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史書記載,乾隆爺喜歡收藏書畫,一般人看到好的詩畫,稱讚幾句就行了,到了乾隆這裏,只用嘴誇還不夠過癮,直接拿出印章蓋。在西泠拍賣會首次亮相時,這枚印章還是個“黑戶”,只考證出來是清代的東西,並沒有人知道它的“真實身份”,所以身價纔會這麼低,1.8萬就落槌了。

搞收藏的人都盼着“撿漏”,一般能在收藏市場,撿到那些價值不菲的古玩,不僅要靠實力,還有靠的是運氣。

比如在玉石收藏界,就有很多“賭石”的玩家想要撿漏,希望能花一點點小錢就能換來鉅額的財富,但往往事與願違。事實上稍微有點行內經驗的藏家都知道,新手接觸這個不賠本就已經算是不錯了,花了天價買回一堆廢石的大有人在。

不過,也不是說沒有撿漏成功的存在,很多帶有傳奇色彩的撿漏故事往往發生在不經意間,但都在情理之中。下面講述的就是一位藏家通過自己深厚的收藏功底,成功“撿漏”的故事。

時間追溯到2016年,一位藏家在杭州西泠印社買入了一枚印章,當時售價是1.8萬,身邊人都嘲笑說他傻,一萬多塊買來個沒用的印章。

結果這枚印章在2017年6月保利春拍上身價登天,以437萬的成交價被人一舉拍走,一年不到翻了240多倍,淨賺400多萬。現在回過頭來看看他當時入手的這枚印章,也只能感嘆人與人之間眼力與眼界的差別。

感嘆歸感嘆,凡事有因必有果。一枚印章從1.8萬到437萬,這一年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使它的價值如坐火箭般飛速上升,麻雀變鳳凰了呢?

身價之謎一:主人太出名

在西泠拍賣會首次亮相時,這枚印章還是個“黑戶”,只考證出來是清代的東西,並沒有人知道它的“真實身份”,所以身價纔會這麼低,1.8萬就落槌了。可是買家慧眼識“寶”,認爲這枚印章肯定大有來頭,拍回家後就馬上開始爲它查明身世,這一查,把買家給驚呆了,它的主人竟然是乾隆皇帝!這是一枚出身皇家的印章啊!

看到這裏,很多藏友肯定想問,“這麼好的寶貝,之前怎麼會逃過西泠印社專家的法眼呢?”其實這也怪不得專家,因爲乾隆的印章太高產了!先看看這張廣爲流傳的《乾隆印跡》圖:

這張圖上的印全嗎?他的印章多到你難以想象,據《乾隆寶藪》和現藏的實物統計,乾隆共有璽印1800多方,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生平制印無數。簡而言之,他就是個“印章發燒友”。

史書記載,乾隆爺喜歡收藏書畫,一般人看到好的詩畫,稱讚幾句就行了,到了乾隆這裏,只用嘴誇還不夠過癮,直接拿出印章蓋。

乾隆爺作爲“蓋章專業戶”,敬業精神可不是簡簡單單一幅畫蓋一個章就能夠表達感情的。王獻之的《中秋貼》,人家王獻之一共才寫了30多個字,被乾隆爺咔咔咔蓋了80多個章。

說句實話,這些印章確實挺美的,比如本文的主角,那枚不起眼的印章,上刻“叢雲”陽文,實在是美不勝收。重點是,它也是乾隆常用的印章之一。

臺北故宮收藏的《富春山居圖》上,就有它的蹤影

同樣臺北故宮所藏,沈周筆下著名的“肥貓”,乾隆御提的下方便能找到這方“叢雲”

北京故宮藏馮承素摹本王羲之蘭亭序的乾隆御提旁,也能找到“叢雲”

這方小小的寶璽,竟然能夠輕輕鬆鬆的在數百幅清宮舊藏書畫中找到它的影子,可見它非同一般的身份。

身價之謎二:材質很上乘

除了有個出名的主人外,“叢雲”的材質是如今最火熱的南紅,這應該也是它身價暴漲的原因之一。它的顏色鮮豔豐富,上半部分利用紅色雕刻出一隻朱雀,下半部分利用紅白相間的紋理切割成印體,雖然個頭不大,但長相是十分的精緻。

對,你沒看錯。這不是小鴨子,是朱雀!

它的全名叫,主要材質就是纏絲南紅。纏絲南紅是紅白南紅的一種,紅色與白色,一體同生、相互映襯,所以叫紅白南紅。而白色、紅色相互纏繞的就是纏絲南紅。

紅白南紅

雖然目前市場上對纏絲南紅的認可度並不高,但只要品質優異,總有大放異彩的時候,比如這枚“叢雲”寶璽。說到這裏,就更加佩服那位1.8萬拍下它的買家了,能在高手如林的拍賣中撿到這樣大漏,眼力、智慧都是一等一的。

所以啊,天上掉下的餡餅,是砸在有準備的人頭上的。很多我們所見的“撿漏”都是有備而來的實力藏家出手而成,這裏面不僅要求藏傢俱有過硬的眼力和豐富的經驗,還要有波瀾不驚的收藏心態。當然初入行的藏友如果覺得自己“火候未夠”,想要要入手或出手藏品,一定要找有資歷的鑑定人,認準合法正規、資質齊全的拍賣機構進行合作,才能在保證自身權益的情況下達成收穫。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