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見鄭隱將自己的學問無私的傳給了葛洪。那麼,葛洪也不例外。

大家好,我們的塵封書籍海洋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作者:師葛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
誰能料到,1700年前的古典醫學著作《肘後備急方》上的一句話,竟然能給屠呦呦以啓發。促使她發明了青蒿素,獲得了醫學上的無上榮耀——諾貝爾生理學獎。中國古人的智慧,在穿越了上千百年的時光之後,仍然能在當代熠熠生輝。感慨之餘,不禁想追問一句——《肘後備急方》的作者葛洪究竟是怎麼樣的一個人呢?透過層層歷史的迷霧,將目光鎖定到中國西晉,一個智慧、淡泊、高潔的靈魂向我們走來。
有人說,偉大的人物總是有一個不凡的青少年。那麼,葛洪也不例外。
葛洪,字稚川。晉代丹陽郡句容人(現在的江西省,句容縣)。他出生於江南世家,祖父葛系,在東吳擔任過大鴻廬,位高權重。父親葛悌,在晉朝廷出任邵陵太守,算得上宦官世家。仰仗父祖的庇護,葛洪度過了一段衣食無憂的生活。如果劇本正常地向前推演,葛洪將按部就班的接受優質的教育,然後倚仗強大的家族聲望出任官職。可以一切在葛洪十三歲那一年戛然而止。這一年,葛洪的父親去世。失去了頂樑柱的葛家一天天滑向貧瘠的境地。就像寬敞馬路上行駛的汽車,因爲不可抗因素而不得不改行泥濘小道。
葛洪後來回憶起父親去世後的這段時光,寫到“飢寒困猝,躬執耕穡,承星步草,密勿疇襲”的文字。漸漸不支的家庭經濟,使得葛洪一家的衣食溫飽無法得到保障。葛洪是個要強孝順的孩子,他決心用自己稚嫩的肩膀來撐起這個家的一片天。所以葛洪小小年紀,就咬着牙關挖地種田。早上天剛剛亮,踩着帶着露珠的野草,出發勞作,晚上繁星滿天才收工回家。
繁重的勞動,入不敷出的生計,原本最容易消磨一個有志少年的心氣。無論父祖昔日的榮耀是如何的輝煌,心中的遠景是如何的壯闊美好。在這沉重的生活負擔面前,葛洪似乎應該有足夠的理由滑入消沉、認命的深淵。
葛洪畢竟是個有志氣的人,困窘的客觀條件侷限不了他。他有一顆向上好學的內心,沒有紙和筆,他就上山打柴來換取紙筆。沒有書籍,他就借別人的書籍來抄錄。沒有時間,他就在晚上擠出時間來學習。沒有燈光,他就燒起火堆借光讀書。
每每萬籟俱寂的三更,勞作了一天的葛洪仍舊樂此不疲的讀書。葛洪讀書很講究方法,抄、讀、背、誦、思每一個環節都力求到位。故而讀過的書都掌握得很牢固。經典書籍讓貧瘠的生活環境多了一些寬裕美好的精神氛圍。
長期刻苦用心的學習,很快就讓葛洪掌握了經典的儒學書籍,他精通儒學的名氣在遠近內外傳開來了。
仰慕葛洪的人漸漸多了起來,他們想來拜訪葛洪。卻發現葛洪除了勞作之外,就在家閉門不出,終日讀書學習,一心一意做宅男。葛洪沒有其他娛樂愛好,什麼下棋賭博之類,別說會了,就是用的器具都不認識。葛洪恬靜淡泊、沉默寡言,不善交遊。想認識他的人跟他說話,他都字斟句酌,惜話如金。就彷彿一個淡泊名利的人間神仙,醉心於學問,人們對葛洪的氣質風度更加欽佩了。
對於葛洪而言,時間只有貢獻於學問纔算是有意義的。由於有了這種心態,葛洪就連多餘的客套話都不願意說。有一次他在餘杭山見到何幼道、郭文舉,就舉目跟他們對視了一下,以示招呼,一句話都沒說。
葛洪不滿足於自己已經掌握的知識,他要尋訪更廣大的學問天地,結交更多的師友來驗證自己的學問。他常常爲了某個問題、尋訪某本珍稀書籍,不惜跋涉千里。一定要將自己心中的問題解決才肯放手。
葛洪廣泛的學習各種知識,但是他卻最醉心於道家學問。
道家學問,也就是道家的神仙之學,範疇很廣,舉凡煉丹、導引、符咒、科儀都在之中。
葛洪對道家學問感興趣,跟他的家庭歷史也有一定關係。葛洪祖父有個兄弟叫做葛玄,是東吳時期的道家領袖,有名的道家修煉家,葛洪在《抱朴子。釋滯》中追思這位叔祖父“餘從祖仙公(葛玄)每大醉及夏天盛熱,輒入於深淵之底,一日許乃出者,正以能閉炁胎息故耳”,葛玄的胎息功夫很深,能夠在水下閉住呼吸一天。相傳葛玄已經得道。叔祖父一生的經歷,讓葛洪親身體會到了道術的神奇。也萌生了要求道修道的想法。
葛玄將他的煉丹祕術傳給了鄭隱。葛洪知道了這個消息以後,就投奔在鄭隱門下,成爲鄭隱的弟子。葛洪天資聰穎,學問一點即通,鄭隱非常偏愛葛洪,葛洪後來記載“然弟子五十餘人,唯餘見受金丹之經及三皇內文枕中五行記,其餘人乃有不得一觀此書之首題者矣。”可見鄭隱將自己的學問無私的傳給了葛洪。葛洪學成有得之後,又拜南海太守鮑玄爲師,學習煉丹術。鮑玄精通占卜風鑑,能夠預測未來,一眼就看出了葛洪有逸羣之才。不但將自己的學問傾囊相授,還把女兒許配給葛洪。
葛洪廣泛的學習各種學問,這個時候,他又開始研究醫學,並將自己平生所學寫成文章。葛洪撰寫的著作,講理透徹,文筆優美,知名一時。
三、出仕平叛,嵇含之死,讓葛洪對官場心灰意冷。
葛洪不是個一心只想追求學問,尋找長生成仙之道的人。早年深受儒學思想影響的他,也有一股以天下爲己任的情懷。
西晉惠帝太安元年,葛洪的老師鄭隱預測到了天下馬上就要大亂了,整個江南必定會生靈塗炭。便攜帶門下弟子,前往東部霍山隱居。葛洪不能坐視生靈塗炭,他留在了丹陽。
永興元年(公元304年),葛洪參加了吳興太守顧祕的部隊,擔任將兵都尉的官職,對付石冰的農民起義軍。葛洪智勇兼備,在戰場上表現得卓有成效,因爲軍功被封爲“伏波將軍。”次年,石冰起義軍被鎮壓。事後論功行賞,諸將爭論不休。葛洪對功名利祿興趣不大,他向顧祕辭去官職,脫下戰袍。換上平民的服裝。葛洪聽說洛陽藏書網及天下三教九流,各種孤本很多。便有意前往洛陽蒐集書籍,來廣博自己的學問。
然而洛陽之行卻沒有成功。其時,晉朝廷爆發了著名的“八王之亂”,到處廝殺不已,整個西晉政局處於一種極其動盪的地步,局勢的天平逐漸傾向天下大亂的一邊。葛洪見狀,深知君子不立圍牆之下,放棄了洛陽之行,準備返回家鄉。不料家鄉這時又有陳敏作亂。正是前進無門,後退無路,只得漂泊於江湖,先後輾轉于徐、豫、荊、襄、江、廣諸州之間。
光熙元年(306年),葛洪的至交好友嵇含出任廣州刺史。提出委任葛洪爲參軍的請求。
嵇含是“竹林七賢”嵇康的侄子,秉性不慕榮利,人品高潔,是文學家,也是植物學家。與葛洪志趣相投,感情很好至交相邀,葛洪欣然答應,他約定先期前往,葛洪到達廣州以後。嵇含卻在襄陽遇害。
原來嵇含與司馬郭勵素有過節,被司馬君勵在襄陽藉故殺害。
嵇含之死,讓原本就不慕榮利的葛洪對於黑暗的官場更加死心了。他便隱居於廣州的羅浮山中。對於嵇含之死,葛洪感到“榮位勢利,譬如寄客既非常物,又去其不可留也。”(《抱朴子外篇·自敘》),對於名利官祿的本質看得更加深刻,於是隱居於廣東省羅浮山中從事自己最心愛的煉丹修煉工作。然後繼續深造醫術,爲當地百姓治病。並且着手寫作《抱朴子》,謝絕了一切官職的邀請。
司馬睿登位後,任命葛洪爲朝廷屬官,賜爵關內侯。太寧三年,好友幹寶又極力推薦葛洪修撰國史,心如鐵石的葛洪堅決推辭。後來葛洪的生計日漸困窘,沒有辦法纔出任諮議參政的職務。
出任朝廷官職之後,葛洪的年紀也越來越大,對於修煉金丹獲取長生的願望也越來越強烈。他聽說交趾出產煉丹用的丹砂,向朝廷請求希望成爲交趾令。
皇帝向來看重葛洪的才幹,認爲以他的資質、聲望、才幹,不應該小就於這種官職。因而不答應葛洪,葛洪給自己分辨道:“我並沒有其他用意,只是因爲那裏產丹砂呀!”皇帝知道人各有志,不好強求,便同意了葛洪的請求。
葛洪帶着兒子、侄兒一起上路,到了廣州後。廣州刺史鄧嶽仰慕葛洪的才學,苦苦挽留。葛洪只好居住在羅浮山上。鄧嶽上表皇帝,請求補葛洪爲東莞太守。葛洪以“體乏進趣之才”爲由謝絕。鄧嶽無奈,只得讓葛洪兄長的兒子葛望出任記室參軍,以期結好葛洪。
從此,葛洪便隱居於羅浮山上,研究煉丹術與醫學。葛洪生性仁慈,總是用自己的醫術儘量爲當地百姓救死扶傷,在當地聲望很高,很多人都慕名來拜葛洪爲師。葛洪的學術事業也基本在羅浮山完成。他著作很豐富,有《抱朴子》、《肘後備急方》、《神仙傳》等。
葛洪的後半生便在羅浮山上紮了根。追尋葛洪的一生,少年喪父,刻苦學習,漂泊江湖到處尋師。青中年參軍,在沙場上殺人立功,後來又在朝廷任文官議政。經歷豐富多彩,始終念念不忘的卻只有學術與天下蒼生的幸福。或許只有蒼生的幸福,學問的追求才是他真正安身立命所在!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