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14岁入宫做唐太宗李世民的才人,25岁入感业寺做尼姑,27岁再入宫做唐高宗李治的昭仪,32岁当上皇后,67岁改国号为周自立为皇帝。看她的人生轨迹,堪称奇迹。尤其是她在李世民生前和死后这两处,最是让人匪夷所思;若人生如棋局,这两处怎么看都像是死棋,难有活路。但她硬是凭一招险棋,起死回生,趟出一条活路来。

关天武则天在李世民生前和死后之事,正史记载都极少。如关于她入宫,《旧唐书•本纪第六 则天皇后》中只有极简单的记载:“则天年十四时,太宗闻其美容止,召入宫,立为才人”;而《新唐书•本纪第四 则天皇后 中宗》的记载更简单:“后年十四,太宗闻其有色,选为才人。”至于在李世民死后她的去处,《旧唐书•本纪第六 则天皇后》这样记载:“及太宗崩,遂为尼,居感业寺”;《新唐书•本纪第四 则天皇后 中宗》的记载也是大同小异:“太宗崩,后削发为比丘尼,居于感业寺。”

从史籍记载看,武则天陪侍李世民十几年,直到李世民逝世她都仍是才人,从未得晋封,若她一直未得宠,也属正常。但事实显非如此,相反李世民极宠爱武则天,因而病逝前仍让她侍疾;正因他极宠武则天,武则天才会念念不忘,以致在晚年仍回忆帮李世民驯马及李世民教她书法一事。

李世民极宠爱武则天却不给晋封,显然不合情理;且在险恶的后宫,极得皇帝宠爱的女人,若没有相匹配的身份地位,是很危险的。个中原因,确让人费解。不过从《旧唐书》关于李世民与李淳风就“唐三世之后,则女主武王代有天下”之预言的对话中,也可略见端倪,就是李世民对武则天应是有所怀疑,有防范之心,但因宠爱她也不杀她,只是不给她出头的机会,想等他死后送感业寺为尼,让她自生自灭。

李世民这种深谋远虑的安排显然极高明,也无可厚非。可惜,极聪慧又极具野心的武则天并不甘心坐以待毙,为活命,她兵行险着,决定拼死一搏。但对一个孤身入宫的女人而言,她所有的本钱和武器只有这两样:美貌和感情。而她所使用的对象更是别无选择,就是即将继位的太子,因只有未来的皇帝,才能真正救她。她所要达到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赢得太子李治的爱,且还是那种让人欲罢不能、甘愿付出一切的爱,否则不足以让李治打破人伦底线和世俗偏见的压力,没有用。

若说武则天初入宫时还是纯情少女,那么她陪侍唐太宗十几年,伴君如伴虎,见惯各种权术和阴谋伎俩,当在太宗病逝前遇到来侍疾的太子李治时,应已是个善于把握男人心理的情中老手了。因而,她想要李治爱上她,在太宗病榻前传情无疑是她唯一的机会。这当然是一招险棋,若不奏效,不但是自寻死路,可能还会祸及家族。

据《新唐书•后妃传上》记载:“高宗为太子时,入侍,悦之。”由此可见,武则天这一险招不但让李治爱上她,可能还是“一见钟情”那种。至于如何让李治爱到“欲罢不能”,深谙男人心理的武则天可能是在“偷”字上下功夫,因“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得着不如偷不着。”自古人性相通,男人的心理大抵如是。因而可以推测,武则天可能采用的还是让李治“偷不着”的招术。这女人的厉害,于此可见一斑。

古代的女人,爱玩“遗帕悬相思”之类的爱情。武则天这一招“病榻前传情、偷情”,其实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她玩的是“留情悬相思”,更棋高一着。李世民死后,按唐律无子的嫔妃都被送去感业寺为尼,因武则天已成功给李治“留情”,让他始终“悬相思”,可以想像,他和武则天之间的续情,应在所难免。因他们之间的所谓爱情本就是忌讳之事,正史当然不会对此有过多记载。如《旧唐书•本纪第六 则天皇后》记载:“大帝于寺见之,复召入宫,拜昭仪”;《新唐书•本纪第四 则天皇后 中宗》则记载:“高宗幸感业寺,见而悦之,复召入宫。久之,立为昭仪,进号宸妃。"

史籍记载简单,事实应不简单。因武则天的身份实在太特殊,若无特殊的手段,是不足以让“后宫佳丽三千”的李治打破禁忌并顶住各方压力迎娶她回宫的。

武则天现有一首名为《如意娘》的爱情诗留传:“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常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这首诗所流露的相思之情感人肺腑。这首情诗虽无创作年月,但不可能是写给她常陪侍左右的李世民,应是她入寺为尼后写给李治的,因只有在那样的境地,才能写出如此催人泪下的情诗。也只有这样的感情,才能打动重情义且性格优柔的李治。

由此可见,入寺为尼的武则天应主要是靠书信与李治保持感情联系。不过对男人而言,单谈情可不能真能留住他的心,所以除了书信,应还有实际的私密约会。事实证明,武则天入宫前已怀孕,入宫后生下儿子李弘。使尽手段,想方设法怀上龙种,这才是武则天的最终目的,也是她摆脱绝境、起死回生的关键所在。她的再次入宫,无疑是她人生的一次大逆转。而经过诸多磨砺的她, 一旦入宫,已是“蛟龙得云雨,再非池中之物”。

相关文章