,葛洪在《抱朴子。释滞》中追思这位叔祖父“余从祖仙公(葛玄)每大醉及夏天盛热,辄入于深渊之底,一日许乃出者,正以能闭炁胎息故耳”,葛玄的胎息功夫很深,能够在水下闭住呼吸一天。相传葛玄已经得道。叔祖父一生的经历,让葛洪亲身体会到了道术的神奇。也萌生了要求道修道的想法。
葛玄将他的炼丹秘术传给了郑隐。葛洪知道了这个消息以后,就投奔在郑隐门下,成为郑隐的弟子。葛洪天资聪颖,学问一点即通,郑隐非常偏爱葛洪,葛洪后来记载“然弟子五十馀人,唯余见受金丹之经及三皇内文枕中五行记,其馀人乃有不得一观此书之首题者矣。”可见郑隐将自己的学问无私的传给了葛洪。葛洪学成有得之后,又拜南海太守鲍玄为师,学习炼丹术。鲍玄精通占卜风鉴,能够预测未来,一眼就看出了葛洪有逸群之才。不但将自己的学问倾囊相授,还把女儿许配给葛洪。
葛洪广泛的学习各种学问,这个时候,他又开始研究医学,并将自己平生所学写成文章。葛洪撰写的著作,讲理透彻,文笔优美,知名一时。
三、出仕平叛,嵇含之死,让葛洪对官场心灰意冷。
葛洪不是个一心只想追求学问,寻找长生成仙之道的人。早年深受儒学思想影响的他,也有一股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
西晋惠帝太安元年,葛洪的老师郑隐预测到了天下马上就要大乱了,整个江南必定会生灵涂炭。便携带门下弟子,前往东部霍山隐居。葛洪不能坐视生灵涂炭,他留在了丹阳。
永兴元年(公元304年),葛洪参加了吴兴太守顾秘的部队,担任将兵都尉的官职,对付石冰的农民起义军。葛洪智勇兼备,在战场上表现得卓有成效,因为军功被封为“伏波将军。”次年,石冰起义军被镇压。事后论功行赏,诸将争论不休。葛洪对功名利禄兴趣不大,他向顾秘辞去官职,脱下战袍。换上平民的服装。葛洪听说洛阳藏书网及天下三教九流,各种孤本很多。便有意前往洛阳搜集书籍,来广博自己的学问。
然而洛阳之行却没有成功。其时,晋朝廷爆发了著名的“八王之乱”,到处厮杀不已,整个西晋政局处于一种极其动荡的地步,局势的天平逐渐倾向天下大乱的一边。葛洪见状,深知君子不立围墙之下,放弃了洛阳之行,准备返回家乡。不料家乡这时又有陈敏作乱。正是前进无门,后退无路,只得漂泊于江湖,先后辗转于徐、豫、荆、襄、江、广诸州之间。
光熙元年(306年),葛洪的至交好友嵇含出任广州刺史。提出委任葛洪为参军的请求。
嵇含是“竹林七贤”嵇康的侄子,秉性不慕荣利,人品高洁,是文学家,也是植物学家。与葛洪志趣相投,感情很好至交相邀,葛洪欣然答应,他约定先期前往,葛洪到达广州以后。嵇含却在襄阳遇害。
原来嵇含与司马郭励素有过节,被司马君励在襄阳借故杀害。
嵇含之死,让原本就不慕荣利的葛洪对于黑暗的官场更加死心了。他便隐居于广州的罗浮山中。对于嵇含之死,葛洪感到“荣位势利,譬如寄客既非常物,又去其不可留也。”(《抱朴子外篇·自叙》),对于名利官禄的本质看得更加深刻,于是隐居于广东省罗浮山中从事自己最心爱的炼丹修炼工作。然后继续深造医术,为当地百姓治病。并且着手写作《抱朴子》,谢绝了一切官职的邀请。
司马睿登位后,任命葛洪为朝廷属官,赐爵关内侯。太宁三年,好友干宝又极力推荐葛洪修撰国史,心如铁石的葛洪坚决推辞。后来葛洪的生计日渐困窘,没有办法才出任咨议参政的职务。
出任朝廷官职之后,葛洪的年纪也越来越大,对于修炼金丹获取长生的愿望也越来越强烈。他听说交趾出产炼丹用的丹砂,向朝廷请求希望成为交趾令。
皇帝向来看重葛洪的才干,认为以他的资质、声望、才干,不应该小就于这种官职。因而不答应葛洪,葛洪给自己分辨道:“我并没有其他用意,只是因为那里产丹砂呀!”皇帝知道人各有志,不好强求,便同意了葛洪的请求。
葛洪带着儿子、侄儿一起上路,到了广州后。广州刺史邓岳仰慕葛洪的才学,苦苦挽留。葛洪只好居住在罗浮山上。邓岳上表皇帝,请求补葛洪为东莞太守。葛洪以“体乏进趣之才”为由谢绝。邓岳无奈,只得让葛洪兄长的儿子葛望出任记室参军,以期结好葛洪。
从此,葛洪便隐居于罗浮山上,研究炼丹术与医学。葛洪生性仁慈,总是用自己的医术尽量为当地百姓救死扶伤,在当地声望很高,很多人都慕名来拜葛洪为师。葛洪的学术事业也基本在罗浮山完成。他著作很丰富,有《抱朴子》、《肘后备急方》、《神仙传》等。
葛洪的后半生便在罗浮山上扎了根。追寻葛洪的一生,少年丧父,刻苦学习,漂泊江湖到处寻师。青中年参军,在沙场上杀人立功,后来又在朝廷任文官议政。经历丰富多彩,始终念念不忘的却只有学术与天下苍生的幸福。或许只有苍生的幸福,学问的追求才是他真正安身立命所在!
喜欢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说说自己的意见,我们一起来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说的不对的也要指出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