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箭基本斃命,古代工藝不成熟,爲何弓箭威力這麼大

在古代的戰爭電影當中,只要是大規模的部隊交戰,基本上大家都是先站遠程,幾排弓箭手招呼一番,待箭雨差不多結束,儲備不多了之後,大家就直接提槍上馬開始衝鋒,看似功勞與主戰都在白刃戰。但一開始的弓箭戰還是很重要的,因爲它決定了雙方的傷亡率初始大小以及士氣漲衰。

弓箭的發展


弓箭是人類這種生物在發展的過程當中,獲得的最強大的武器,遠古時期,人們都是通過投擲長矛來達成遠程作戰的效果,但長矛太輕沒傷害,太重扔不遠,而且最要命的是長矛的準頭太可惜了,就算是一個身經百戰的老戰士,只要距離達到了20米開外,長矛的命中率依舊是不足50%,直到後來弓箭橫空出世。

弓箭是長矛的取代品,它的箭體更小,理論上來說是沒有辦法飛行很遠的,但是人們通過一些有彈性的材料作爲弦,可以讓這種小箭發揮出意想不到的威力。早期的弓箭全都是木質的,效果很是一般,後來人們在木質的箭身上改進,箭頭爲鐵箭尾爲羽是爲大成,加強了殺傷力的同時又提升了射程。

普通弓箭的殺傷力


在古時候普通的箭重量很輕,就算加上了箭頭的鐵尖也不到1斤,而士兵在大規模作戰的情況下,雙方的距離通常達到了100米以上,200米是古代弓箭的極限距離。不到一斤的箭在飛行的過程當中力量早已大幅度衰減,再加上敵方士兵通常都身着鎧甲,這樣的一根箭射到人的身上,最多擦出幾個傷口,爲什麼經常一箭斃命呢?

布甲、藤甲、輕甲與重甲

其實古代的士兵分爲很多不同的等級,只有真正的特種兵他們擁有強大的實力與身體能力,纔會身着重甲。藤甲雖然可以防範砍殺,但防不了火箭與貫穿,輕甲足夠靈活被命中幾率小,但需要精兵纔可擁有,而普通的小兵就連布甲都不一定有,可能只是穿着麻布衣在前頭送死。

一箭斃命的謎團


在護甲能力爲0的情況下,弓箭的殺傷力自然就大大上升,然後關於弓箭殺傷力最大的謎團就要被解開了,其實不論是運氣不好被一箭射到心臟眼睛,還是運氣特別好,只是被箭輕傷。你面臨的結果其實都只有一個,那就是死,沒錯,這纔是最尷尬與殘酷的地方,重傷是死,輕傷依舊是死。

古代的醫療技術非常不發達,重傷當然是只能讓他等死,最多給他一個痛快,而輕傷的話,其實也只有那些爲將官者纔有資格接受治療。然後普通的士兵只能憑藉自己的身體扛過去,雖然談點輕傷也許不算什麼,但是傷口如果不好好處理是會感染的,古代的醫療技術不足,感染率極高,這纔是一箭斃命的真相。

技術發展的矛盾


因爲所有技術都是同步在發展的,現代醫療技術已經達到了一定的高度,但是現在的武器致命程度同樣再創新高。所以很多人也不禁在思考,我們這麼苦苦搞技術發展到底是爲了什麼?這是不是非常自我矛盾呢?當然不是,因爲科學技術的本質是造福人類,它是一個工具,用來傷人還是幫人全看你自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