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品市場隨着1992年第一錘的敲響,發展到現在已經成爲了繼樓市、股市等產業的又一個重要的資產配置板塊。呈現了幾個方面的變化:一是拍賣行的數量井噴式增加;其次,藏家的個性需求增加。

再者,拍品種類的細分,從以前的粗略分爲古代書畫、近現代書畫、當代書畫,到時下的如文人書畫、金石家書畫、篆刻印章、名人手札等,以及名目繁多的各類專場。而在這些板塊中,金石家的書畫作品是很值得我們關注的一個羣體,所以,在這裏,我們主要對金石家的書畫市場作一個簡要的探析。在討論這個問題前,我們需明確幾個概念,什麼是金石?什麼是金石學?哪些人才可以稱呼爲金石家?

六舟 行書詩翰扇面 18.5×54cm 浙江省博物館藏

金石學興起於宋,而興盛於清。在宋代時,關於金石學的研究已經形成了體系,且被認爲是開闢了中國金石研究之先河。如歐陽修《集古錄》中對其蒐集的青銅器、鼎彝器,按照名款、年代、銘文、收藏人等條目逐一登記、辨識。以及薛尚功《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和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金石錄》。

自清乾隆始,金石文化一時成了包括高官、地方官、學者、收藏家、布衣、商販等都加入的時尚之舉,形成了自乾隆(1736-1795)至嘉慶(1796-1820)和自道光(1821-1850)至咸豐(1851-1861)的金石學共同體。乾嘉時期的金石家往往具有學者和官員的雙重身份,這對於推動金石的研究以及擴大參與羣體是有推動作用的。

而至1904年西泠印社創社始,以及民國時藝術品市場的大發展,金石文化濫觴。誠如西泠印社創始人之一丁輔之在《金石家書畫集序》說:“於是社有相謀,以謂金石之學,宋元以降,有清最盛,其所著錄,上窮周秦,遠及海東,殫心汲古,發潛顯幽,金石家者負藝林衆望者久矣。”可見,金石研究是越來越受到各類羣體的關注,人數也是越來越多。另,陳巖的《近代篆刻藝術市場考略》曾整理指出:馬國權《近代印人傳》收錄著名印家125人;孫詢《民國篆刻藝術》涉及約190餘人;《中國篆刻全集》收錄478人;韓天衡《中國篆刻大辭典》約有近千人。亦可窺見金石篆刻隊伍的龐大。

  / 金石家與印人 /

我們翻閱文獻資料,會發現印人是金石家的誤區延續了比較長時間。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長馬衡和第四任社長沙孟海先後於1944年、1983年都有不同的表述。兩則內容茲錄如下:

馬衡在《中國金石學概論》中說:“餘常聞之人曰,‘某人善刻印,今之金石家也’,一般人以爲刻印即是研究金石。其實金石二字,豈是指一支鐵筆(刻字刀)與幾方印石之謂?依此解釋,未免淺之乎視金石學矣。蓋金石者,乃指金文及碑版而言。金文者,商周以來銅器之文字;碑版者,秦漢以來刻石之文字也。治史學者每患文獻之不足,乃於書籍之外搜尋其他史料。

金石文字爲當時人所記載,所謂直接史料,其可信之成分遠勝於輾轉傳寫之書籍。研究此項直接史料,始得謂之金石學。印爲古代用爲憑信之物,或刻於銅,或刻於玉;或刻地名官名,或刻私人姓名,當然爲史料重要部分,而在金石學範圍之內。刻印家欲知印之源流沿革、形式、文字之變遷,應先研究古印,自屬當然之事。即以文字源流而言,不但古印應研究,即一切金石文字,也在研究之列。故金石家不必爲刻印家,而刻印家必出於金石家,此所以刻印家往往被稱爲金石家也。”

吳昌碩 三色牡丹圖 66.5×136cm 軸 西泠印社藏

沙孟海在西泠印社80週年社慶的一次發言中,曾言及:“對於這一問題,社會上有些人還確實不夠了解。照我看法,金石學是史學、考古學方面的一門學問,而篆刻學則是美術方面的一門學問,兩者雖有聯繫,但不是一件事。猶如書法不等於文字學一樣。”

從以上兩則信息可知,兩位社長的意見是一致的,篆刻(印人)就是金石家,金石家就是篆刻家,兩者不是一回事。同時,對金石、金石家研究的範圍,篆刻是藝術創作,而金石學則是學問與學術範疇,都做了闡述。另,1999年版的《辭海》中,對金石的概念是:稱鐘鼎碑碣爲金石。從《辭海》中的解釋可得知,金石主要指的是刻在鐘鼎碑碣上的文字。金石學家韓登庵曾說:“‘金石’二字,舊時代裏是指研究古代的銅器——各種鍾、鼎、彝、爵等包括銅印在內,及各種古代石刻——碑、碣等包括磚瓦上的文字進行研究考證,而有成就者,稱之謂金石家,或金石學者。”

從以上分析,我們對“金石”“金石學”“金石家”“篆刻家”應該有了比較清晰的認識。

筆者通過自己親歷藝術品市場數年,以及通過大數據整理,目前市場上流通的金石家的書畫大致出自這三類:一是乾嘉時代的金石家,二是道鹹時代的金石家,三是民初的以西泠印社爲主的部分金石家。他們中的這些人社會地位、金錢財富、職業方向各異,但是他們相同的旨趣就是研究金石,把玩金石,鑑藏金石。誠如黃易《致潘應椿》說:“金石古歡,世有幾人,能不神依左右耶?”雖然是黃易寫給友朋的一句話,卻道出了金石文化的魅力。

 / 乾嘉時代的金石家 /

金石家的書畫是藝術品市場中的一個板塊,由於市場的需求而形成。乾嘉時代的金石文化發展特徵比較明顯,以金石爲媒介的交友方式比較流行,南方和北方的交流比較頻繁。其次,金石交易的市場比較活躍,且交易的價格還不低。薛龍春《古歡——黃易與乾嘉金石時尚》指出:乾隆內府購入安歧舊藏黃公望《富春山居圖》時,花費了2000兩銀子;乾隆時期,有人售賣孫承澤舊藏《澄清堂殘帖》,索價達到300兩。筆者從市場流通的角度對這時期主要的金石家做了個不完整的統計。

由於金石學的發展是一個延續性的,所以也列出了數位清初的金石大家。乾嘉時代的部分金石家:顧炎武、曹溶、王弘撰、鄭簠、朱彝尊、萬經、金農、丁敬、杭世駿、梁同書、王昶、錢大昕、羅聘、翁方綱、段玉裁、方薰、桂馥、張燕昌、蔣仁、鄧石如、黃易、錢坫、王念孫、奚岡、洪亮吉、陳豫鍾、陳鴻壽、梁巘、孫星衍、尹秉綬、阮元等。

黃易(1744-1802),字大易,號小松、秋盦,又號秋影庵主。浙江錢塘人。好蒐集碑碣石刻,工詩文,擅書畫,尤精於金石考據,繪有《訪碑圖》,著《小蓬萊閣金石文字》等。黃易在乾嘉時代,是一位橋樑式的人物,尤其是他所倡導的訪碑活動,連接起了南北的金石家羣體,如時在北方的金石家前輩翁方綱很多藏品即來自於黃易提供。亦如錢大昕曾說:“海內……嗜之篤而鑑之精,則首推錢唐黃君秋庵”。魏錫曾評雲:“朱文六國幣,白文兩漢碑。沉浸金石中,古採楊新姿。姿嘏亦何病,不見倩盼詩。”可見,黃易在乾嘉金石學中的地位,以及對道鹹時的金石發展也有比較大的影響,其提出的“小心落墨,大膽奏刀”的篆刻理念一直影響至今。

黃易的作品傳世比較少,而繪畫傳世極少,查閱《中國古代書畫圖目》顯示各大公立博物館收藏的黃易作品30件左右。所以,通過現在拍賣市場數據分析,只要是市場認可的黃易作品,價格都是比較可觀的。如黃易作於1788年的《谷原詩意冊》 (十三開)2010年10月在香港蘇富比拍了457452元,時隔兩個月在杭州西泠印社拍賣拍出了784000元,漲幅近100%。2014年5月,西泠印社拍賣的黃易《嵩洛訪碑日記》手稿本,拍出了2070000元。而其作於乾隆癸丑(1793年)的七開書畫冊,尺寸爲23.3×32.8cm,水墨紙本,2019年6月在中國嘉德拍了7705000元,即每開1100714元。窺見這一時期的金石家書畫作品隨着藏家鑑賞眼光的提高,會越來越來得到市場的青睞。

  / 道鹹時代的金石家 /

道咸和乾嘉時代金石家是前後交替的存在,所以在地域範圍和人員參與數要遠遠多於乾嘉,形成了一種文化現象。在北方時形成了以陳介祺爲中心的金石人物,而南方則是比陳介祺大17歲的吳式芬遙領。兩人是封泥的最早發現者,被譽爲最早的研究者,兩人亦師亦友,一起合撰了《封泥考略》,而陳介祺彙輯成一百九十四冊本的《十鐘山房印舉》,從體例、印章數量等都是印譜史煌煌鉅製,以及其對於金石全形拓技術的新發展,對道鹹、同光以及現在的學者都產生了極大影響。

陳介祺書法對聯從10年前的2萬元上下價格到現在10-25萬價格,已是正常。而其鑑藏過的金石拓片10年前的低谷價格到現在只要出現於市場,且被市場認可,都會有不俗的市場價格。道鹹時代的部分金石家有:錢泳、張廷濟、瞿中溶、包世臣、姚元之、吳育、達受、吳式芬、許瀚、吳廷康、吳熙載、何紹基、趙之琛、陳介祺、錢松、楊見山、徐三庚、趙之謙、潘祖蔭、翁同龢、吳大徵、王懿榮、俞樾、楊守敬等。按時下藝術品市場的專場分類,乾嘉和道鹹時代的藝術品,指的就是古代書畫市場。古代書畫市場相對於近現代市場來說,不僅留存的作品少,可茲比對的圖片也少,需要從事者儲備文史、美術、鑑定、經濟等方面知識,從一定情況下來說,把玩古代書畫就是學識、經驗的大比拼。

  / 民初西泠印社金石家 /

民國金石家是繼清朝後的又一次大盛行,主要以西泠印社等社員羣體爲主。這個羣體的藝術家,市場比較認可,如杭州西泠印社拍賣、上海朵雲軒、中國嘉德等每年都會有金石家書畫專場等,流通性和價格還不錯。以杭州西泠印社拍賣爲例,查閱其2017年、2018年、2019年和金石家有關的專場如西泠印社社員專場平均成交率達到了97.5%、吉金嘉會·金石碑帖專場的平均成交率達到了79.5%、文房清玩·近現代名家篆刻專場的平均成交率達到了80.5%。

從數字來看,成績是不菲的,可見市場關注度是比較高的。民初的以西泠印社爲主的部分金石家及其他有:吳昌碩、張祖翼、曾熙、齊白石、黃賓虹、鍾以敬、羅振玉、李瑞清、葉銘、吳隱、趙叔儒、陳師曾、經亨頤、王國維、丁佛言、丁輔之、葉玉森、費龍丁、王福庵、李叔同、樓辛壺、馬衡、鄧爾雅、壽石工、簡琴齋、郭沫若、馬公愚、董作賓、錢瘦鐵、王個簃、張石園、沙孟海、諸樂三、朱復戡、來楚生、陳巨來、韓登庵、吳樸堂等。以上這些藝術家的作品相對於乾嘉、道鹹朝留下來的作品要多,也是現在市場把玩的主要品類,而有些人的價格還很低。

  / 金石家書畫爲何備受關注 /

金石家書畫爲什麼會受到市場的關注,筆者做個簡要總結:1、市場上收藏羣體的更新,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認識程度加深。2、金石家的學術根基強,傳統文化深厚。黃賓虹曾言“清二百年中,惟金石家畫尚存古意,其餘不足論也。”這句話,是黃賓虹以金石文字筆法爲宗的“道鹹畫學中興”畫學思想,是美術史學上的一個重要觀點。此說主要是對清代道光、咸豐朝以來的中國書畫大加褒揚。這對我們關注藝術品市場是有借鑑意義的。

3、金石家創作的作品大多是文人藝術。陳師曾在《文人畫之價值》中指出:“何謂文人畫?即畫中帶有文人之性質,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畫中考究藝術上之工夫,必須於畫外看出許多文人之感想,此之所謂文人畫。或謂以文人作畫,必於藝術上功力欠缺,節外生枝,而以畫外之物爲彌補掩飾之計。”而丁輔之在《金石家書畫集序》說:“閒情所寄,或書或畫,皆有奇氣,而其名有彰有不彰,寸縑尺素之所傳,致足珍惜。”陳、丁兩者之說,是有異曲同工之妙。從我們現在市場上流通的書畫分析來看,這類作品是極力受到市場追捧的。

翁方綱 致黃易 手札 故宮博物院藏

4、金石家的藝術家大多都是交叉類型的藝術家,涉及市場板塊多元,就像上面列出的藝術家,他們很多都有多重身份和技能特長,他們一些是擅書法,精研金石;一是擅繪畫,精研金石;其次擅書畫,精研金石;還有一類是從政爲主,兼研金石。這樣一來,隨着市場板塊漲幅的高低會有不同的市場表現。5、相比較於其他藝術品市場的板塊價格,這類藝術家的價值還有待於深入挖掘,整體還是處於市場窪地,想象空間大。

藝術品市場真僞混雜,要想在市場中少“喫藥”,且能夠得到好的投資回報,我們需要不停學習,多請教經驗豐富的人,多看,多總結,少動手。


作者:彭曉東 文章來源:美術報 版權歸作者所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