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于不爱读书的人来说,作为衙役的后代他的未来已经被写好,也就是“世袭制”,怎么说也是小官一个,所以不需要去悬梁椎骨读书了。而对于爱读书的人来说,他们始终相信,知识能改变命运,可是一旦科举之门被堵住,即使他们再怎么努力再怎么付出,都已经注定了与功成名就无缘,前途已经被定格要成为和父辈一样的人,也就是当差的衙役了。

严正声明:本文素材来自《古代史》一书,反对转载,拒绝伪史,保证没有任何政治联想!
在古代里每年的科举考试的人数都是千军万马在抢一席之位,科举考试才是寒窗苦读学子们功成名就的唯一出路。但是有些人却从出身就被限制,无法参加科举考试,这些人就是衙役。

那么,为何科举制度对衙役的后代偏偏关上了大门呢?应该说,这种“限制”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对于不爱读书的人来说,作为衙役的后代他的未来已经被写好,也就是“世袭制”,怎么说也是小官一个,所以不需要去悬梁椎骨读书了。

而对于爱读书的人来说,他们始终相信,知识能改变命运,可是一旦科举之门被堵住,即使他们再怎么努力再怎么付出,都已经注定了与功成名就无缘,前途已经被定格要成为和父辈一样的人,也就是当差的衙役了。

但是,这种对衙役的“特殊规定”并没有引起这个群体的反抗和不满,反之,每个人在这个职位上的满意度和敬业度还是相当高的。这足以说明,衙役这门差事还是有一定的吸引人的地方。而这个地方就是“薪水和油水”,通俗的说,就是有钱。

衙役这个词给人的印象就是经常在街头巷尾闹市巡逻,类似于现在的城管在管制城市的治安和小摊小贩,无非是多了抓人的权力。虽然这个是小官,远没有其他人当大官的威风和德高望重,但是老百姓还是对他们非常敬畏,特别是摆摊挣钱的小贩一口一个“官爷”。

古代当官的收入其实普遍都不会很高,但是如果以寻常百姓家的日子为参照物,这些当官的收入就堪称相当可观了。一品官员一年的收入够普通百姓过上二十年的生活,知县的年收入相当于普通百姓5年左右的支出。更何况,这些当官的背地里都有不少灰色收入。

回过头来看看衙役的收入,据记载,一名普通的衙役一年标准的收入不足八两银子,也就是说要支付一家的支出都入不敷出了。但是实际上,他们也有不少的灰色收入渠道,都是来自于普通百姓们的“主动送上门”。因此,古代衙役们的家庭生活还是相当小康的,这也是他们世代为衙役却满意度相当高的主要原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