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治元年(1644年),順治皇帝冊封皇叔父攝政王多爾袞,冊文上是這樣評價多爾袞:

“我皇考上賓時,宗室諸王,人人覬覦。有援立叔父之謀,叔父堅誓不允……以朕系文皇帝子,不爲幼衝,翊戴擁立,國賴以安”。

從以上這段冊文,可以看出多爾袞有從龍之功,要是沒有多爾袞扶持,福臨(日後的順治皇帝)這輩子可能都當不了皇帝,可筆者翻閱史料,卻查到皇太極死後,多爾袞曾跟豪格(皇太極長子)爭奪過皇位,那麼參與爭奪皇位的多爾袞,爲何最終卻選擇擁立福臨呢?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日,51歲的皇太極突然病逝,由於事發突然,再加上皇太極生前,並沒有留下有關皇位繼承人的旨意,這時選擇一位合適的繼承人,成爲了清朝此時最緊要的大事,但由於清朝初期,有關皇位繼承的制度並沒有確立,這也導致皇太極死後,爆發了一場奪位之爭。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十四日,距離皇太極死後不到五天,清朝召開了一場緊急會議,這場會議就是要決策,誰來繼承皇太極遺留下來的皇位,當時參與皇位之爭有兩個人,分別是多爾袞和豪格。

豪格是皇太極長子,由於清朝建立後,繼承了原先明朝的相關制度,如果按照明朝的嫡長子繼承製度,皇太極遺留下來的皇位理應由長子豪格繼承。

但是多爾袞一方卻提出反對,一是清朝建立後,並沒有明確皇位繼承製度,二是皇太極並不是因爲嫡長子制度繼承皇位的。

這裏重點說一下,皇太極是如何繼位的,清朝的前身是後金,後金的開創人是努爾哈赤,而努爾哈赤又是出生在女真族,因此後金的繼承製度自然跟明朝不一樣。

天命七年(1622年)三月初三,努爾哈赤曾頒發有關後金的繼承旨意:

“繼朕而嗣大位者,毋令強梁有力者爲也……且一人縱有知識,終不及衆人之謀,今命爾八子爲八和碩貝勒,同心謀國,庶幾無失。爾八和碩貝勒內擇其能受諫而有德者,嗣朕登大位。若不能受諫,所行非善,更擇善者立焉。——《清太祖實錄》

這段話的大意是:努爾哈赤命令八位兒子擔任和碩貝勒,皇帝由這八位和碩貝勒共同選出來,如果被選爲皇帝的人選,在日後執政中沒什麼能力,八位和碩貝勒可以將其裁撤,重新另立新君。

努爾哈赤設立的這個制度,也就是日後議政王大臣會議的基礎,皇太極也是因爲努爾哈赤這個制度,最終才能登上皇位,皇太極稱帝后,八位和碩貝勒搖身一變成爲了和碩親王。

等到皇太極死時,以多爾袞爲首的勢力,就打算以努爾哈赤這個制度作爲藉口,以此來爭奪皇位。但由於皇太極在位時,爲了實現個人獨裁製度,曾大力削弱八位和碩親王的兵權。

這也導致支持多爾袞的勢力較弱,八旗中支持多爾袞的只有兩白旗,但支持豪格的勢力卻有兩黃旗、正藍旗、鑲藍旗、正紅旗。

但支持多爾袞的兩白旗實力並不弱,再加上外有南明作亂,雙方都不想爆發衝突,消耗清朝內部實力,多爾袞也心知肚明,自己參與爭奪皇位,已經得罪了豪格,要是豪格繼位,日後肯定不會放過自己。

就在大家準備推舉豪格繼位時,沒想到,豪格卻說自己“福少德薄,非所堪當”,說完便離開,這時多爾袞看到後,趕緊對參與會議的諸位大臣和親王表明:自己並不想爭奪皇位,既然豪格也不想爭奪皇位,那他願意支持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繼位。

在豪格和多爾袞退出後,勝出的人選最終是年僅6歲的福臨(日後的順治皇帝),那麼皇太極還在世的兒子明明有8個,爲何多爾袞還要擁立福臨,而不是擁立皇太極其他兒子呢?

一是安撫蒙古,皇太極稱帝后,曾親征蒙古,等到皇太極征服蒙古後,皇太極對蒙古採取“懾之以兵,懷之以德”的政策,爲了安撫蒙古,皇太極還用聯姻和封爵等方式,以此來籠絡蒙古。

就連皇太極後宮的五大福晉都是蒙古人,由此可見,安撫蒙古對清朝有多麼重要,而皇九子福臨的生母是莊妃,莊妃又是蒙古人,如果選擇福臨繼位,一方面可以更好地安撫蒙古,從而形成滿蒙一家親的現象。

畢竟福臨有一半蒙古血脈,受到自己母親莊妃的影響,日後繼位自然不會苛刻蒙古,血緣關係肯定是要比利益關係靠譜得多,再則福臨繼位時,清朝依然存在不少外患,例如南明政權,而清朝想要坐擁天下,成爲大一統王朝,自然繞不過南明政權,因此兩者遲早必有一戰。

選擇福臨,日後南明跟清朝決戰,蒙古作爲清朝的大後方,有福臨這一層關係在,自然不用擔心糧草和鐵騎的支持,而且有了蒙古的支持,清朝一統天下的幾率也就更大。

二是安撫後宮,莊妃的父親是科爾沁貝勒布和,布和又是皇太極的正宮,孝端文皇后的親哥哥,也就是說,孝端文皇后是莊妃(科爾沁博爾濟吉特氏)的親姑姑,所以立福臨可以更好地安撫後宮,同時也能得到後宮的支持。

三是多爾袞可以輔政,多爾袞跟豪格爭奪皇位,無非就是想獨攬大權,既然豪格不願爭奪皇位,而多爾袞又沒有希望成爲皇帝,那麼何嘗不退一步,選擇擁立福臨。

福臨繼位時才6歲,一個6歲小孩自然不可能執掌朝政,也處理不了政務,因此自然要有人幫福臨分擔這些政務,而福臨的生母莊妃跟多爾袞的元妃又是姐妹,選擇福臨,一是肥水不流外人田,二是多爾袞作爲福臨的妻舅,自然可以獲得輔政資格。

福臨年紀小,輔政的多爾袞自然是大權在握,除了名義上不是皇帝之外,實際上卻擁有皇帝的權力,因此多爾袞自然會選擇擁立福臨。

參考文獻:《清太祖實錄》《清世祖實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